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秋英
(廣東省廣州市中西醫結合醫院 產科,廣東 廣州 510800)
娠高癥是妊娠期特有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壓、子癇前期、子癇、慢性高血壓并發子癇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壓,是造成孕產婦和圍生兒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當前學界關于其發病原因說法眾多,包括遺傳易感性學說、免疫適應不良學說、胎盤缺血學說等,發病后患者主要表現為高血壓、水腫、蛋白尿,為了保證母嬰安全,臨床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疾病控制。臨床指出[1],將人本位護理應用于高齡妊高癥產婦中具有顯著效果,能夠協助臨床對患者心理狀態進行改善,提高分娩質量。本院圍繞高齡妊高癥產婦護理工作開展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 年10 月至2019 年5 月產科收治的68 例高齡妊高癥產婦,根據其自身意愿分為甲組和乙組,各34 例。甲組年齡35-41 歲,平均(38.4±1.2)歲,孕周37-42 周,平均(39.2±0.5)周;乙組年齡35-41 歲,平均(38.5±1.3)歲,孕周37-42 周,平均(39.3±0.4)周;兩組資料對比(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所有產婦經檢查均符合妊高癥的診斷標準:血壓≥18.7/12 kPa(140/90 mmHg),妊娠期出現,并于產后12 周內恢復正常;尿蛋白陰性;可有上腹部不適或血小板減少。②年齡≥35 歲。③臨床資料完整,方便追蹤隨訪;④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肝腎疾病、心臟系統疾病、免疫系統疾病、凝血系統疾病、惡性腫瘤病變者。②伴有神經系統疾病,無法正常語言溝通者。③依從性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3 方法。甲組分娩中采取人本位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護理人員對產婦心理狀態進行評估,產婦面對高齡及妊高癥等情況,極易出現焦躁、恐懼、抑郁、不安等負性心理,并增加子癇、先兆子癇等并發癥發生風險,嚴重時甚至會威脅新生兒生長發育;護理人員及時對孕婦建立良好交互關系,深入交流了解患者顧慮,針對其心理特點實施心理疏導,并將疾病及高齡妊娠等相關信息對孕婦進行講解,以提高其認知水平。②主動與產婦溝通,了解其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程度,針對其性格特點、文化程度及理解能力選擇教育方式。針對產婦及家屬提出的問題要耐心給予解答,所講解內容引導患者復述要點,對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可以簡單通俗的語言反復告知,保證患者熟練掌握。③護理人員為患者營造良好舒適的病房環境,合理控制室內空氣質量、溫度、濕度,定時開展消毒工作,降低菌落感染風險;并根據患者喜好適當布置室內陳設,如放置綠植、更換窗簾顏色等,加固床檔,地面做防滑處理,保持室內溫馨、舒適。④指導產婦遵醫囑服藥,加強藥物不良反應檢測,并密切檢測產婦及胎兒發育情況,充分分析產婦身心狀態及生命體征,一旦出現病情變化,立即協助醫師開展相關處理工作。⑤建立良好的家庭支持系統。指導家屬多給予產婦關心及鼓勵,耐心傾聽其心理不適及主訴,對于其異常行為給予包容理解,讓其感受到家庭支持。⑥成功分娩后,護理人員注意觀察新生兒陰道出血情況,記錄宮底、子宮收縮及血液情況,定期監測生命體征變化,及時發現異常并給予處理工作,以降低不良事件發生風險。⑦出院時詳細告知產婦注意事項,包括:a.避免過度勞累,臥床期間保持兩腿并攏多多休息。b.飲食忌多吃味精、多吃雞蛋、急于服用人參、多吃紅糖、堅硬粗糙及生冷食物、喝大量白開水、辛辣燥熱之物等,可比平時多食用動物性蛋白,如雞魚、瘦肉、動物肝、血,同時攝取不可缺少的蔬菜和水果。c.同時開展腹部護理,使用專業縮收腹帶,練習減肥收腹操等,以促進身體快速恢復。乙組采用常規護理,護理人員嚴格按照產科護理規范對患者實施護理,結合醫囑調整護理內容,檢測孕婦各生命體征變化,將疾病情況對產婦進行講解,以提高干預依從性。
1.4 研究指標。分娩2 周后觀察效果,記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情況、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及新生兒產后Apgar 評分。采用精神科A 類PHQ-9 評分表及A 類GAD-7 評分表評定抑郁感和焦慮感,以問卷調查方式開展,正常分值:0-4 分、有抑郁/焦慮癥狀:5-9 分、明顯抑郁/焦慮癥狀:10-14 分、重度抑郁/焦慮癥狀:15-27 分[2]。新生兒Apgar 評分分值10 分,項目:皮膚顏色、心搏速率、呼吸、肌張力及運動、反射,10 分為正常,評分在7 分以下表明存在呼吸功能發育不良,評分低于4 分應考慮是否先天性疾病,評分越高表明新生兒越健康[3]。
2.1 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對比。甲組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2.84%(1/34),低于乙組的26.47%(9/34),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對比[n(%)]
2.2 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及新生兒產后Apgar 評分對比。甲組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均低于乙組,新生兒產后Apgar 評分高于乙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及新生兒產后Apgar 評分對比,分)

表2 焦慮評分、抑郁評分及新生兒產后Apgar 評分對比,分)
組別 例數 焦慮評分 抑郁評分 新生兒產后Apgar 評分甲組 34 3.00±0.19 3.02±0.15 9.21±0.12乙組 34 8.98±1.05 8.99±1.04 8.46±0.20 t - 32.678 33.129 18.750 P - 0.000 0.000 0.000
高齡妊高癥在臨床中是指年齡大于35 歲以上的妊娠糖尿病產婦,由于35 歲女性生理各機能開始逐步下降,受妊娠及內外在因素影響極易導致不良妊娠結局及相關并發癥發生[4]。妊高癥是臨床妊娠產婦常見并發癥之一,孕婦妊娠期糖耐量下降,血糖長期處于較高水平,如未能得到及時治療,便會對其自身健康及胎兒發育造成威脅。目前臨床針對高齡妊高癥孕婦多采用藥物及飲食等綜合干預,通過控制血糖水平來確保分娩結局;但治療中,孕婦極易因治療周期較長,療效不明顯及心理等因素影響,導致干預效果降低。因此,有必要在治療中輔以有效護理措施,改善其身心狀態,確保分娩質量。人本位護理是一種新型護理措施,其主要目的是通過協助產婦建立良好心態及積極向上的分娩認知,并密切監測產婦生命體征及胎兒發育情況,根據其實際情況給予科學的干預措施,有效控制分娩進展,使不良妊娠結局風險得到控制[5]。本研究結果,甲組經人本位護理干預,臨床不良妊娠結局風險發生率得到有效控制,發生率(2.84%),低于乙組的(26.47%),說明產婦負性心理明顯降低,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分娩后,新生兒Apgar 評分處于較高水平,進一步證實人本位護理在高齡妊高癥產婦中的顯著效果,能夠有效規避影響母嬰健康的危險因素,最大程度提高產婦舒適度,因此新生兒結局良好。
綜上所述,高齡妊高癥產婦中人本位護理方式干預具有顯著效果,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結局發生率,改善其負性心理,并確保新生兒健康,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