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艷
(綏德縣醫院,陜西 榆林 718000)
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是分娩時較為常見并發癥,導致其癥狀主要因素有產婦宮縮乏力、凝血功能障礙等[1]。在分娩后2 h 產婦出血量大于400 mL 或出血量超過500 mL 即為產后出血,若處理不及時,不僅會因出血過多而導致休克[2],還會降低生產質量,嚴重時甚至會威脅到患者生命安全。為減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量,提高患者產后護理質量。本次研究中,對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施行預見性護理干預意義重大,效果較理想,現做如下報告。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4 年9 月至2016 年9 月我院診治95 例陰道分娩產后出血患者,隨機分為甲、乙兩組,甲組47例,乙組48 例。甲組年齡21-37 歲,平均(30.41±2.24)歲;孕周37-42 周,平均(39.13±1.25)周;產次1-4 次,平均(1.56±0.33)次。乙組年齡23-40 歲,平均(30.72±2.63)歲;孕周38-43 周,平均(39.36±1.17)周;產次1-3 次,平均(1.68±0.43)次。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即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甲組患者定期檢查并觀察產婦分娩前后狀態,行常規護理指導。乙組患者則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預見性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①產前護理干預。首先,護理人員需對產婦進行常規檢查,充分了解產婦與胎兒健康狀況,了解產婦是否有過陰道分娩出血狀況,及存在高血壓、貧血、心血管疾病等[3],并對其加以重視,做好生產準備,策劃好產后出血處理方案。②飲食護理干預。根據產婦實際情況,對其進行有效飲食護理干預,禁忌食用辛辣刺激食物,以清淡營養為主,保持規律健康飲食,保證良好睡眠質量。③心理護理干預。將分娩知識,如分娩方式、分娩過程及分娩時護理措施告知產婦[4],耐心解答其提出問題,使其對分娩過程有正確認識。與產婦積極互動并溝通,深入了解其內心想法及不安情緒,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安慰及鼓勵產婦,穩定其不安、焦慮情緒,使其放松心情,并告訴其愉悅心情及良好情緒可有效減輕疼痛感,極大提高分娩順利程度。④運動護理干預。根據產婦個人情況,指導其進行一些舒緩運動。對于身體健康產婦,護理人員可指導其適當增加一些運動量;對于患有高血壓及貧血產婦,護理人員監督其合理適度進行運動,切勿過度運動,避免其他并發癥發生。⑤產時護理干預。如在臨產時,產婦出現宮縮乏力、情緒緊張、產程延長、停滯等或是宮縮強度大等原因,及出現貧血、羊水過多、妊高癥等可能導致產后出血因素時,應及時做好處理措施,例如要保持留置針與靜脈暢通,對宮縮乏力患者注射宮縮素等。對患者進行安慰,將緊張感降到最低,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穩定不良情緒,并激起患者求生欲望,使生產能順利進行。⑥產后護理干預。產后2 h,產婦極易出血,此時護理人員需做好預防措施,定時對其進行檢查,及時將產婦情況告知家屬。時刻注意產婦情緒變化,若有不良情緒出現,護理人員需立即進行疏導,保證產婦產后安全健康。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患者產后2 h、產后24 h 平均出血量、產后出血發生率及患者滿意度,以此判斷預見性護理對減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臨床效果。其中患者滿意度以問卷調查方式進行,可將其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三個標準,交予患者進行勾選,再由護理人員進行最后統計。總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使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對其進行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值比較,若比較結果為P<0.05,則說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產后出血發生率。乙組患者產后出血發生率比甲組患者低,比較后,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具體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產后出血發生率(n,%)
2.2 比較兩組患者產后2 h、24 h 平均出血量。乙組患者產后2 h、24 h 的平均出血量均明顯低于甲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產后2 h、24 h 平均出血量mL)

表2 兩組患者產后2 h、24 h 平均出血量mL)
組別 產后2 h 平均出血量 產后24 h 平均出血量甲組(n=47) 148.25±20.14 249.71±20.63乙組(n=48) 84.53±10.06 142.36±10.18 t 2 6.22 10.23 P <0.05 <0.05
2.3 比較兩組患者滿意度。兩組數據對比,乙組滿意度明顯高于甲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滿意度對比[n(%)]
產后出血具有發病率較高的特點,是產后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導致該癥狀的主要因素除產婦宮縮乏力、凝血功能障礙、胎盤等因素外,還有產婦本身的體質、軟產道裂傷及產婦的心理因素等。產后出血主要表現為產婦在分娩后的24 h 內出血量超過500 mL,因為在生產時,產婦子宮一直處于松懈狀態,且狀態長時間不能得到恢復,導致陰道出血量不斷增加,引起了并發癥的發生,若得不到及時的處理與治療,產婦可能會被切除子宮,甚至會威脅到其生命安全[5]。因此,在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臨床上應采用預見性護理干預,在生產前一周,對產婦進行全面的檢查,根據其身體的實際情況,制定有效的護理方案。將與分娩相關的注意事項詳細告知產婦,穩定其不安、焦慮的不良情緒,對產婦的飲食進行指導,盡量食用清淡、營養的食物,保證充足的睡眠。同時,產前可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適當做一些有助于生產的運動。在產后,可采用相關藥物對子宮進行收縮,定時檢查患者的身體狀況并觀察各項指標,若發生出血量增加等情況,護理人員需立即采取治療措施。在本次研究中,對甲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后發現,患者的各項指標均無明顯變化。而采用預見性護理的乙組,產后2 h 與產后24 h 的出血量均低于甲組,產后出血率(6.25%)也比甲組(29.79%)低,且乙組患者的滿意度(95.83%)顯著高于甲組(61.70%),兩組數據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0.05)。可見,預見性護理干預對患者的預后效果具有積極的影響。
綜上所述,預見性護理對減少陰道分娩產后出血的臨床效果具有重大意義,不僅極大地降低了患者產后2h、24h 的出血量及產后出血率,而且還提高了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效果十分理想,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