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化林之子”張正桃的風雨人生

2020-06-19 07:42:50何廣華何明圓
文史春秋 2020年4期

何廣華 何明圓

1970年代,在巍峨挺拔的劍門山區,飄揚著一面“全國農業學大寨”的鮮艷紅旗,這就是享譽全國、被周恩來總理稱之為“四川的大寨”的劍閣縣鴦溪公社化林大隊。

在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這個大巴山區的小山村,憑著“戰天斗地”精神創造出來的業績,多次被評為全國的糧、棉、油生產先進典型,引來了全國各地絡繹不絕的參觀者。素有“北有大寨,南有化林”之稱。《人民日報》《紅旗》雜志及全國新聞媒體多次報道化林的先進事跡。1971年在全國棉油糖會議上,周恩來、李先念等中央領導接見了化林大隊的代表,并號召在全國推廣化林的經驗。

化林大隊帶頭人、黨支部書記張正桃更是紅極一時,先后當選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中共中央候補委員、中共九大主席團成員,受到了中央領導多次接見。歷任中共劍閣縣委第一書記、縣革委會主任、綿陽地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綿陽地委常委、中共四川省委常委、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

可以說,張正桃的一生跌宕沉浮,充滿傳奇色彩。

一段“改天換地”的佳話

張正桃,1918年出生于劍閣縣鴦溪鄉化林村。幼年時,他的父親被地主逼租逼債,背井離鄉,終生未歸,母親也被地主以120吊銅錢賣了抵債。孤苦伶仃的張正桃全賴祖母撫養。張正桃12歲時,祖母病逝,生活更加艱難,只得給地主放牛當小長工,后跟人學石匠,歷盡艱辛。

1949年12月18日,劍閣解放后,張正桃開始了嶄新的人生。任村自衛隊長、村農會主席,他帶領農民積極參加清匪、反霸、減租、退押和土地改革,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農業合作化運動中,他先后擔任初級農業合作社社長、高級農業社主任。

1958年秋,鴦溪人民公社成立,張正桃出任化林大隊黨支部書記。

化林大隊位于劍閣縣東南部,幅員面積9.6平方公里,是一個山高坡陡、風大土薄、亂石成堆、水源奇缺的窮地方。全隊1900多畝耕地斜掛在3座高山、6條深溝和11個窩上。群眾說,這里的一畝地,經常是“瓢一塊、碗一塊”,被分割得七零八落的,夾雜著碎石的表土只有三四寸厚,糧食畝產200多斤,每年要靠國家供應幾十萬斤糧食。

1960年化林大隊遭受旱災,張正桃帶領全大隊社員抗災,糧食總產比上年增產23.4%,留足口糧、種子、飼料和超額完成征購任務后,還提留備荒糧12.1萬斤。

1964年,毛澤東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張正桃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和社員代表一起到大寨參觀學習。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大寨“改天換地”的事跡,決心跟他們那樣,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改變窮山溝的落后面貌。

一回到化林,張正桃就興致勃勃地向干部社員介紹大寨的經驗,和大家一起討論“改天換地”的計劃,并提出了一個豪邁的口號:齊心協力學大寨,艱苦奮斗建良田,自力更生治山水,誓叫化林換新顏1

1965年春季的一天,猛烈的山風刮得天昏地暗,吹得人睜不開眼睛。張正桃帶著黨支委和部分社員迎著大風向山頂爬去。他們來到九曲山的風口,一陣風把張正桃的帽子吹跑了,他一個踉蹌,險些跌下山崖。人們忙拉住他,張正桃卻興奮地說:“你們看,大風就是從這里來的呀!”人們順著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見狂風穿過山口,把快要成熟的小麥和油菜吹得稈倒穗落,枝莢橫飛。張正桃說:“咱們要是在這風口上植樹造林,鎖住風沙,不就可以從風口里奪得豐收嗎?”大家一邊觀察,一邊標出營造防風林的位置,制訂了綠化荒山的計劃。

這年夏天,大雨滂沱,一連幾天不停,山洪暴發了。張正桃看到雨下得這樣大,不顧正在發作的胃病和關節炎,拄著棍子,和黨支部委員及社員代表冒雨去觀察水勢,了解水情。他站在山上,只見大股小股的山洪從山溝奔騰而下。洪水所到之處,莊稼被沖毀,坡坎、地埂被沖垮。大家說:要是能修些排洪道、泄水溝,再新建和擴建幾十個水塘,把洪水蓄存起來,為農業生產服務,該多好啊!張正桃非常贊同這個意見,鼓勵大家不要觀看和等待,自己起來干。

