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玉
柯爾施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發展道路,提出了以總體性原則為核心的“哲學轉折”,以此來堅守馬克思、恩格斯所走的真正的哲學之路。柯爾施通過批判這種方式,主張恢復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理論與實踐的最初始的關聯,強調馬克思主義作為哲學的原本性和實踐性,這有助于克服當代馬克思主義研究在哲學觀層面上的教條化傾向。
一、柯爾施對“馬克思主義是不是哲學”的批判
柯爾施對馬克思主義和哲學這二者的關系的闡述有著深厚的理論思考。我們只有充分了解馬克思主義本身,才能真正的理解二者關系的真實內涵。雖然有些資產階級學者們與所謂的正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都認為馬克思主義和哲學毫無關系,但是,為了正確且全面的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解決當時社會實踐面臨的理論困境,柯爾施對當時的否定馬克思主義哲學性的各種言論進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進而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原本的哲學性。
柯爾施對某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的批判
在柯爾施看來,資產階級思想家們根本不重視馬克思在哲學的貢獻。因為,“對于資產階級教授們來說,馬克思主義充其量不過是19世紀哲學史中一個相當不重要的分支,因而把它當作‘黑格爾主義的余波而不予考慮”。這種狀況之所以會出現的重要原因是,“19世紀后半期的資產階級學者中,存在著對黑格爾哲學的極度漠視,這與完全不理解哲學對現實、理論對實踐的關系相一致,但這種關系卻構成了黑格爾時代的全部哲學和科學的生存原則。”換句話說,由于這一時期的人們片面批判黑格爾哲學和忽視當時的歷史境遇,所以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性才會遭到某些資產階級思想家的質疑。
黑格爾使德國古典哲學達到頂峰并把西方古典理性主義推向了后人難以超越的高峰,但也同樣意味著理性主義在近代走向了終結。以至于黑格爾之后的一些哲學家們不同程度的把批判的對象指向他,以實現對其辯證法的超越并作為這些人的哲學成就。在當時的學術界,好像黑格爾哲學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并且已經被超越了。作為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的意識形態表現的德國古典哲學,并未像某些資產階級思想家所宣稱的那樣,已經已經退出歷史的舞臺,而是以一種新的“科學”的姿態出現,而這種“科學”則作為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一般表現出現在觀念的歷史上。
柯爾施對某些第二國際理論家的批判
某些第二國際理論家與一些資產階級哲學家同樣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和實踐性,而且對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內涵進行了曲解。正如伯恩斯坦所主張的修正馬克思主義的革命學和考茨基為代表的犧牲革命實踐論,都是為了保住議會斗爭的勝利果實的短視做法,他們只是簡單的繼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外表,而忽略了馬克思主義的內在實質。在柯爾施看來,第二國際所闡述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造成了歷史的衰退,這是因為他們忽略了黑格爾的辯證法,這與某些資產階級哲學家基本一致。因此,對于馬克思哲學同黑格爾哲學之間聯系他們是無法理解的。所以,他們并沒有繼承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而僅僅只是停留在馬克思學說的“教義”上而已。
柯爾施認為,抽象的機械決定論宿命論使得意識和存在、理論和實踐割裂開來,第二
國際的庸俗馬克思主義者忽視了意識形態的現實性,而陷入了經濟決定論。柯爾施指出,
“對于庸俗化的馬克思主義來說,現實包含有三個等級,一是經濟,實際意義上講是唯一
客觀性的和非觀念的現實;二是法和國家,因為帶有觀念形態的特征而稍微不現實一些;
三是純粹的意識形態,完全是非客觀的和不現實的。”在柯爾施看來,如果要恢復和重建
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性這一點,那么“對現代唯物主義來說,重要的是,在理論上要把哲學
和其它意識形態體系當作現實來把握,并在實踐上這樣對待它們”。
柯爾施對第三國際列寧主義的批判
柯爾施對第三國際列寧主義的批判也很明顯。柯爾施指出“我對今天哲學革命任務的看法甚至可能同第三個派別具有更強烈的對抗性,這個派別主要是從俄國馬克思主義的兩個派別中產生的,現在主要以新的布爾什維克‘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家為代表”。很明顯,他將列寧與第二國際理論家劃歸于正統的馬克思主義,二者沒有本質的差別。導致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重要根源是第三國際列寧主義對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并沒有真正重視起來,列寧保留了黑格爾哲學,卻將思維與存在擺在了對立的角度上。由此,他對列寧哲學以及對列寧逝世后的蘇聯模式馬克思主義哲學展開了深刻的批判。
