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寶娣 汪 超 謝加兵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AHR)是治療股骨頸骨折、股骨頭壞死及髖關節骨關節炎等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但AHR術后假體脫位是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行AHR的患者假體脫位發生率在2.23%~27%之間[2]。假體脫位不僅影響患肢的功能及患者生活質量,甚至影響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假體脫位的原因,早期與患者依從性差及體位不當有關,晚期與髖關節活動幅度過大有關[3]。目前,臨床主要采取傳統說教式健康教育,對AHR患者的住院健康教育以介紹環境、術前準備及康復指導為主[4],預防假體脫位知識的健康教育效果欠佳,開展新型的微視頻宣教及在電話回訪基礎上的延續護理是十分必要的[5]。為此,本文通過對照研究,探討微視頻宣教結合居家隨訪對老年AHR患者假體脫位的干預效果,為預防老年AHR后假體脫位提供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7年3月至 2018年12月在皖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行AHR的60例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倫理批準號WYEFYLS201905),所有患者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患者年齡≥60歲;首次行一側AHR;無明顯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電話回訪及家庭訪視資料完整。本組資料因對照組失訪2例,觀察組失訪1例,實際納入病例數:觀察組29例,對照組28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手術方式、手術入路、手術原因及Harris評分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對照組 按照常規進行圍手術期護理及出院后延續護理,健康教育以口頭及書面形式實施。即入院當天、手術前后及出院前予以相關知識宣教指導,出院后2周內予以電話回訪。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取微視頻宣教結合居家隨訪。圍手術期微視頻宣教:參考AHR老年患者假體脫位原因及前瞻性護理對策和AHR圍手術期護理[6-7],將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假體脫位的護理方法制成三段微視頻,患者手術前護士分三次向患者及其照顧者通過平板電腦播放并講解術后不同階段預防假體脫位的方法,每次宣教后讓患者回示并復述,針對不足再次播放、講解,力爭術前全面掌握,術后在護士指導下正確執行,必要時反復播放觀看。微視頻宣教具體內容:①術后臥床期間髖部正確體位,第一防止過屈和過伸位,平臥,患肢墊凹槽墊,患肢抬高20°~30°;第二防止內旋,患足穿防旋鞋,使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第三防止內收,兩腿間墊梯形枕;②術后搬運方法,應將患者平托起,有專人托住患肢及髖部;③功能鍛煉方法,盡早進行,在麻醉完全清醒后(或麻醉作用消失后)立即開始,如踝關節的背伸、跖屈及環繞運動,股四頭肌等長縮運動等,循序漸進持之以恒;④便器使用方法,應將臀部托起,勿只用力抬起下肢,便器從健側出入;⑤翻身方法,30°健側臥位,保持患側大腿、臀部及腰部在同一水平線;⑥上下床方法,從患側上或下,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⑦助行器使用方法,助行器先移向患者正前方一小步距離,患肢邁上一小步,接著健肢跟上,支撐力量在雙手和健肢上,如此反復;⑧居家康復護理方法,強調堅持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髖關節過度屈曲、內收內旋動作避免,禁忌下蹲、坐矮凳子、患側臥位、蹺二郎腿及盤腿等動作;指導正確如廁、更衣、穿脫鞋襪、拾物等。出院后居家隨訪:出院后1、4、12周分別行電話回訪,了解患者居家生活、家庭康復及心理狀況并給予相應指導;評估患者需求,適時開展家庭訪視并及時干預,提供面對面的護理指導。
1.3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①AHR術后6個月,通過門診復查攝片觀察兩組假體脫位率,即假體脫位患者數在同組手術患者中所占百分比。②觀察兩組術后4、12、24周髖關節功能,采用Harris量表[8]評定。該量表滿分為100分,90~100分為優,80~89分為良,70~79分為一般,小于70分為差,評分越高說明髖關節功能越好。所有患者在術后4、12、24周門診復查時指導其填寫Harris量表,對不能按時回院復查的患者,采用電話逐條講解量表內容,并根據患者的回答如實填寫。
2.1 兩組患者假體脫位發生率比較 術后6月,觀察組患者未發生假體脫位,對照組發生假體脫位6例,脫位發生率21.43%,觀察組脫位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856,P=0.028)。
2.2 兩組患者Harris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點的Harris評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4、12、24周的Harris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4、12、24周Harris評分比較分)
注:Mauchly’s檢驗統計量W=0.985,P=0.667>0.05,滿足球形假設條件,選擇主體內效應檢驗輸出結果
AHR術后假體脫位主要與患者依從性不高和不恰當的護理有關[6]。目前,傳統健康教育仍然以說教為主[9],視頻宣教在AHR術后并發癥護理中的應用,主要局限在圍手術期功能鍛煉的指導方面,這不僅造成老年患者對預防假體脫位的護理方法掌握不佳,而且依從性差。本文探討微視頻宣教結合居家隨訪對老年AHR術后預防假體脫位的效果,為預防老年AHR后假體脫位的臨床護理提供參考。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未發生一例假體脫位,對照組脫位發生率為21.43%,觀察組假體脫位率低于對照組(P<0.05),表明微視頻宣教結合居家隨訪可降低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假體脫位的發生率。此與董杏薇等[10]開展的前瞻性護理干預可降低高齡患者假體脫位發生率的研究結果一致。這是由于圍手術期微視頻宣教形象、生動、直觀、規范地讓患者了解和掌握術后不同階段體位管理及康復鍛煉的護理方法[11],也彌補了部分護士業務能力不足的風險[12],從而促進患者早離床、優康復,發生假體脫位的風險被有效避免[13]。同時,AHR術后3~6個月不僅要保持患髖功能位,還要進行康復訓練,居家生活注意事項多,此時患者若對預防假體脫位的護理知識掌握不全或患者依從性差,均容易引起假體脫位[14]。然而,行AHR出院后的患者不容易正確掌握居家康復鍛練方法[5],采取居家隨訪能夠及時糾正其不正確的方法及姿勢,有效地預防了假體脫位的發生。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術后4周、術后12周、術后24周的Harris評分高于對照組,表明微視頻宣教結合居家隨訪可改善患者髖關節功能狀態。此與周曉青[15]開展的個性化健康教育提高老年患者術后髖關節功能的研究結果一致。這是由于實施微視頻宣教結合居家隨訪,在護理人員面對面指導下通過反復觀看視頻,采取回示、復述等評價方法讓患者及其照顧者真正掌握了術后如何進行體位管理、早期開展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功能鍛煉的方法及居家康復注意事項,將書本知識轉變為自覺的健康行為,實現了知、信、行的有機統一,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只有掌握了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功能鍛煉的知識,才能以積極的心態去主動進行康復功能訓練,從而提高Harris評分,改善髖關節功能,提高生活質量[16]。
綜上所述,微視頻宣教結合居家隨訪在老年患者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及出院后的應用,能更有效地預防術后假體脫位的發生,提高患側髖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提升優質護理質量,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