這一年,張正桃和支委們在風里鉆,雨里淋,跑遍了全大隊的山山水水,醞釀、制訂了治山治水的方案。黨支部決定:集中力量搶修鄭家窩大水塘,打好學大寨的第一仗。

鄭家窩是兩個懸崖之間的大山窩,每到雨季,從山上傾泄下來的洪水都從這里橫沖直下,沖刷著農田。多少年來,人們就想在這兩座懸崖之間,攔腰修個壩,造一口大塘。

1966年冬天,張正桃帶領干部社員來到鄭家窩安營扎寨,決心在這懸崖之間修一座高22米的石壩,攔住洪水。

當時正是數九寒天,北風呼嘯,寒氣刺骨,但鄭家窩工地上卻是熱氣騰騰。社員們燒起了紅爐,鍛打鋼釬;搭起工棚,制造炸藥。哪個地段施工最艱巨,張正桃就出現在哪里;哪個地方有了險情,張正桃就奔向哪里。在艱苦的勞動中,張正桃的手臂震腫了,虎口震裂了,但他還照樣堅持干。石壩越砌越高,要在幾丈高的石壁上砌大石塊,險情是隨時都可能發生的。有人在猶豫著:要不要再爬上去?這時,只見年近半百的張正桃和黨支委們,爭先登上石壩,搬巨石,抹灰漿,干得正歡。于是,共產黨員、社員們也一個個地登上壩頂,起勁地干了起來。他們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同心協力,繼續加高石壩。

那段日子里,張正桃日夜戰斗在工地上。白天,他和社員一起勞動;深夜,當人們已經睡熟時,張正桃還在和黨支部委員們研究工程的進展情況,解決出現的問題。會后他又去查鋪,看大家休息得如何。

70多天過去了,張正桃的眼熬紅了,身體累瘦了,可他照樣揮動著鐵錘,抬著巨石,干勁越來越足。張正桃的行動鼓舞著大家,經過艱苦奮戰,擋住了洪水,終于建成了可容水10多萬立方米的大水塘。

全大隊干部社員從大戰鄭家窩看到了自己的力量。他們腳沒停、鋤沒放,又展開了向荒坡、深谷、亂石要地要糧的戰斗。人們把石頭撬開,壘起地埂,整成梯地,再從石頭縫里挖出泥土,墊在梯地上;在一片片坡地上筑石墻,砌地坎,修排洪溝。

接連幾個冬春,張正桃組織了幾十萬個工,修水庫2座,修山灣塘9口,擴建平塘46口,總蓄水量達到80萬立方米,建設穩產高產農田1500畝,植樹造林1600畝,新修公路、機耕道31公里,生產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為糧棉油全面高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化林大隊6個主要領導分片管理全大隊的6個生產組和13個作業組。副大隊長張興安負責銅錢梁的改造。張興安最記得一個冬天的故事:生產組的60多位村民一早就到了銅錢梁,他從大隊趕來時,只見漫山遍野都是穿著紅襖灰袍的老老少少,大伙臉上都在出汗,后腦門則結冰——原因很簡單,臉盤上熱氣很足,而頭發上的汗珠在寒風中很快吹成冰凌。村民們一個石包一個石包地鏟,硬是鏟出了一個10多畝的人造小平原。

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張正桃帶領化林人民,不但創造了奇跡,也創造了神話,成為“南方地區的一面紅旗”、全國聞名的“劍門山區大寨花”“四川的大寨”。

1979年,化林大隊糧食畝產由1952年的200多斤增加到1000多斤,皮棉畝產由幾斤增加到200斤,油茶籽畝產由30多斤增加到368斤,農副業總產值57.7萬元,社員勞動日值由1959年的0.30元增加到2.26元,向國家交售糧食155萬斤,比分配任務增加5倍多,人均售糧824斤(全縣人均128斤),向國家交售肥豬1100頭,戶均3頭,還有集體儲備糧40多萬斤。全大隊還興辦了糧油加工、農具修配、磚瓦生產、縫紉等工業企業,養豬、養魚等多種經營和文化事業也相應發展起來。

