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耀華,張官斌
(1.利川市人民醫院 婦產科,湖北 利川 445400;2.利川市人民醫院 小兒外與泌尿外科,湖北 利川 445400)
影響月經周期的因素有很多,女性體內的雌孕激素水平就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如果出現了雌孕激素失調的問題,那么女性的月經周期必然會受到影響,生理和心理健康也會因此而出現問題[1]。孕激素水平與女性卵巢的排卵行為有關,如果排卵不正常,孕激素必然會受到影響,這種情況下,子宮內膜所受到的影響全部都來自于雌激素,會因此而發生不同程度的增值變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機體內的子宮內膜會因為雌激素含量不足而發生突發性的出血性現象,或者說在雌激素撤退之后,患者的子宮內膜出血自限機制不能以正常水平運行,患者的月經周期而因此出現嚴重的紊亂,單次月經流量增加,淋漓不盡的問題發生幾率大大增加,在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有可能出現大出血現象,經期的長短差異也會因此而受到影響,這些在臨床醫學實踐中被統稱為不規則子宮出血,也就是無排卵性月經失調。這種病癥會在患者的卵巢功能初現期和衰退期表現出來。通常情況下,我們會采用孕酮類藥物和雌激素藥物來對此類患者展開給藥治療[2]。為了更好的研究孕激素藥物在此類病癥治療中的使用,在此次研究當中,抽選利川市人民醫院婦科在2016-2018 年接診的210 例患有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病癥的患者,分三組采用不同劑量的孕激素來對其進行治療,探討最為有效的治療劑量。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抽選利川市人民醫院婦科在2016-2018 年接診的210 例患有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病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經由病理科確診,對此次研究系知情并同意。這些患者的肝腎功能均為正常水平,不存在意識障礙。研究中將之平均分為三組,分別為100 mg 組、200 mg 組和400 mg 組。100 mg 組患者的年齡14-26 歲,病程3-20 個月;200 mg 組患者的年齡在15-25 歲,病程3-21 個月;100 mg 組患者的年齡在14-16 歲,病程3-19 個月。
1.2 方法。在此次研究當中,對所有患者進行黃體酮膠囊給藥。三組患者皆在此基礎之上來完成給藥工作,100 mg 組患者進行單日100 mg 孕激素給藥,給藥時間為患者晚上睡覺之前;200 mg 組患者則需進行單日200 mg 孕激素給藥,給藥時間為早、晚,分兩次進行,單次給藥劑量為100 mg;400 mg 組患者則需進行單日400 mg 孕激素給藥,給藥時間為早、晚,分兩次進行,單次給藥劑量為200 mg。在進行為期12 天的治療之后,需要進行觀察的指標主要包括三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停藥陰道出血量、出血時長以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3 治療效果。如果患者在停止給藥治療之后存在出血情況,月經流量基本處于正常水平,根據復查的影像學資料顯示子宮內膜的厚度處于正常水平,則可以判定為治療顯效;如果患者在停止給藥治療之后存在出血情況,月經流量明顯低于正常水平,根據復查的影像學資料顯示其子宮內膜的厚度雖然較此前更加接近正常水平卻仍然存在一定的距離,則可以判定為治療有效;如果患者在停止給藥治療之后不再發生出血狀況,根據復查的影像學資料顯示其子宮內膜處于脫落狀態,則可以判定為治療無效。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醫院專用的SPSS 軟件來對所收集到的指標數據進行統計并進一步分析。
2.1 治療效果對比。在進行為期12 天的治療活動以后,100 mg 組患者和200 mg 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數值相等,均為97.15%,而400 mg 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達到了100%,差異性并不明顯。
2.2 停藥出血量以及出血時長對比。本次研究結果見表1。由表格當中的數據可以看出,200 mg 組患者的停藥出血量最小,400 mg 組次之,100 mg 組最多,但是差異性并不明顯,從出血時長上來看,與用藥的劑量呈遞增關系。
2.3 不良反應對比。在進行治療的過程當中,患者均出現了比較輕微的不良反應,主要表現為頭暈惡心和腹痛等,這些癥狀在停止藥物治療之后逐漸消失,100 mg 組、200 mg 組、400 mg 組患者發生不良反應的病例數分別為4、4、6,400 mg 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但是三組間的差距并不明顯。
表1 三組患者停藥出血量以及出血時長對比匯總表

表1 三組患者停藥出血量以及出血時長對比匯總表
組別 陰道出血量(mL) 出血時長(d)100 mg 組 83.17±8.99 5.32±2.09 200 mg 組 79.64±9.67 5.35±2.22 400 mg 組 82.17±8.14 5.43±2.66
現階段,在臨床醫學實踐當中,通常會采用孕激素給藥的方式來對患者進行治療,黃體酮這種物質在在機體內可以促進孕酮激素的生成,單純的孕激素治療通常會被運用在青春期少女或者是活組織檢查處于增生期狀態的治療中[3-4]。若患者體內的雌激素水平正常,其可以促進子宮內膜由增生期向分泌期轉化,從而出現萎縮脫落,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實現止血的目的,在停藥之后子宮內膜處于完全脫落狀態,這相當于通過給藥來對患者進行了一次刮宮,對子宮內膜的功能和健康性進行了保障,同時也避免了大量出血的發生,有利于月經的周期和流量向正常水平發展。但是,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雖然黃體酮等藥物的療效已經在臨床醫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其最佳劑量卻仍然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說法[5]。
根據此次研究的結果來看,在進行為期12 天的治療活動以后,三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性并不明顯;200 mg組患者的停藥出血量最小,400 mg 組次之,100 mg 組最多,從出血時長上來看,與用藥的劑量呈遞增關系,但是總體的差異性不具有統計學上的分析意義;治療中小組間的不良反應發生率也大致相當,在停藥之后,不良反應癥狀逐漸消失。這也就意味著臨床治療中完全可以采用低劑量來對患者展開給藥治療。
綜上所述,采用黃體酮和孕激素聯合給藥的方式來對患有無排卵型月經失調病癥的患者展開治療工作效果比較好,而100 mg、200 mg、400 mg 劑量的孕激素給藥的效果差距不大,不良反應發生率的數據比較接近,差距不大,都比較低,由此來看,低劑量孕激素和黃體酮聯合用藥是一種值得在臨床醫學中大力推廣的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