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健
歷史學科作為一個求真、求實、致用的學科,能夠給予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借鑒。為了能夠使其發揮重大作用,需以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作為指引,以發揮歷史學的作用。
一、歷史研究需要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對于歷史的定義,學界有過很多的爭論,例如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克羅齊認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現如今,有觀點認為:所謂歷史,就是“它的含義源于人們的日常意識,即:歷史就是過去發生的事。”①依據這樣的認識,歷史研究的對象就是主體在過去的各種條件影響下所進行的行動及行動產生的影響。從一件件歷史事件當中精粹我們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以對未來產生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但是如果我們沒有正確的原則和方法論指導歷史研究,這樣就既沒有頭緒也沒有目標,產生不了正確的結論,如此以來我們既不能對歷史發展產生正確的認識,又對未來沒有較為準確的預見,從而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便會出現認識紊亂的現象。
二、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基本原則在歷史學當中的體現和應用
由于“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最突出的特點是其實踐性”②,規定了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基本原則就包括了客觀性原則、主體性原則、整體性原則、具體性原則、發展性原則這五個方面。在歷史研究當中,五個原則都有較為充分地體現。
(一)客觀性原則的體現和運用
歷史學的研究要依靠大量的史料作為研究的證據,19世紀在西方占據主流的蘭克學派就以其客觀主義聞名。按照蘭克的理解運用史料批判方法獲得了準確無誤的材料之后,只要史家如實直書,以公正客觀的態度,站在中間立場上敘述史實,所寫的歷史著作就能反映真實情況。③我國的史學家也提出關于歷史追求客觀真實的論斷,如顧頡剛在上個世紀發起了“古史辨運動”,對中國傳統史學進行考證,以保證史料的真實性。傅斯年更是提出“近代的歷史學只是史料學”④的論斷。歷史學研究必須要堅持客觀性的原則要求,這首先要求對史料的真實性進行分析,以保證論從信史而得出,史料是歷史學研究的關鍵,真實客觀的史料更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同時,研究結論也要遵循客觀性的原則,堅決避免主觀主義,任意歪曲歷史事實,隨意篡改歷史研究結論。例如:對晚清官員琦善的評價問題上。學術界對于琦善評價上就存在著賣國的說法,但是茅海建先生在大量史料研究及合理論證的基礎上認為“琦善沒有賣國的動機”⑤,由此可見,我們需要按照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思想要求的客觀性原則進行歷史的研究。
(二)主體性原則的體現和運用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這是歷史學家普遍認同的觀點,但它是由少數的精英所創造的還是由群眾所創造的呢?這就是主體性原則帶給歷史研究的意義。關于英雄史觀,譬如西方拜占庭帝國時期的普羅柯比及其著作《戰記》和法國大革命時期的蘇格蘭歷史學家托馬斯·卡萊爾和他的著作《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歷史上的英雄業績》,都宣揚了這樣的史學觀念。梁啟超在發起新史學運動過程中就認為中國過去的歷史是一家一姓的歷史。這忽視了人民群眾對歷史的作用,把人民群眾看作是“缺乏理性的烏合之眾”。⑥隨著馬克思創造的歷史唯物主義群眾觀以及其發展,群眾史觀開始受到人們的重視。群眾史觀作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在中國不斷完善和發展,并占據當今史學的核心地位。比如對于各種反侵略與獨立戰爭的認識,已經不像是原來過分夸大某一將領的作用,而是全面地分析人民群眾所發揮的作用。新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的歷史,更是全面地分析了全國人民群眾在歷史當中的作用。用事實詮釋了“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的正確論斷。
(三)整體性原則的體現和運用
在歷史學科當中,對某個歷史事件的分析,不僅要從單方面來看,歷史事件的發生包含了多種影響因素,因此要按照整體性的原則來分析把握歷史事件。比如對戊戌變法的背景分析,我們不僅要看到軍事上甲午戰敗,列強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的狀態,而且也應該看到背后所隱藏著的經濟、文化、社會、階級等影響因素,正如恩格斯的歷史合力論:“歷史的結果是一個整體合力在不自覺和不自主中起作用的產物”⑦。從歷史學科分科的角度來看,整體性原則的運用也是相當普遍,當今歷史學科當中,不僅有傳統的政治史,還有經濟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分科,另外民俗學、人類學、生物學等一些學科與歷史學科的學科交叉融合,各個學科以自己的視角反映歷史,也反映了對歷史的分析與研究的整體性原則。中國近代史研究著名學者桑兵也認為:“治史不宜歸納,只能貫通,相應的,史學著重見異,有別于社會科學的主要求同。不過見異并非僅僅關注具體,反而更加注重整體,要在整體之下研究具體,探尋個別的普遍聯系。”⑧只有在整體把握之下,我們才能夠對歷史有更加深刻地把握,避免出現史學研究碎片化。