一個高山種棉的奇跡

過去,化林大隊有首歌謠:“窮山梁,長又長,不產棉油少產糧,一夜冰霜禾苗死,一場大雨土沖光。”

1965年秋后,在一次社員大會上,張正桃說:“棉花和油料作物都是農民種出來的。國家需要棉和油,根據咱們這里的條件,完全可以種好棉花和油菜,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為了能種出棉花,張正桃先后到幾百里外的射洪、蓬溪、遂寧等老產棉區去找經驗,學技術。

頭一年,張正桃照搬照套人家的做法,種的棉花光長葉子不結桃。這是怎么回事呢?張正桃和干部、老農一起研究試驗。他們發現,由于山區的氣溫低、日照短,照搬外地的做法,棉花播種不適時,花鈴期地溫也不足,所以失敗了。

一天深夜,張正桃和幾個干部蹲在地里研究適時種棉的辦法。陣陣寒風吹來,他感到渾身發冷,禁不住連聲咳嗽。蹲在旁邊的黨支委張舒義順手把自己的棉衣披到他的身上,張正桃頓時暖和起來,馬上想起一個道理:披上棉衣,全身就由冷轉暖,如果采用溫床育苗和一些提高棉田地溫的辦法,不是可以解決難題嗎?

這個道理使大家受到了啟發,人們順著這個思路熱烈地展開討論,并采取了溫湯浸種、地火籠升溫和適時施熱性肥料等10多種辦法進行試驗。1966年,全大隊種的100多畝棉花,經過精心管理,平均畝產皮棉150多斤。

棉花豐收了,社員們心情振奮,歡欣鼓舞。張正桃決定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擴大棉花和油菜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消息傳出后,有人卻說,土地、肥料、勞力就那么多,擴大經濟作物,糧食不減產才怪哩!

張正桃聽到這些話,就和群眾一塊學習“以糧為綱,全面發展”的方針,還總結了第五生產隊實現糧、棉、油樣樣高產的典型經驗。經過學習,干部和社員們的覺悟提高了,原來不主張擴大經濟作物面積的人,也表示要為奪取糧、棉、油高產做貢獻。

1967年冬的一天,天剛麻麻亮,有個社員忽然發現山上有人在干活。“干部先上山噦!”社員們都起了床,一個跟一個地奔上山去。

張正桃看到群眾都來了,一把抹去眉毛胡須上的霜花,向社員們喊道:“天氣冷,你們來這么早干什么?”“就你們不怕冷呀!”社員們一邊回答著,一邊掄鎬、揮鋤大干起來,他們撬開亂石,壘起地埂,挑土鋪地,加厚土層,一個冬春就造出好地50多畝。隊里還展開了養豬積肥活動,使肥料的數量和質量大大提高,這一年新開的棉田,畝產皮棉達到160多斤。

1970年,化林大隊又面臨著一場新的考驗。已有50多天沒有下雨了,接著又刮了一場八九級的大風,把棉苗吹得就似火烤過一樣。

看著這些受災的棉苗,張正桃心里非常難過。他沒日沒夜地和干部群眾一起研究抗災的具體措施,支委們也都分頭到各生產隊去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展開抗災斗爭。他們走到哪里,就和那里的群眾一道挑肥運泥,忙著給棉苗澆水、追肥。棉苗枯死一批,他們就補齊一批,枯死一棵,補齊一棵,有的在一個棉窩內連補4次苗都沒成活,就堅持補,直到補活為止。

兩個來月,全大隊的干部、社員肩頭上沒有離過擔子,肩膀挑紅又挑腫,挑成了一層厚繭。上海女知青朱召芳和大隊革委會委員王桂華每天帶領“鐵姑娘隊”,爬坡上坎到兩三公里外的溝里挑水灌苗。她們和男社員一道,一直挑水澆苗兩個多月,從來不說一聲累,不叫一聲苦。

眼看棉花結桃、豐收在望的時候,獸害卻發生了。樹猥子、狗猥子等成群地在夜間出來危害棉桃。社員們堅定地說:“天災我們戰勝了,蟲災我們戰勝了,獸災我們也一定要戰勝!”大家不顧白天抗旱的疲勞,夜晚輪流通宵看守,布下“天羅地網”,消滅獸害,確保豐收。

