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倩
(河北省涿州市市醫院,河北 保定 072750)
臨床上將剖宮產瘢痕處妊娠定義為胚胎、絨毛或孕囊著床在原剖宮產瘢痕位置的情況,早期確診難度較大,若不能及時予以處理,則伴隨孕囊體積擴增,很可能造成子宮破裂引起大出血,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切除子宮危及孕婦生命安全。早期診斷、及時治療是改善剖宮產瘢痕處妊娠患者預后的關鍵[1]。我科采用介入聯合宮腔鏡方案治療本病癥,取得的效果較為滿意。
選擇50例于2016年7月~2018年12月期間前來我院接受治療的剖宮產瘢痕處妊娠孕婦,均獲得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并和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依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I組(n=25)年齡取值范圍23~45歲,平均(28.7±3.3)歲;剖宮產次數:1次者15例,2次者8例,數次者2例;停經時間41~122 d不等,平均(61.8±12.5)d。Ⅱ組(n=25)年齡取值范圍24~44歲,平均(29.3±3.5)歲;剖宮產次數:1次者13例,2次者9例,數次者3例;停經時間40~120 d不等,平均(60.5±13.0)d。兩組患者以上基本資料經對比分析,差異不明顯(P>0.05)。
入選患者均給予介入治療,局麻,對右側股動脈進行穿刺,輸注適量造影劑進行顯影,掌握子宮動脈走行,繼而將80 mg甲氨蝶呤輸注至動脈中進行化學治療,利用明膠海綿對動脈進行栓塞處理。以此為基礎,Ⅱ組聯合使用宮腔鏡電切術治療,術中患者取仰臥位,將臀部墊高,使用無菌擴陰器將陰道擴開,0.5%碘伏消毒宮頸,進行宮腔鏡探查,探明孕囊所處位置,使用卵圓鉗剔除體積相對較大的妊娠組織,按照從上至下的順序使用電刀切除宮頸妊娠組織,盡量維持切除部分與正常宮頸組織等高,若有術中患者出現出血情況,則應快速進行電凝止血治療,將切除的妊娠組織送檢。
將研究中涉及的數據輸入SPSS 22.0軟件包進行處理,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數據。將P=0.05設為組間差異檢測標準。
在術后血 -HCG轉陰時間與住院時間、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指標的比較上,Ⅱ組均優于I組,但Ⅱ組患者術后陰道出血量多于I組,差異在統計學上均有較明顯的意義(P<0.05)。見表1、2。
表1 兩組患者陰道出血量、血 -HCG轉陰時間與住院時間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剖宮產瘢痕妊娠婦女出現子宮大出血、子宮破裂等事件的概率較大。一些患者需要切除子宮,這造成該類群體不具備再次妊娠的機會,勢必會影響家庭幸福指數。
陰道彩超是當下臨床用于本病的主要輔助診斷手段,其敏感度>80.0%[2]。
針對剖宮產瘢痕妊娠,臨床常用方法以保守治療與子宮切除手術為主,前者主要有病灶清除、局部用藥等,因為其無需對患者進行侵入性操作,故而機體遭受的創傷較小。宮腔鏡電切除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保守治療方法,其通過殺死孕囊、消除孕囊異位著床等,降低對孕婦形成的傷害,但直接予以電切術,術中礎血量較大,會干擾電操作過程,手術時間也較長,甚至會出現電切不完全的情況,誘發后遺癥。伴隨DSA、介入栓塞技術的發展,介入聯合官腔鏡方案在剖宮產瘢痕妊娠治療中有廣泛應用,介入治療具有切口短小、術后機能恢復快、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勢,提升了手術治療成功率。
綜上,宮腔鏡電切術聯合介入技術治療剖宮產瘢痕處妊娠,臨床效果較好,有利于減縮手術時間,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的風險,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