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立,楊博
(內蒙古通遼市醫院 輸血科,內蒙古 通遼 028000)
站在臨床醫學角度分析,輸血是極其重要的環節,對于失血量多且危急生命的病人可實施輸血。輸血極具特殊性,應嚴格按照規范流程執行,不然很難體現輸血的價值意義,嚴重的還會耽誤最佳的挽救時間,對病人生命造成威脅。簡單來講輸血檢驗是對輸血質量加以控制,充分體現輸血工作的價值意義,發揮其功能[1]。在各大醫院,輸血檢驗工作包含的流程與內容非常多,使用起來存在明顯的繁瑣性,醫生護士在實施階段需維持高強度戒備,確保輸血質量與安全不受影響。對輸血檢驗流程開展進一步優化判斷是否有效降低檢驗差錯事故,選擇我院接受輸血治療的70 例患者作為此次觀察對象,詳細資料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8 年7 月至2019 年7 月接受輸血治療的70 例患者作為此次觀察對象,結合實際情況分為兩組:A 組和B 組,兩組人數各35 例。A 組男19 例,女17 例;年齡16-76 歲;B 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15-78 歲,依據兩組相關資料,可以進行比較。
1.2 方法。A 組:把采集的血液標本進行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表面抗原、谷丙轉氨酶、梅毒抗體檢查。倘若病人急需輸血,醫生護士應合理控制血液血漿、血紅細胞比例并深入淺出的展開分析,精準判斷血型。在估測血型過程中,應按照“先Rh 血型再ABO 血型”原則。在實施交叉配血階段,仔細探索血凝集現象與溶血現象,針對女性患者做好評估與篩選工作,選出不規則抗體,當完成所有工作無任何差錯時,認真填寫檢驗報告并發放到各層。B 組:進一步優化和改良常規血液檢驗流程,在日常工作狀態下,對于員工和病人提出的各項觀點和看法都要虛心接受并積極討論,采集好意見后,對于一些輸血恐懼癥病人展開相關的心理引導和健康教育的講解,告知病人和家屬關于輸血的不同知識,打消病人的緊張情緒,讓病人可以積極配合醫生快速完成輸血任務。當病人提出自己的觀點時,醫務人員需耐心解釋,增強彼此之間的信任度,防止醫患糾紛的發生。在輸血環節,部分病人可能會出現異常反應,進而與護士引發矛盾,隨即爭吵起來。對于此類現象的發生,輸血階段要引入專業性強的護士予以觀察,提前告知病人,如果在輸血過程中發生異常反應都是正常的,解釋清楚異常反應的影響和接下來的處理方案,從而讓病人積極配合醫務人員輸血[2]。
1.3 觀察指標。根據兩組的輸血性疾病發生率、輸血反應發生率與醫患糾紛發生率情況展開比較,同時認真記錄下來,對比兩組病人對輸血的滿意程度。總滿意率=(非常滿意+滿意)/總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在統計和整理相關數據時通常選用的軟件為SPSS 18.0,:計量資料,t 檢驗;[n(%)]:計數資料,檢驗,倘若P<0.05 則表示差異具備一定的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病人輸血性疾病、輸血反應、醫患糾紛發生率。對于輸血性疾病、輸血反應、醫患糾紛而言,A 組發生率31.4%,B 組發生率11.4%,明顯要比B 組高,如表1 所示。

表1 對比兩組病人輸血性疾病、輸血反應、醫患糾紛發生率[n(%)]
2.2 對比兩組患者輸血滿意度。站在病人輸血滿意度分析,A 組滿意度86.7%,B 組滿意度97.3%,B 組明顯優于A 組,如表2 所示。

表2 對比兩組患者輸血滿意度(n,%)
在醫學臨床治療階段,為了挽救更多失血性病人醫務人員都會為輸血,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因為部分疾病是通過血液進行傳遞的,對此輸血也存在一定風險,并且此風險源自于輸血檢驗,直接威脅病人身體健康。
簡單來講,輸血檢驗指的是合理掌控輸血質量,充分體現輸血工作的價值意義。針對臨床醫學來講,輸血檢驗階段包含內容、流程非常多,增加了應用的繁瑣性,對此醫生護士在操作環節需加強警備,從根本上提高輸血質量和安全性。
血液標本收集完畢后,護理人員要馬上安排常規體檢,倘若檢驗結果符合要求,則依照規范體系加以保存,并且詳細記錄下來,為后期工作的順利實施奠定基礎。對于輸血病人來說,開始輸血前要核實病人血型,做好交叉配血工作,倘若有假陽性與假陰性情況出現,就可能和病人所服藥物、檢驗溫度有著直接關系,此外血清、紅細胞比例不科學或者反應時間短也會引起假陰性。基于此,醫務人員應落實好其他工作,提高血型核實的準確性,合理掌控檢測溫度,不超過23 度,防止出現冷凝情況。假若輸血病人的年齡偏大或偏小,則運用試管檢測法。
現如今,我國各項醫療技術有突破性進展,輸血檢驗流程也非常完善,被各大醫院廣泛應用且效果顯著。在此次研究階段,各組血液標本不合格與血液入庫資料核實錯誤以及輸血單不完善情況有所好轉,可見全面控制輸血檢驗質量也有效減少血液標本不合格、血液入庫資料核實錯誤以及輸血單不完善發生幾率。據資料顯示,如果在輸血過程中出現交叉感染、溶血反應,若不及時救治,會威脅病人生命,所以在輸血檢驗期間要加大質量控制力度。通過控制質量,不但可以為后面輸血工作提供保障,還可豐富醫務人員專業知識與綜合素養,增強個人技術,做好輸血工作。對于輸血檢驗全面性質量控制而言,積極構建輸血追蹤體系,全面完善血液入庫資料明細、輸血申請單、血液標本完好程度,全方位提升輸血質量,從根源上減少醫患糾紛現象,增強輸血安全性與病人滿意程度。
根據此次研究結果表明,針對不同的輸血檢驗方法,對于輸血性疾病、輸血反應、醫患糾紛而言,A 組發生率31.4%,B 組發生率11.4%,明顯要比B 組高;站在病人輸血滿意度分析,A 組滿意度74.2%,B 組滿意度85.7%,B 組明顯優于A 組。這就充分證明較于常規輸血檢驗,優化之后的輸血檢驗效果要更好。
輸血檢驗是加強輸血安全性的核心方法,進一步優化輸血檢驗過程,其效果明顯,有助于減少輸血傳染性疾病、輸血不良反應、醫患糾紛發生次數,使病人對醫務人員工作越來越滿意,很好的避免了醫患糾紛發生率,使醫患關系處于和平的狀態,讓越來越多的病人認可[3-5]。另一方面,全面加強輸血檢驗工作的精準性,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可在各大醫院宣傳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