這一年,災害大,可是,糧棉油都得到了豐收,糧食平均畝產950斤,棉花畝產206斤,油菜畝產386斤,大豆畝產400多斤,花生畝產300多斤,生豬平均每人一頭以上,桐油、辣椒、藥材也有相應的發展。

一次,張正桃到綿陽地區開會,聽說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有一種纖維長、呈綠色的“擁軍棉”新品種,就忙著要去參觀、學習。當時有人說:“老張呀!許多人都在學習你們大隊的植棉高產經驗,你還去那里干啥!”張正桃說:“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不能讓我們那點小成就遮住雙眼。”會剛開完,他就跑到農科所取經去了。經過試種,果然成功了。那一年,化林大隊的棉田里播種了不少“擁軍棉”新良種。

1973年,《人民日報》發表了《高舉紅旗繼續前進——記四川省劍閣縣化林大隊艱苦奮斗繼續奪得棉花高產的事跡》。文章稱,全國高山地區棉花生產的一面紅旗——四川省劍閣縣鴦溪公社化林大隊,1972年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戰勝了寒潮、大風、干旱、病蟲等嚴重自然災害,又奪得了棉花豐收。這一年,全大隊糧食平均畝產1120斤,油菜籽平均畝產429斤。公共積累達到33萬多元,集體儲備糧增至60萬斤,社員收入也有顯著增加。

一面“四川的大寨”旗幟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中期,“學大寨,趕化林”的浪潮席卷全國。

化林精神就是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就是奮力拼搏、向窮山惡水開戰的精神。如果說,是張正桃改變了化林,那么,則是化林成就了張正桃。

1960年11月20日,劍閣縣委發出通知,并召開10萬人收聽的廣播大會,號召干部、群眾向張正桃學習。

1963年,化林大隊被評為全省農業先進單位。

1969年,張正桃當選為中共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先后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省農業勞動模范。

1970年2月,黨支部副書記馬繼堯到北京參加全國棉花生產會議,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親切接見。

1971年在全國棉油糖會議上,周恩來、李先念等中央領導接見化林大隊的代表,號召推廣化林的經驗。分管農業的副總理李先念向當時四川省領導了解農村生產情況時說:“你們四川那個化林大隊可不得了,全面高產是不是真的,我們中央機關的同志去看過沒有,我在那里打過仗,那里條件不好,山高坡陡。棉花畝產206(公斤)油菜籽畝產386(公斤),這樣的典型我們特別歡迎……”

1971年2月,張正桃擔任綿陽地區革命委員會副主任。

1971年4月,《人民日報》以題為《高山糧棉油高產的一面紅旗》,報道化林大隊艱苦奮斗、“改天換日”的先進事跡。

4月15日,綿陽地革委在鴦溪公社化林大隊召開“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一定要把化林經驗推開”的現場會議。

1974年10月,鴦溪公社化林大隊的先進事跡照片、實物和模型在四川省“農業學大寨”大型展覽第二展館展出,展出時間為6個月。化林大隊被譽為“四川的大寨”,張正桃成為全國、全省“農業學大寨”的帶頭人。

1975年,四川電視臺、峨眉電影制片廠聯合拍攝了化林的專題片。同年,四川音樂學院的專家也親臨化林體驗生活,創作了《闖灘》川劇,歌頌化林。

1975年,張正桃出任中共劍閣縣委第一書記、縣革委會主任,省委常委。

1978年,張正桃當選為全國人民代表,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務委員。也就在這年底,化林大隊召開社員分配兌現大會,發放現金20萬元,成了轟動一時的大新聞。

張正桃及化林大隊被中央、省市媒體報道后,在全國激起了強烈反響,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成了化林精神的歷史見證,化林大隊先后獲中央、省、市、縣贈送的錦旗48面獎狀145張,全省各地在化林召開各種大型會議11次,到化林參觀學習人數達50多萬人次。

為迎接來自全國各地的參觀學習團,化林大隊專門修建了一個占地4畝的接待站,接待站里有專門的廚房、餐廳、會議室、招待所、操場。廚房外有兩米高的儲水池,頂上有兩個大煙囪。“每天站上基本上要接待2000多人,僅工作人員就有20多個。當時正是物質匱乏的年代,而接待站的飯桌上不僅有肉,還有各種菜蔬、米飯和面食,不知羨煞了多少南來北往的參觀者。”原化林大隊革委會副主任張正海回憶道。

