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景, 馬會娟, 朱崇先
(1.聊城職業技術學院護理學院,山東聊城252000;2.陸軍軍醫大學護理系,重慶400037)
作為職業院校的融教學、科研、服務社會為一體的綜合性基礎醫學實訓基地,醫學基礎實訓中心不僅承擔著醫學專業基礎醫學的教學任務,同時還要兼具科普教育、科技研發、技術服務等復合功能。各大醫學院校投入巨資建設的生命科學館,試圖幫助人們從多角度了解生命、尊重生命,但在實際使用中存在實用性不高等諸多問題:如基礎醫學課理論與實踐不能有效融合、布局不適應理實一體教學和科普教育、數字模擬實訓或虛擬仿真實訓先進教學手段缺乏;標本和教學模型等教學資源難以充分發揮教學效能,多功能實現的教學資源缺乏系統性和針對性等[1-15]。基于此,我校開展了多功能醫學基礎實訓中心閉環式設計建設與應用實踐,歷經6 年建設,取得了較好成效。
為確保多功能醫學基礎實訓中心建設實效性,我們采取目標制導的閉環式設計的工作思路(見圖1)。即對高端醫院衛生專業人才崗位深度調研形成了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要素,轉化為護理專業目標要素;找出專業目標和目標要素對基礎醫學實訓的要求及存在的關鍵問題,按照目標和問題雙導向形成實訓室建設方案,通過專家論證形成優化的建設方案,以新建成的多功能實訓中心為平臺,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研發、社會培訓及生命科學普及等復合功能。

圖1 整體工作思路
在與我校有密切實習就業合作關系的實習就業單位中,遴選出40 家二級甲等及以下醫院,通過對實習生、入職1 ~5 年畢業生及實習帶教人員,畢業生所在科室護士長等4 類人員,實施問卷調研,同時,對照發達國家同類人才培養規格調研,學習研析國家行業戰略及十三五規劃,形成了護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及目標要素,即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又成邏輯體系、理論指導下的技能操作嫻熟、臨床邏輯思維能力較強、有良好的護理人文素養、有較好的國際視野、可持續發展能力強的高端護理技術技能型人才。
通過組建由護理專業及基礎醫學骨干教師、專業帶頭人、基礎醫學專家、行業崗位專家、優秀實習生及畢業生代表組成的團隊,分別以表格、問卷及頭腦風暴、研討會等方式方法梳理出專業目標及要素對基礎醫學實踐教學環節的對標要求并尋找出對標存在的問題(見表1)。

表1 護理專業目標和目標要素對基礎醫學實訓的要求及存在的問題
在目標要素和問題的雙導向下,按照“多功能實現的設計—多功能實現的載體—多功能實現的路徑”設計思路,對醫學基礎實訓中心開展建設和應用。
以“目標及目標要素”和“現存問題”為雙導向,進行了多功能設計、認知規律設計、教學做一體化設計,依據建設方案以省級重點課題形式推進建設與應用,將成果成功申報省教學成果一等獎。
主要包括兩部分:第1 部分是4 個面向、4 種功能的實現,第2 部分是教學做一體模式及適應認知規律要求的建設(見圖2)。

圖2 教學做一體模式及適應認知規律要求的建設
4 個面向、4 種功能具體包括:①面向師生,提供專業教學,開展醫藥衛生專業人體形態教學;②面向公眾,提供科普教育,開展社會群體生命健康教育;③面向醫者,提供技術服務,開展醫護人員解剖微創、介入等培訓教育;④面向企校,提供科技研發,開展聯合企業開發解剖VR 和互聯網+應用標本。同時,根據多功能建設的要求,開展了配套資源建設,包括3D 數字資源包、科普教育資源包、技術服務資源包及VR虛擬仿真資源包等系統化建設。
專業教學功能實現路徑(見圖3)是基于遵循高職理實一體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規律。①通過視頻、應用標本導入,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感性認識;②通過模型、課件及標本等手段進行理實一體化教學,使學生產生理性認識;③通過項目實訓及考核,實現理論指導下的實踐及檢驗,促成了基礎醫學專業學習有趣又有用效果的達成,④通過臨床操作及應用標本學習,使學生回歸專業應用。

圖3 專業教學功能實現路徑
科普教育功能實現路徑(見圖4)是遵循參觀者的認知規律。首先通過電子屏導入科普視頻,參觀系統整體塑化標本,認識系統整體結構,使參觀者產生感性認識;再次參觀局部標本,3D數字人機互動,認識局部結構,使參觀者產生理性認識;參觀病理標本和專業應用標本,在比照中,認識正常人體結構與病理結構的關系,使參觀者理性認識得到升華;最后通過墻壁文化及VR虛擬仿真,學習致病因素,回歸到科學生活、健康生活、尊重生命、敬畏科學、熱愛生命的科普教育上來。 技術服務功能實現路徑(見圖5)是:教師與科技企業人員在VR研發區一起研討擬研發的項目;進行整體標本區、局部標本區及專業應用標本區的載體選取;結合各醫護專業的系統性臨床操作需求、各種傳統術式的改進與創新,在VR研發區開展實質性技術研發。

圖4 科普教育功能實現路徑

圖5 技術服務功能實現路徑
科技研發功能實現路徑(見圖6)是:培訓者首先通過電子屏學習相關醫療操作視頻,再次學習相關的局部標本和專業應用標本,通過多媒體實施理論教學,進入3D數字模擬區實現理論學習的強化;再通過VR操作,使培訓者在虛擬仿真環境中強化技術操作。

圖6 科技研發功能實現路徑
對應目標要素的專業資源庫建設,如對應基礎應用教學的配套案例庫、分專業的課件資源、慕課、微課資源、對應專業培訓資源包建設、對應科普的科普系列、科普教育資源包建設等。
以上設計、建設與應用使對應專業目標及要素的基礎實踐教學的薄弱環節得以極大改善,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等做出了催化劑般的貢獻。
(1)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近年來學校護理專業就業率持續保持在98%以上,護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專業相關度高達90%以上;2019 年作為山東省護理技能大賽領隊參加全國職業院校護理技能大賽,這是繼2016 年、2017 年、2018 年國賽(護理賽項)獲得一等獎后連續第3 年獲得該獎項一等獎;中國教育在線、中國教育電視臺相繼報道,學校也成為中國教育電視臺《少年工匠》欄目首期播出單位。
(2)多項高層次賽事成功舉辦。以建成的實訓中心為平臺,成功開展了“人衛社杯”全國創新護理大賽;基于縱向知識體系和技能體系的案例背景下,承辦了2018 年山東省護理技能等大賽和三屆聊城市護理職工技能大賽等賽事,受到舉辦方的高度肯定。
(3)社會服務領域深入拓寬。面向中小學生、社會群體開展生命科普教育達2 萬人次,收到參觀者好評;承辦了聊城市養老護理與管理人員大型系列培訓,培訓學員200 余人;連續4 年牽頭承辦山東省春季高考技能考試,累計考試人數近12 000 人。
醫學基礎實訓中心是醫學相關專業實訓中心建設的重要內容,不僅承擔著醫學專業基礎醫學的教學任務,還要兼備科普教育、科技研發、技術服務等復合功能。本中心按照“多功能實現的設計—多功能實現的載體—多功能實現的路徑”設計思路,開展建設和應用,實現了專業教學功能、科普教育功能、技術服務功能、科技研發功能,有效實現了建設資源的開放共享,提高了多元化服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