在柯爾施看來,“意識和存在關系上的粗糙的、前辯證的、甚至是前先驗的觀念”,“它的確構成了新的正統理論,所謂‘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所以,列寧主義雖然從表面上看足夠重視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在無產階級專政的意義上的革命性,然而,它對辯證法的真諦卻仍然沒有把握,卻仍然被形而上學和二元論所困擾,這個重要根源導致了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正因為如此,他們把理論和實踐的辯證關系給割裂了,“完全拋棄了馬克思的辯證唯物主義,退回到發現真理的純理論與把這些吃力發現的真理運用到現實的純實踐的完全抽象的對立”,他們把理論的教化看成是外在的“灌輸”,這是有悖與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性的。
二、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什么樣的理論
柯爾施認為馬克思主義是有哲學性的,而且是徹頭徹尾的哲學,他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完全非教條和反教條的、歷史的和批判的,因而是最嚴格意義上的唯物主義”。我們要想確證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可以把德國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進行對比分析。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行動的社會革命理論
在柯爾施看來,辯證法是德國唯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之間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正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與辯證法的內在關聯才確證了其哲學性,而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強調馬克思主義對社會革命行動。正是柯爾施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與哲學的歷史性關聯,才發現了關于馬克思主義的原初的和實質性的規定,即馬克思主義“是一種把社會革命作為活的整體來把握和實踐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是一種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總體性理論
柯爾施把社會歷史的運動作為一個整體過程來進行深入的研究,并認為“總體性”才是馬克思主義的真正內涵,這與盧卡奇的看法不謀而合。柯爾施對馬克思主義最為重要的詮釋就是總體性理論,它包含著強烈批判性。總體性理論也是其方法論的中心思想,其辯證法的實質就是總體性。在柯爾施看來,無產階級只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并有一種解放自我的意愿的時候,才會本能的趨向于總體性。因此,無產階級意識和其他階級意識的最大差別就是總體性意識。
三、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局限性
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是帶有唯心主義色彩的哲學思想
柯爾施對資產階級某些理論家、第二國際和第三國際某些思想家的批判,符合當時的歷史現狀。然而其論述過分夸大意識形態,使他的理論缺乏實際內容而顯得抽象,所以他的哲學具有唯心主義色彩。他多次強調“唯物辯證法”的重要性,但馬克思主義哲學與黑格爾哲學的區別在柯爾施那里沒有得到足夠的顯現。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革命性上,柯爾施雖然準確把握住了要點,然而僅僅卻將馬克思主義局限于對社會的批判,這樣也就限制了馬克思主義的范圍。
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的“總體性”思想的缺陷
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被“總體性”思想所貫穿,且在柯爾施的哲學觀中占有重
要地位,但仍存在一定的片面性。柯爾施的“總體性”原則雖然突出了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性,但是由于他不斷地強調馬克思主義本身就是一種變革現實的物質力量,這相當于把理論和實踐等同起來了,將導致實踐對于理論的奠基作用的忽視,這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基礎是一種破壞。
參考文獻
[1]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M].王南湜、榮新海譯,重慶出版社,1989年版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徐崇溫.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4]鄧曉芒.柯爾施問題的現象學解[J].哲學研究, 2005(02).
[5]王國有.柯爾施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觀及其當代意義[J].學習與探索,2006(05)
[6]徐長福.求解柯爾施問題[J].哲學研究,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