現任村支部書記張茂奇,高中畢業后回鄉,曾是大隊廣播員和放映員,參與過中心水庫的挑建,參與過接待站的送文件和其他服務。他清楚地記得當年化林大隊的富裕狀況:“全村道路四通八達,有6臺中型拖拉機、2臺汽車,大小機器300多臺。農業企事業人員30多個。有林場、果園、養殖場,理發店、衛生站、糧倉、禮堂,固定資產當時有68萬。平時記工分,年終發錢。90%的農戶都有存款。一年要上交1700頭生豬,100萬斤儲備糧。”

當年,筆者插隊的廣元縣香溪公社化林大隊與劍閣縣化林大隊僅一江之隔。為了得到“真經”,筆者曾與老隊長一行徒步10多公里趕到化林,親眼目睹了化林人“戰天斗地”的場景,親耳聆聽了張正桃講述的化林精神,從而樹立了“學大寨、趕化林”“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雄心壯志,年均出工320天,成為知青中的佼佼者,1979年10月,被團中央命名為“全國新長征突擊手”。

1970年代,化林大隊副大隊長張興安曾先后兩次進京開會,受到周恩來總理、李先念副總理、華國鋒副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接見,老人至今難忘——

“第一次是1973年12月,參加全國棉花工作會議。在人民大會堂3樓東大廳開的。會議前一天,我們這些先進代表正在大劇院看慰問演出時,被廣播通知全部坐車前往國務院。見到了李先念副總理。大家在一起開了個座談會。

“到正式會議那天快要結束的時候,周總理又特別把我們這些先進村的代表叫到主席臺正下方站成一排。身患重病的總理一個個詢問情況。問到我時,他說‘你是化林大隊的代表張興安,我說‘是。他又問我們大隊的棉花產量、每個人的口糧和油夠不夠吃。聽說我們大隊不僅棉花大豐收,糧食和油都全面發展時,他非常高興地說,‘那么高的產量不錯嘛,在南方你們就是農業學大寨的典型。然后總理在千人大會上說,化林就是四川的大寨,是學習的榜樣。”

張興安當年到北京參會時年僅29歲,他做夢都沒想過自己一個農民能有機會到北京見到周總理,“通知進京后,我激動得不得了。一有空的時候就想到時要如何說話才妥當,咋個才回答得好。因為前一年的全國棉花工作會議上,我們隊創造了棉花大豐收的奇跡。總理專門留了身邊的位置讓時任大隊長的馬繼堯坐下并了解情況。我不想自己有個閃失給化林人丟臉。結果等到總理問我時,我一點都不緊張了,因為總理很謙和,就像跟我們擺龍門陣似的。”因為是第一次到北京,興奮激動的張興安還悄悄溜出賓館,去看了看天安門、前門,逛了逛頤和園。

一位廉潔奉公的楷模

張正桃出名后,先后擔任劍閣縣委第一書記、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地位變了,但他勞動人民的本色沒有變,勤奮務實的作風沒有變,艱苦奮斗的精神沒有變。

張正桃擔任劍閣縣委第一書記時,按照有關規定,每月國家給他個人發生活補貼金50元。可是,張正桃卻堅持不要。他堅定地說:“我雖然是縣委書記,但還是化林大隊一位普通社員,只能要一天10分的工分,不能騎雙頭馬。”這樣,張正桃每月的生活補貼金都是由他秘書代領,并全部交大隊入帳記為工分,自己分文未取。縣委分給他住房他也不要。外出開會,他總是從化林大隊走去,完成傳達、研究和部署工作后,又回到化林大隊,同社員一道早出晚歸。他在改土工地上掄起大鋤挖土塊,在水利工地上拿起鉆子打石頭,有時帶病勞動,就是不離生產第一線。

張正桃育有一兒一女。1961年,張正桃的兒子張培德畢業后,愛人何永秀向張正桃提出:

“我們只有一個兒子,把舊房子整修一下好娶媳婦。”他說:“這還不是整修私房的時候。”娶兒媳時,何永秀說:“我們娶一回媳婦,辦簡單了招人笑話。”張正桃堅持不請客,不受禮,一切從儉給兒子辦了婚事。1969年,張培德被招為鶴齡區供銷社工作人員。張正桃從外地開會回來得知后,堅決不同意,張培德聽從父親的話,從供銷社回隊當社員。

