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趙夏平,李晉,葛亮,蔣貝,呂軍(通訊作者)
(1.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52;2.鄭州市第六人民醫院,河南 鄭州 450052)
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是一種多發于老年男性患者的疾病,其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主要臨床癥狀有尿頻、夜尿增多、尿急、排尿困難及尿潴留等。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的發病率隨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而逐漸上升,已成為影響中老年男性身體健康的重要疾病。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如未得到及時治療,易損傷患者腎功能,對患者生活質量與身體健康存在嚴重威脅[1]。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是一種微創介入治療方法,在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過程中,采用局部麻醉方式,通過對前列腺血供進行栓塞治療,促進前列腺組織出血缺血性壞死,從而縮小前列腺體積,緩解各臨床癥狀,具有出血少、安全性高等特點。本文主要研究良性前列腺增生癥應用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治療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我院自2018 年9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30 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選為觀察對象,進行前列腺動脈栓塞術(PAE)治療。30 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壓10 例、合并冠心病7 例、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4 例,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5 例,年齡55-80 歲,平均(71.3±4.5)歲,病程1-20 年,平均(14.3±3.2)年。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難、夜尿次數增多及尿流變細等表現。選取患者標準:所有患者均符合前列腺增生癥診斷與手術標準;本次研究均經患者簽署同意書,本次研究已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
1.2 方法
1.2.1 術前準備工作:所有患者術前進行心電圖、凝血功能、前列腺特異抗原(PSA)及前列腺殘余尿量等介入治療常規檢查與尿流動力血檢查。術前為患者插入導尿管,待濃度為40%-60%的10 mL 對比劑充盈尿管球囊后,輕拉導尿管,使導尿管充盈球囊位于患者膀胱底尿道口位置。
1.2.2 造影技術:取患者仰臥位于DSA 檢查床,經股動脈進行穿刺,用2%的利多卡因進行局部麻醉后,應用Seldinger技術穿刺患者股動脈,并留置5F 動脈鞘。經5F 動脈鞘將5F蛇管配合泥鰍導絲分別送入患者雙側髂內動脈進行造影,以頭側10°、同側斜位35°為造影角度,清晰顯示患者的前列腺動脈解剖結構。
1.2.3 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所有患者采用同軸導管方式,經5F 蛇管送入2.6F 微導管微導絲系統,并對前列腺動脈進行超選擇性插管,在正位、斜位用手推注對比劑進行造影,確保微導管位于患者前列腺動脈開口處。當對比劑無反流及其他側支無顯影情況時,進行栓塞術治療。在X 線透視情況下將栓塞劑緩慢注入前列腺動脈,待前列腺動脈出現血流完全停滯,進行造影確認,確認前列腺動脈徹底栓塞后,結束手術。
1.3 指標觀察。觀察30 例患者的造影、栓塞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術前、術后3 個月及6 個月,患者的前列腺體積、殘余尿量、夜尿次數、國際前列腺癥狀(IPSS)評分及生活質量(QOL)指數變化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SPSS 19.00 軟件處理本次數據,用(±s)計量資料表示年齡等數據,采用t 檢驗,P<0.05,在統計學意義。
2.1 前列腺增生癥患者造影、栓塞及并發癥發生情況。30 例患者均造影成功,造影可見前列腺顯影,前列腺動脈由陰部內動脈進行單支供血,且血供豐富。栓塞治療后,患者前列腺組織染色存在消失情況。患者術中無明顯不適感,手術時間(95-175)min,平均手術時間為(123.4±22.3)min。所有患者導尿管均在3-5 d 后拔除,術前5 例存在肉眼血尿患者,術后已完全消失,4 例患者術后出現陰部脹痛情況,但均自行緩解,無皮膚壞死、發熱、膀胱、腸道壞死等其他并發癥。
2.2 前列腺增生癥患者治療前后的相關指標變化情況。30 例前列腺增生癥患者經治療,前列腺體積、殘余尿量、夜尿次數、前列腺癥狀(IPSS)評分及生活質量(QOL)指數均較術前有明顯改善,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30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術前、術后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表1 30 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術前、術后相關指標變化情況
指標 術前 1 個月 3術 個后月 6 個月前列腺體積(cm) 96.3±9.5 68.6±5.4 66.7±6.3 72.4±7.8殘余尿量(mL) 253±15.2 163.2±12.5 145.6±9.2 125.4±7.5夜尿次數 5.2±0.8 4.3±1.1 3.5±0.9 2.4±0.6前列腺癥狀評分 28.1±3.4 21.3±4.1 19.5±4.3 18.2±2.9生活質量指數 5.4±0.7 3.8±0.8 2.9±0.6 2.2±0.6
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是一種多發于中老年男性的泌尿系統疾病,且50 以上男性發病率較高。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BPH),主要采用藥物、外科及微創等方式治療。以往多采用經尿道前列切除術(TUBP)[2]。但經尿道前列切除術是在全麻與腰麻情況下進行的,對于患有心腦血管、慢阻肺疾病的患者,手術耐受性較差且術后住院時間長,易導致患者術后出血排尿刺激、出血、性功能障礙及膀胱痙攣縮等并發癥且發生率較高,不利于患者術后康復。隨醫療技術的高速發展,作為一種結合泌尿外科與放射介入學的新型技術,前列腺動脈栓塞術在影像設備的引導下,將導管、導絲等介入材料,導入患者病變部位,通過阻斷患者前列腺供血,促進組織發生缺血性壞死,達到縮小前列腺體積、緩解臨床癥狀的治療目的[3-5]。前列腺動脈栓塞術最初僅用于治療前列腺出血,后因可有效改善(BPH)患者的下尿路癥狀,而被廣泛應用于臨床,且臨床治療效果顯著。
研究顯示,所有患者均造影成功,造影可見前列腺顯影,前列腺動脈由陰部內動脈進行單支供血,且血供豐富。手術時間95-175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123.4±22.3)min,術中出血量18.3-30.5 mL,平均出血量(23.4±2.1)mL,平均住院時間(4.3±0.7)d。所有患者導尿管均在3-5 d 后拔除,4 例患者術后出現陰部脹痛情況,但均自行緩解,無皮膚壞死、發熱、膀胱、腸道壞死等其他并發癥。30 例前列腺增生癥患者經治療,前列腺體積、殘余尿量、夜尿次數、前列腺癥狀(IPSS)評分及生活質量(QOL)指數均較術前有明顯改善,P<0.05,存在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前列腺動脈栓塞術(PAE)治療良性前列腺增生癥短效效果顯著,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前列腺體積、殘余尿量、夜尿次數、前列腺癥狀(IPSS)評分及生活質量(QOL)指數等指標,患者術后無嚴重并發癥,安全性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