■本刊編輯部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穩定糧食生產,“確保糧食安全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今年以來,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擴散蔓延,有關國家對糧食安全的擔憂也日益增加,部分國家采取糧食出口限制措施,加上媒體的放大,全球糧食危機風險驟然上升。疫情及其引發的次生災害,使糧食安全保障再一次面臨重大挑戰。在全球疫情擴散的情況下,如何正確認識糧食生產和糧食安全問題?本期特約刊登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專家咨詢委員,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特聘專家,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程國強撰寫的文章,就如何“增強應對突發事件沖擊的糧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文章站在如何保障糧食安全的角度,客觀分析了疫情對國際糧食市場的沖擊,并對全球糧食市場不穩定預期風險,我國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與應對能力,如何有效應對疫情帶來的糧食危機風險等問題,提出應對策略和防范措施,值得大家細細研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糧食安全作為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提出了“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新糧食安全觀,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中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飯碗,這既是中國人民自己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也是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的重大貢獻。
我國糧食安全新戰略發軔于2013年。中央政治局常委全體出席了這一年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習近平總書記首次對新時期糧食安全戰略進行了系統闡述。他強調糧食安全的極端重要性,“我國13億多張嘴要吃飯,不吃飯就不能生存,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他告誡,“要牢記歷史,在吃飯問題上不能得健忘癥,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疼”。歷史告訴我們,如果糧食不足,國家的發展就會受到延滯,甚至會受制于人;世界上真正強大的國家,都是能確保自己糧食安全的國家。習近平總書記說,只要糧食不出大問題,中國的事就穩得住。糧食安全既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是國家發展的“定海神針”。糧食安全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壓艙石”,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
目前我國糧食安全形勢處于歷史上最好的時期,我國稻谷已經連續13年產大于需,小麥連續7年產大于需,積累的庫存大體相當于全國一年的消費量。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盡管糧食已經連續多年增產,但并不意味著我們已徹底解決糧食問題,而恰恰在農業形勢好的時候,更不能麻痹松懈,放松糧食生產。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在糧食問題上不能僥幸、不能折騰,一旦出了大問題,多少年都會被動。事實確實如此: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糧食連年豐收,對糧食生產有所放松,結果導致1998年至2003年大幅減產15.9%,直到2008年才恢復到10年前的水平。
要確保糧食安全,穩定糧食生產,各級政府就必須穩定政策,堅定走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一是要繼續保護和調動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近年來隨著農業生產資料價格、農業土地成本不斷上漲,農民種糧凈收入空間縮小,因此需要繼續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扶持力度。二是進一步扶持和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通過擴大糧食生產規模經營,提高勞動生產率來增加種糧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三是通過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扶持種糧農民延長糧食生產產業鏈,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促進糧食生產向高層次、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方向發展,讓農民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