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路路

縣域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礎環節,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起著基礎性、關鍵性的作用。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繼承黨的優良品質和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結合其豐富的施政經驗和治理蘭考的實踐,形成了從思想觀念到實踐過程再到價值追求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斗爭精神。他的斗爭精神不僅是焦裕祿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焦裕祿精神的靈魂。
一、觀念視野:樹立為民斗爭的政治意識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內心深處樹立起敢于斗爭的意識,是領導干部積極開展斗爭活動的思想前提,也是真正開展斗爭的源頭。
1.樹立斗爭意識是黨的性質和宗旨和內在要求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性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以及黨實現縣域治理現代化都要求領導干部樹立為民斗爭的政治意識。焦裕祿執政蘭考時,感慨這片土地是先烈們用鮮血換來的,他們并沒有因為這個地方人窮災大,就把它讓給敵人,因此發出了“難道我們就不能領導群眾戰勝自然災害”的聲言,向領導班子提出:“我們常常講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服務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現在正是我們為人民服務的時候。”他常說:“我不是人民的上司,我們都是人民的勤務員。”縣域治理過程中,領導干部只有牢記黨的性質,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斗爭意識,緊緊圍繞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問題提出解決對策,才能加強斗爭歷練,增強斗爭本領,實現人民群眾的新期待。
2.樹立斗爭意識是為強化黨員干部政治責任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政治責任扛在肩。樹立斗爭意識,是我們黨實現偉大夢想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縣域治理的要求,也是強化政治責任的重要一環。焦裕祿到蘭考不久后,發現一些干部在困難面前有畏難情緒,因此他認為要除掉蘭考的災害,“首先要除掉思想上的病害;關鍵在于縣委領導核心的思想觀念轉變”。風雪天,他領著縣領導班子到車站,指著災民沉重地說:“黨把這個擁有三十六萬群眾的縣交給我們,我們不能領導他們戰勝災荒,應該感到恥辱和痛心。”[]并教育黨員干部:“怕難,怕革命,怕斗爭,不敢勝利,不是戰斗著過去,而是得過且過,這是缺乏無產階級堅定性的表現。”縣域治理過程中,只有自覺樹立與困難斗爭、與政治責任缺失的現象作斗爭,才能對班子成員、同事、下級出現的政治問題和苗頭敢抓敢管,才能領導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才能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二、實踐指向:提高縣域治理的效能
行動是思想的具體體現。只有將斗爭精神落實到破解困難解決問題的務實舉措和具體實踐上,才能提高縣域治理的效能,推動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
1.加強黨的領導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也是提高縣域治理效能的關鍵。焦裕祿執政蘭考期間,著重強調黨員干部要“提高覺悟,站穩立場,分清是非”[],同弱化黨的領導、不執行黨的政策作了堅決的斗爭。“干部不領,水牛掉井”。他要求黨員干部在思想上“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提高馬列主義水平,提高共產主義覺悟”,工作中“要達到層層有領導,樣樣有制度,事事有人抓,建起嚴格的責任制”,加強黨在縣域治理中的統領位置。還要求黨員干部吃透并認真落實黨的方針政策,并懲處了蘭考一些干部不執行按勞分配、賬目公開的政策,嚴厲批評“少數人已經沒有共產黨員的氣味了”,要求“加強黨的民主集中制,堅決反對個人獨斷專行、壓制民主的做法,反對不執行黨的政策的本位主義、分散主義和不關心群眾的官僚主義”。縣域治理過程中,只有與班子領導個人代替黨委(黨組)的集體決策、單位或個人擅自停止或改變黨委(黨組)的集體決策、班子成員不帶頭執行黨的方針政策等現象作堅決斗爭,才能將黨領導一切擺在縣域治理的統領位置,總攬全局,協調和整合各方政治優勢,形成縣域治理的巨大合力;才能充分發揮黨員干部在社會各領域、各環節的先鋒模范作用。
2.迎難而上,敢于擔當
迎難而上、敢于擔當,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精神特質,是領導干部必備的為政素質,也是提高縣域治理效能的重要斗爭本領。焦裕祿到蘭考上任前就明確表示:“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煉人。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決不離開這里。”面對“三害”,他鼓勵教育黨員干部“要有不怕任何困難的決心,在任何情況下,都要有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敢于斗爭,敢于勝利,敢于克服困難”。他靠著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對全縣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進行走訪、蹲點調研,對所有的風口、沙丘、河渠逐個丈量、編號、繪圖,為治理“三害”提供了科學扎實的基礎。縣域治理過程中,只有在思想上樹立戰勝困難、勇于擔當的意識;行動上深入基層、深入群眾調查研究,了解縣域發展的薄弱環節和短板,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計劃,求真務實,狠抓落實,才能逐步解決當前縣域發展和治理中仍存在著企業轉型升級能力不足、居民收入和教育水平發展不平衡、適齡勞動力流失、就業機會不足等問題。
3.加強黨的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
