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繼任
(廣西欽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廣西 欽州 535000)
腰椎管狹窄屬于常見疾病,該病病因較多,比如嚴重腰部創傷、椎管發育異常、退行性改變等,腰椎管狹窄可表現出典型腰腿痛、間歇性跛行表現,嚴重限制患者的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能力[1]。結合臨床文獻報道,單純理療、按摩、牽引等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對滿足手術耐受性患者可選擇手術治療,通過手術治療幫助患者減少椎管壓力,消除對相關神經壓迫,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目前腰椎管狹窄手術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腰椎融合固定手術以及微創減壓手術[3]。微創治療理念以及治療經驗的積累,使得顯微鏡輔助下脊柱微創治療椎管狹窄癥方法逐漸得到應用,本文對我院收治的100 例椎管狹窄癥患者進行研究,回顧分析不同治療方法及其治療效果,詳細敘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2018 年6 月至2019 年12月收治的100 例椎管狹窄癥患者,隨機數字表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29 例、女21 例;年齡36-77 歲、平均(48.96±3.84)歲。觀察組:男27 例、女23例;年齡33-77 歲、平均(48.90±3.87)歲。觀察組與對照組上述資料滿足可比性(P>0.05)。
1.2 納入標準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結合臨床癥狀與腰椎X 線、CT 或者MRI 明確診斷為腰椎狹窄癥;②常規保守治療時間超過3 個月,其效果不明顯;③患者同意治療方案,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④手術治療各項資料均有詳細記錄。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的肝腎心肺功能不全;②先天性腰椎管狹窄癥;③合并后縱韌帶骨化癥患者;④精神異常患者;⑤合并惡性腫瘤患者;⑥中途轉診或者意外死亡患者。
1.3 方法。對照組:常規雙側減壓內固定治療,雙側切開減壓并給予內固定融合術。觀察組:顯微鏡輔助下脊柱微創通道單側入路雙側減壓治療方法,術前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與評估,指導患者應用俯臥位,手術入口選擇在癥狀嚴重側,通過C 型臂明確手術位置,然后做縱向切口,具體在目標椎體間與小關節外側緣連線交點位置,切口大小1.6-2.0 cm,將深筋膜縱向切開,透視引導與食指觸摸完成導絲的穿刺與置入,并良好固定,選擇不同口徑與深度合適的圓筒狀通道做軟組織擴張,再次透視并確定通道放置位置,然后調節顯微鏡,借助顯微鏡觀察,將工作通道中的軟組織徹底清除,保證關節突關節、鄰近橫突、黃韌帶、椎板間隙等有效暴露,依靠C 型臂再次核對手術位置,先將同側椎板下緣及棘突基底部磨除,切除黃韌帶顯露對側神經根并充分減壓。再將同側上下關節突、椎板下緣等通過骨刀、咬骨鉗等有效切除與清理,通過顯微鏡保證切除效果,確保同側硬膜囊及同側神經根較好的暴露,同側受壓椎間盤也需要切除與處理,有效減壓處理后,在椎體間隙內放置攜帶患者自體松質骨的腰椎間容器以及螺釘,保證長度適宜,止血處理,常規放置引流管,切口處理。所有患者術后臥床3 天,并做好腰圍保護,術后1 w 復查腰椎CT,告知患者術后注意事項,并逐步診斷患者開展康復訓練。
1.4 觀察指標。觀察指標:①手術治療指標,包括手術時間、出血量與住院時間;②預后指標,包括治療后3 個月的VAS與JOA 評分。
1.5 評價標準。VAS 評分分值:0-10 分,分值高則疼痛越嚴重。JOA 評分標準:分值:0-29 分,分值越高,表明功能障礙越輕[4]。
1.6 統計學分析。數據分析使用軟件SPSS 21.0,研究資料均為計量資料,表示為,t 檢驗,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檢驗標準:P<0.05。
2.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每節段手術時間差異較小(P>0.05),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每節段出血量與住院時間均小于對照組,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比較
組別 每節段手術時間(min) 每節段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 140.24±25.46 180.31±33.19 4.13±0.62對照組 138.0526.35 358.35±50.51 6.36±0.89 t 0.422 20.829 14.537 P 0.336 0.000 0.000
2.2 患者治療3 個月后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VAS 小于對照組,而JOA 評分大于對照組,數據分析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指標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3 個月后指標比較分)
組別 VAS 評分 JOA 評分觀察組 1.84±0.41 26.03±1.15對照組 3.12±0.57 20.73±2.05 t 12.890 15.943 P 0.000 0.000
椎管狹窄癥會嚴重限制腰椎正常功能,致使患者生活質量下降,結合當前臨床文獻報道與分析,部分患者保守治療效果有限,因而椎管狹窄癥主要采取減壓手術治療[5]。目前腰椎管狹窄手術治療方面以減壓及固定融合方式為主,既包括開發性手術,也包括微創手術,通過手術處理幫助患者重建脊柱,消除神經受壓問題,從而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減壓效果直接影響到患者預后。
本研究中對椎管狹窄癥采取不同方法治療資料進行分析,結合研究結果數據,觀察組采取顯微鏡輔助下脊柱微創治療方法,其術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時間較對照組明顯縮短,凸顯出了該方法治療的微創優勢,分析是因為顯微鏡輔助下脊柱微創通道單側入路雙側減壓治療方法操作更精確,對椎板、關節突等破壞較小,減少手術本身操作對腰椎結構的影響,手術切口較小,依靠顯微鏡放大作用,有效識別神經根、硬膜囊等,減少誤操作,減小術中出血量,術后恢復也更快。從預后角度分析,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對應的VAS 小于對照組,表明患者術后疼痛得到了有效改善,觀察組JOA 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觀察組患者腰椎功能恢復更好,分析是因為顯微鏡下微創手術操作具有精細化優勢,能夠保證減壓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綜合研究結果證實了顯微鏡輔助下脊柱微創通道單側入路雙側減壓對椎管狹窄癥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韓軍等指出微創單側入路雙側減壓治療腰椎椎管狹窄癥早期療效顯著,研究認為該方法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操作安全性高,術后恢復快,實際應用價值較高[6]。桂凱紅等分析了微創單側入路雙側減壓固定與開放雙側減壓固定在單間隙腰椎管狹窄癥治療方面的應用,研究指出兩種方法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但是微創單側入路雙側減壓固定對患者損傷小,可減輕疼痛,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操作期間對患者本身脊柱穩定性影響較小[7]。上述相關研究同本文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均顯示了顯微鏡輔助下脊柱微創通道單側入路雙側減壓治療椎管狹窄癥的臨床價值。
綜上所述,對顯微鏡輔助下脊柱微創通道單側入路雙側減壓治療椎管狹窄癥具有微創治療優勢,能夠達到預期治療效果,幫助患者恢復腰椎功能,臨床可推廣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