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杰
(吉林省白城市醫院兒科,吉林 白城 137000)
小兒急性胃腸炎最主要病因之一便是輪狀病毒感染,患兒有水樣便、每日排便次數變多的表現,因此導致患兒出現脫水癥狀,甚至致死。針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的治療,關鍵在于重建腸道菌群平衡[1]。雙歧桿菌治療小兒腹瀉經驗頗多,布拉酵母菌作為真菌制劑,其抗病毒、營養腸黏膜等藥理作用非常明確。我科擬使用上述兩種藥物聯合施治,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療效。
研究期間對我科2018年8月~2019年9月收治的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患兒80例,按不同治療方案分組:對照組40例,男孩23例、女孩17例,年齡3個月~6(2.8±0.4)歲,患病時間0~5(2.4±0.3)天;觀察組40例,男孩22例、女孩18例,年齡5個月~6(2.9±0.5)歲,患病時間0~4(1.7±0.2)天。所有患兒皆有大便稀水樣/蛋花湯樣改變,排便次數增多,輪狀病毒檢測呈陽性,確診。兩組患兒基礎資料值差異小(P>0.05)。
常規基礎用藥:蒙脫石散,用藥劑量:低于1歲每天1袋,1~2歲每天2袋,高于2歲每天3袋,分別以3次口服。
(1)對照組:結合雙歧桿菌四聯活菌片,用量:低于6個月小兒每次1片、每天2次;6個月~1歲患兒每次2片、每天2次;1~6歲患兒每次2片、每天3次。
(2)觀察組:在以上另加布拉酵母菌,用量:低于3歲每次1袋、每天1次;超過3歲每次1袋、每天2次。
兩組患兒治療時間5天。
主要通過觀察兩組患兒治療后每日大便次數、腹瀉持續時間的改變作為用藥效果評價依據。
每日大便次數、腹瀉持續時間為計量數值,以±s的形式表示,檢驗方法為t,全部數值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處理,假設檢驗標準為P=0.05,小于該值時表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兒在治療第3天、5天后,大便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前組患兒腹瀉持續時間較對照組有所縮短(P<0.05),見表1。
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是多見于兒童群體中的一種感染性疾病,輪狀病毒屬RNA病毒,會造成對小腸上皮細胞的侵犯,導致發生空泡樣變形與壞死,從而小腸黏膜對水分、電解質的吸收功能受阻,隨著大量腸液積聚在腸腔中,發生腹瀉癥狀。腸道微生態系統的平衡有賴于腸道菌群、腸道黏膜的良好共筑,針對因輪狀病毒性感染造成腸道菌群受損而發生的腹瀉癥狀,關鍵在于恢復腸道屏障功能[2]。
表1 治療前、后兩組患兒臨床癥狀的變化
益生菌制劑的補充可重建腸道菌群,臨床對此認知由來已久,雙歧桿菌四聯活菌也因此得到廣泛應用,起到修復腸道黏膜損傷、復原腸道菌群生態平衡的作用。
布拉酵母菌是一種真菌類微生態制劑,并不會因胃酸、膽酸和抗生素而受損,進入機體后能夠促進小腸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對腸道致病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進行抑制,從而使腸道炎癥反應得到緩解[3]。
本文實驗通過數據驗證,發現聯合使用布拉酵母菌散、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后,觀察組患兒在治療第3天、5天后,大便次數明顯少于對照組,且前組患兒腹瀉持續時間較對照組有所縮短。提示兩藥合用有著協同增效之功,更易于快速控制患兒的腹瀉癥狀。
結合以上:對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患兒的治療可聯合使用布拉酵母菌散、雙歧桿菌四聯活菌平,有縮短腹瀉持續時間、盡快改善疾病癥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