腐敗現象的存在,嚴重侵蝕了黨的肌體,毒化了社會風氣,給黨和國家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關系著黨和國家生死存亡,也是實現縣域治理的重要工作內容。焦裕祿執政蘭考期間,一再提出加強黨的建設,并通過各種方式開展反腐敗斗爭。一是深入群眾調研腐敗現象。他曾與蘭考最窮的山土寨群眾座談,及時發現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二是黨內相互監督。要求“同志之間、上下之間,要發揚革命的友愛精神”,“互相監督,防止犯錯誤”。當檢察院的同志報告一些干部有貪污行為時,焦裕祿稱贊這是“對黨負責”,并要求“我們的同志都應象他們這樣,將自己所發現的重要問題向黨組織及時反映”,以便能夠及時采取措施,糾正缺點和錯誤;對一些違法亂紀行為也能及時地查處,加以制止。此外,他提出要“充實黨委辦事機構,加強組、監、宣部門建設,管好干部”。三是明確制度約束,確立政治規矩。焦裕祿多次強調,“堅持制度,賞罰分明”,并親自起草了《干部十不準》。四是依法懲處腐敗分子。要求各部門對侵占公共財產、違法亂紀等現象,“下決心處理,絕不心慈手軟”。縣域治理過程中,只有與黨風廉政中的形式主義、機關單位中公款私存、造假冒領惠農補貼、招投標不透明、吃拿卡要、擠占、挪用和滯留專項資金、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不規范等問題作堅決斗爭,才能不斷強化監督,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才能做到讓一些想腐敗的人“不能為”、“不敢為”,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4.艱苦奮斗
不怕艱難困苦,奮發圖強,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是繼往開來的重要保證,也是推進縣域治理的必然要求。來到蘭考的第一個春節,焦裕祿就強調“過節必須堅持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情的方針”。當一位領導提出裝潢縣委辦公室的計劃時,他立刻提出:“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嗎?”的反對聲音。在蘭考自然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焦裕祿深入群眾,深入調查研究,最終找到了治理“三害”的辦法;在資金短缺、經濟困難的條件下,焦裕祿帶領群眾克服困難,創造了“韓村的精神、秦寨的決心、趙垛樓的干勁、雙楊樹的道路”四面紅旗,為全縣樹立了艱苦創業的典型。創業如此,生活更是如此,他處處與浪費現象作斗爭。有次他下班回家,進門看見地上的雜面饃就便撿起來,給他的孩子講自己以前的苦生活,并教育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先烈流血犧牲才換來的,要珍惜糧食,不能浪費”。他被子用了幾十年,衣服、襪子總是補了又補,總說“現在蘭考遭災,群眾生活很苦。跟群眾相比,咱穿的就不錯了。”縣域治理中,領導干部只有端正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建立講實話、辦實事、求實效的良好風氣,與那些華而不實、擺花架子、虛報浮夸不良行為作堅決斗爭,才能把錢用到刀刃上,逐步解決縣域基礎設施差、發展底子薄、發展滯后、財政不足、民生領域欠賬較多、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差距較大等問題,才能切實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只有在生活上講政治,不講排場,不擺闊氣,嚴格自律,才能堅決抵制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
三、價值追求: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縣域治理視域下,焦裕祿斗爭精神的實質,就是將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具體化,維護和保障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建設一支為民服務的干部隊伍。
1.通過斗爭,維護群眾切身利益

早在19世紀,馬克思、恩格斯就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因此,我們黨自成立之日起就確定了無產階級政性質,要為人民謀利益。習近平總書記也指出:“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也是縣域治理的價值追求。焦裕祿帶領蘭考人民與困難斗爭、與自然災害斗爭、與脫離群眾的現象斗爭,發展了生產,密切了黨群關系,維護和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他發動老韓陵的群眾打掃墊糠,并采取承包喂養牲畜的措施,解決了老韓陵牲的實際困難。針對孫莊7季遭災,他讓有關部門給他們撥了救濟糧款和十二輛架子車,努力恢復生產發展。為了徹底根治“三害”,焦裕祿經常冒著炎熱、頂著黃風、蹚著水,和同志們一道去調查蘭考的風沙、內澇、鹽堿的情況,最終提出了治理“三害”的規劃。縣域治理過程中,只有通過與各種問題、困難、災害作斗爭,才能維護和保障人民權益,增進民生福祉。
2.通過斗爭預防懲治腐敗,純潔為民服務的干部隊伍
清正廉潔是黨員干部立身之本、處事之道,是中國革命成功、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的重要保證,也是實現縣域治理的政治保證。焦裕祿特別強調,黨員干部要發揚黨廉潔奉公的光榮傳統,與干部特殊化、貪污腐敗等現象作激烈的斗爭,純潔了為民服務的干部隊伍。當他發現一個營業所主任將愛人安排在生產隊參加分配時,便起草了《關于機關干部開荒和干部家屬安排的通報》,并要求各級黨委和各部門負責同志要“模范地執行黨的紀律”,“生活不能特殊,家屬也不能特殊”,糾正干部特殊化現象。當他了解到個別區有財糧委員、會計私改統銷名單、多填購糧證、公社干部吃喝浪費和過多占用統銷糧的現象要求嚴肅處理,并強調“我們的黨員干部是人民的勤務員,是為人民服務的,不能利用手中的權利為自己謀私利,貪污多占”,切實純潔為民服務的干部隊伍。縣域治理中,只有這樣,我們黨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才能團結廣大人民群眾不斷推進縣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縣域治理視域下,焦裕祿樹立斗爭意識,創造縣域治理條件的斗爭精神,不僅有利于提高黨員干部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價值觀,增強了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克服困難和災害的信心和能力,降低了腐敗發生的幾率,從根本上維護和保障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參考文獻:
[1]穆青,馮健,周原.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N].人民日報.1966.02.07.
[2]中共蘭考縣委宣傳部、蘭考縣檔案局.焦裕祿在蘭考的日日夜夜[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31.
[3](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