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星星,黃靜
(1.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入院管理中心,廣東 廣州 510700;2.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 骨科一區,廣東 廣州510700)
膝關節作為下肢重要的支撐關節承擔著人體活動的重要作用,由于生理位置特殊也易出現骨折。老年人群膝關節疾病高發,不僅伴隨著疼痛,同時其行走、活動能力受到極大的影響,導致生活質量下降。治療老年膝關節退行性骨關節等膝關節疾病的重要方法是膝關節置換術,通過膝關節置換能夠緩解疼痛、恢復患者的活動能力[1]。而膝關節置換術的手術效果受到術后護理的影響,因此為保證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需提高患者對膝關節置換的認識,增強其治療依從性,從而達到改善膝關節功能的目的。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87 例行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后予以不同的護理干預模式,探討不同的護理模式對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 年12 月至2019 年2 月我院收治的87 例膝關節置換患者納入研究,按照入院順序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43 例)和觀察組(44 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0 例;年齡60-78 歲,平均(69.23±4.65)歲;疾病類型:骨關節炎21 例,類風濕關節炎16 例,股骨下端骨巨細胞瘤6 例。觀察組中,男24 例,女20 例;年齡60-81 歲,平均(69.44±4.70)歲;疾病類型:骨關節炎22 例,類風濕關節炎18 例,股骨下端骨巨細胞瘤4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P>0.05),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患者符合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指征;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等主要器官功能不全;合并惡性腫瘤、免疫系統疾病等嚴重疾病;治療依從性極差者。
1.2 方法。對照組患者接受常規護理干預。術后護理人員向患者宣教膝關節恢復的相關知識,增強患者對膝關節置換術的了解;做好患者的日常護理工作。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增加康復護理。其主要措施如下:①術前向患者宣講術后康復鍛煉對膝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增強患者對康復鍛煉的了解;同時向患者介紹主治醫師的資歷,介紹成功的病例患者,增強患者對手術治療的信心;向患者介紹康復鍛煉主要有哪些內容,提前讓患者做好康復鍛煉的準備。②在術后,對患者的相關指標進行嚴密監護,及時了解患者的異常,出現異常后及時報告醫師;由于患者術后難以自行完成翻身等動作,囑家屬定時幫助患者翻身,降低褥瘡的風險;飲食上,依據患者的恢復情況,由流質食物逐漸向正常食物過渡。③在醫師的評估后,幫助患者開展術后康復鍛煉。指導患者開展主動、被動活動相結合的方式提高患膝的活動范圍;指導患者開展患肢抬高訓練,讓患者盡量抬高患肢并保持;指導患者取仰臥位,進行股四頭肌、腘繩肌的鍛煉;指導患者下床活動,由扶床站立到扶床走動逐漸過渡;指導患者進行坐位屈伸練習[2]。④在患者恢復到一定程度后,陸續指導患者開展負重鍛煉、行走、步態、上下樓梯等更高強度的康復鍛煉。⑤在康復鍛煉的過程中遵循循序漸進、適可而止的原則。
1.3 觀察指標。評估對比患者手術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采用HSS 膝關節功能評分,該評分總分100 分,其中優:85分及以上;良:70-84 分;可:60-69 分;差:59 分及以下。評估時間為患者出院時。對比患者手術完成時、護理干預1個后的疼痛情況、膝關節活動范圍,其中疼痛情況采用VAS量表(得分0-10 分,數字越大,表明疼痛越劇烈);膝關節活動范圍采用ROM 量表(數字越大,表明患者的膝關節活動范圍越大)。對比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包含水腫、深靜脈血栓、假體移位、肌肉萎縮。
1.4 統計學分析。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 22.0 對資料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值±標準差()來表示,計量資料的對比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計數資料的對比采用卡方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患者膝關節恢復情況。觀察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對比[n(%)]
2.2 患者疼痛、膝關節活動情況。手術完成時,兩組患者的ROM、VAS 評分對比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干預后,觀察組膝關節ROM 評分高于對照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膝關節活動情況分)

表2 兩組患者疼痛、膝關節活動情況分)
ROM VAS組別 例數 手術完成時 護理干預后 手術時完成 護理后干預觀察組 44 83.21±7.22 104.21±10.78 6.89±2.80 2.55±0.45對照組 43 84.10±7.53 91.27±9.92 7.10±2.78 3.78±0.56 t - 0.563 5.823 0.351 11.306 P - 0.575 0.000 0.727 0.000
2.3 術后并發癥。觀察組出現并發癥6 例,發生率為13.64%,對照組出現并發癥15 例,發生率為34.88%;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意義(χ2=12.276,P<0.05)。
膝關節置換術作為治療老年膝關節疾病的常規手術術式,在臨床應用較多,該術式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活動能力或生活質量。該術式的治療效果不僅取決于手術質量,還取決于手術后的恢復,術后理想的護理干預能夠幫助患者改善膝關節功能。在本次研究中,予以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予以觀察組患者常規護理結合康復護理,在護理干預后,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為90.91%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74%(P<0.05),表明增加康復護理鍛煉能夠促進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其恢復的質量,使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恢復得更為理想,另外觀察組患者的VAS、ROM 評分也體現了該論點。不僅如此,通過康復護理干預還有助于患者減少感染、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的風險,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患者的恢復,提高了膝關節置換術的臨床療效。在郭子荷[3]等的研究中指出,膝關節置換術后患者進行康復鍛煉,利于靜脈血液的流通,對減少血中、消除疼痛均有積極作用;而在周香萍[4]的研究中則指出,通過適當的康復鍛煉可有效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常規護理干預的基礎上結合康復護理干預,輔助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膝關節功能的恢復效果,提高患者膝關節的活動范圍,緩解患者膝關節的疼痛,減少相關并發癥,因此筆者認為在膝關節置換術后應用康復護理干預的臨床價值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