(四)具體性和發展性的體現和運用
我們對任何歷史事件的分析與評價,都必須要結合當時實際因素考慮,如果史學家以現在的條件去思考歷史上的現象,這就嚴重偏離了歷史的真相。針對任何歷史事件的分析都應站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立場上研究是研究者必備的素質。而美國史學家羅伯特·馬克斯撰寫的《現代世界的起源》一書,該書認為:“西方所有成分都是好的進步的,發展和進步源自歐洲,從那里向外輻射至其他地區;歐洲人是主動的,世界其他地區是被動的或停滯的”⑨,在一定程度上就違反了具體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在歷史學當中應用主要是對歷史的分析與正確把握,以對未來的走向產生合理的認知。具體來說,歷史有兩個目標,即求真與致用,致用是求真的歸宿。中國古代學者王夫之認為:“所以貴乎史者,述往以為來者師也”⑩就是對歷史致用作用的精到論述。例如我們國家近代以來遭受侵略后各階級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最終中國在無產階級的領導下實現了民族獨立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以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發展中國,同時歷史也以發展性的眼光昭示了我們的光輝未來。歷史不僅僅是一門向后看的學科,它的作用,更是為向前看提供更多的經驗。
三、繼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
以歷史學科為例,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作為正確的行動指引。作為一個求真、求實、致用的學科,歷史學必須要以正確的方法論作為指引,才能夠保證其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對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有更加準確的分析與把握。
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方法論是在實踐當中不斷發展完善而來的科學方法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從事本學科研究過程當中,以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為指導解決各種問題。就當今中國發展而言,我們更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作為我們繼續前行的方法論指引。現如今我們進入全面脫貧的沖刺期,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的指引,繼續解放思想,開拓進取,在實踐當中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從而使馬克思主義科學方法論更好地指導我們的偉大實踐。
注釋
①?陳新.我們為什么要敘述歷史,史學理論研究,2002(03)
②?馬梓淇.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思想基礎研究,吉林大學,2015
③?易蘭.蘭克史學、西方史學傳統及其現代意義,史學史研究,2014(01)
④?傅斯年.傅斯年全集(第三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頁。
⑤?茅海建.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5年,第9頁。
⑥?朱雪微.馬克思群眾史觀探析,吉林大學,2015年,第9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9頁。
⑧?桑兵.中國近現代史的貫通與滯礙,近代史研究,2010(02)
⑨?俞金堯.現代世界起源研究的方法和理論——從<現代世界的起源>談起》,中國圖書評論,2006年12月33頁。
⑩?王夫之.讀通鑒論,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卷六。
參考文獻
[1]黃靈潔.淺談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方法論及其當代價值[J].法制與社會,2019(32):227-228.
[2]岳晟愷.淺析英雄史觀的合理性與不足[J].藝術科技,2016,29(12):415.
[3]龐卓恒,陳啟能,陳其泰,張峰,張廣智.新中國70年的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J].史學理論研究,2019(04):4-22.
[4]趙梅春.70年來中國史學史研究范式的變遷[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53(02):91-96+128.
[5]俞佳奇.近二十年來五四時期唯物史觀傳播研究述評[J].社會科學論壇,2020(03):1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