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仙,郭瑞
(1.陜西省榮復軍人第一醫院 急診科,陜西 寶雞 721300;2.陜西省榮復軍人第一醫院 精神科,陜西 寶雞 721300)
據相關研究顯示: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等較早進入老齡化社會[1]。我國也步入老齡化社會,全方位、全天候、無縫隙的“醫養結合”醫療照護服務是近年來我國大力提倡和發展的養老服務模式[2-3]。本研究將2018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在本院入住的120 例高危壓力性損傷人群隨機分為兩組,每組60 例。對照組給予常規醫養結合壓力性損傷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由護理員管理小組提供護理服務,比較兩組生活質量、護理滿意度及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現具體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8 年1 月至2018 年6 月在本院入住的120 例壓瘡高危人群隨機分為兩組,每組各60 例。觀察組男37 例,女23 例;年齡62-90 歲,平均(75.0±8.3)歲。對照組男36 例,女24 例;年齡60-86 歲,平均(75.3±8.2)歲。納入標準:①≥60 歲;②根據Barden 壓瘡評分表評分,分數<11 分者;③愿意參加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患有精神疾病者;②晚期癌癥患者;③不愿參加本研究者。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身體狀況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干預方法:
(1)對照組:采用常規醫養結合護理方式,即護理員在護士的指導下進行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用藥護理、安全護理等,值班護士和責任護士協助、指導并檢查病員的情況。①基礎生活護理:護理員負責每日病人的起居照顧,清洗、打飯、喂飯,責任護士制定相應的運動鍛煉計劃,指導護理員進行操作。②心理護理:由責任護士密切觀察患者情況,及時溝通交流,給予心理護理,情感支持。同時注重老年患者的精神贍養,聯絡家屬多來看望,以獲得親情的溫暖[4]。③用藥護理:護士定時定量發藥,指導護理員給予正確服用。④安全護理:護士定期進行防墜床、防跌倒、避免拖地時走動等健康教育,對護理員進行相關的安全教育,加強護理員的安全意識[2]。
(2)觀察組:由培訓后的護理員進行護理,值班護士和責任護士只負責檢查、督導。①成立專業的護理員管理小組,組成人員除護理員外,加入副主任醫師一名,主管護師2 人,護師3 人,國際造口師1 人,康復師1 人。每月進行護理員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一次,內容為職業素質教育、安全知識教育、護理員操作培訓、老年心理學和與老年人溝通技巧培訓,同時重點強調了壓瘡相關知識和護理操作培訓。②每月管理小組都舉行護理員座談會一次,一起討論護理員在本月護理中存在的問題,交流經驗,并組織經驗豐富的護理員查房、講課等活動,尊重老人,從尊重我們每位護理員開始。③護理員承擔除侵入性操作外的所有操作,護士僅執行侵入性操作和醫療保險收費內的工作。
1.3 觀察指標與評價標準。①生活質量: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1-74)對兩組病人進行調查,該量表包括物質生活、軀體功能、心理功能和社會功能4 個維度,共20個因子和74 個條目,得分越高說明生活質量越好。②壓力性損傷發生率。干預后6 個月收集數據。③統計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價護理質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一般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19.0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的比較。觀察組護理后心理功能、軀體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以及GQOL1-74 量表總分較對照組明顯提升,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3],見表1。
2.2 兩組患者護理后壓力性損傷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后發生3 例,發生率為3.30%,對照組發生壓力性損傷6 例,發生率為10.00%,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的對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的對比較
組別 例數 物質生活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軀體功能 總分觀察組 60 40.75±3.45 46.34±2.12 56.32±0.93 49.36±3.18 46.36±3.23對照組 60 39.74±2.52 37.31±1.87 43.41±3.82 42.05±8.23 38.47±5.28 t - 6.29 24.41 12.69 10.38 12.75 P -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兩組病人壓瘡發生率的比較(n,%)
2.3 進行了患者滿意度調查。調查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率為98.65%,明顯高于對照組的83.80%,兩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1 護理員管理體系建立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本研究觀察組生活質量高于對照組,說明護理員在護士指導下被動進行護理操作,效果明顯低于護理員主動護理。對照組由護士指導,護理員自身缺乏責任心,積極性,容易產生依賴心理,工作沒有熱情;同時,護士工作繁雜,給護理員指導護理操作(如翻身技巧、壓力性損傷常見部位等)指導不夠詳盡,有的護理人員自身對一些護理知識了解也不夠,導致護理員不能夠掌握正確護理操作流程;最后,護理員自身素質并不高,對知識的理解掌握能力有限,對患者的護理質量就達不到,從而患者生活質量就相對低。而觀察組有系統的管理流程、培訓流程,使得護理員能夠清楚掌握護理相關知識,同時,采用護理員相互溝通、幫帶,以及PDCA 循環的質控的方式,護理員更能主動學習、探索如何護理好患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方式[4]。
3.2 護理員管理體系建立對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影響。觀察組壓力性損傷發生率下降,說明醫養結合模式下,護理員管理體系的建立對壓力性損傷的預防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對醫養結合的管理模式提供參考依據。
3.3 護理員管理體系建立對于患者滿意度的調查。由于護理員主動承擔了護士的一部分工作,可以將護士解放出來,給病人進行更具體貼心的服務,比如心理疏導、病情講解、健康教育等,使病人從生理和心理都得到滿足,因此,滿意度的提高也很明顯。
3.4 本研究存在的問題。由于護理員工資不高、勞動強度大且繁瑣,社會地位低,多數護理員的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護理員的流失率很高,大多數年輕人也都拒絕干這樣的工作,目前從事護理員的多為中年婦女,如何發揮這些護理員的工作熱情,實現他們的人生價值,也是目前醫養結合面臨的難題。因此,醫養結合模式下護理員管理體系的建立仍需進一步研究[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