1973年秋,張正桃的兒媳婦在生產隊倉房里打掃倉庫時,從老鼠洞里掏出了1斤多花生,倉庫保管員叫她拿回去給小孩吃。兒媳婦回家吃晚飯后,將花生焙在鍋里準備給娃兒吃。張正桃晚上從村上回來以后,發現鍋里有花生,便立即叫醒兒子、媳婦開家庭會,追問花生從何而來。并立即喊來隊長,召集全隊社員“斗私批修”現場會,要兒媳婦端上花生深挖思想根源,公開檢討,最后將花生交給了集體。張正桃說:“打鐵先要墩子硬,革命先革自家的命,不能讓任何人破壞化林人愛國家、愛集體的高尚風格。”

1975年的一天,張正桃到大隊縫紉室補褲子,縫紉人員不收工錢,說:“布是你自己的,只用了集體的線,我少歇口氣就行了。”張正桃堅持照價付了錢,說:“你的工夫和線都是集體的,怎能不付錢?”他這種樸素的農民本色,無不感召著每一位化林人。

1977年秋,由于長期勞累,張正桃胃病發作,在四川醫學院附屬醫院做了胃部分切除手術,出院回家后,仍然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許多社員稱贊他:“地位變了,勞動人民的本色沒有變。”

張正桃關心群眾,密切聯系群眾。哪家生產有困難,他幫助解決;哪家缺棉衣被子,他設法添補;社員有病,他去探望。每到春節期間,他總是帶領化林一班人走訪慰問全村的老干部、老黨員、老“鐵人”和“五保”、困難戶,向他們問寒問暖,送去黨的溫暖與照顧,這些人感動得流淚說:“張書記真是心里裝的是化林人,真是我們的好書記。”

有一年冬天,張正桃檢查生產時發現勞力缺乏的老社員楊惠清被蓋太薄,立即同隊干部商量,由隊里出錢縫制一床新棉被送去,楊惠清感動得掉下淚來。

在集體食堂吃飯期間,張正桃安排社員專門負責種菜、養豬、發展副業,搞好生活安排,經常組織檢查評比,使社員生活有保障,人心安定。張正桃說:“我覺得群眾的心明亮得很,經驗豐富得很,凡事同群眾商量,用大家的辦法去辦大家的事情,啥都能解決。”化林大隊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桃書記”。

張正桃生活上不講究,一年只有“三件套”:春天身著藍布衫,下穿一雙青布鞋;夏天身穿白汗衣,腳蹬一雙單編草鞋:秋冬時節總是身披一件黃軍大衣,時時出現在人群之中。

在人們的記憶里,張正桃是一位“農民干部”“草鞋書記”。有人好奇地問他:“張書記,你現在是省委常委、縣委第一書記,為什么還是這身打扮呢?”

張正桃回答說:“共產黨員是人民的公仆,必須平凡做人,以他人為重。如果你穿好了,就容易擺架子,脫離群眾,人家不敢接近你,你還算是什么公仆呢?”

1969年,張正桃出席中共“九大”會議,乘飛機和住賓館時,發給他的“中華”高級香煙,他一支也舍不得抽。發給他的糖果他也舍不得吃,飲料也舍不得喝,全部帶回村里,在全村黨員干部傳達“九大”精神大會上,拿出來分發給到會的全體同志,讓大家共同分享。

一顆政治明星的隕落

1970年代初,化林大隊成為一面“全國農業學大寨”的紅旗,自力更生進行農田基本建設的樣板,讓化林在全川乃至中國聞名了十幾年。

然而,由于張正桃僅讀過幾天農民夜校,文化程度不高,加之受“左”的思想影響,受歷史條件、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的局限,他曾提出一些超越社會現實的口號,把社員搞自留地視為“資本主義行為”,一度將自留地收歸集體,限制發展家庭副業;在農業生產勞動中,講大干苦干多,講勞逸結合少;試行大寨的“政治工分”,影響了社員的勞動積極性。

在那個“跟天斗,跟地斗,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年代,化林大隊社員白天冒酷暑,夜晚照馬燈,用木棍撬石頭,用肩背運泥土,干起活來不分白天晚上,即使有外地參觀團前來參觀,也都忙得沒時間抬頭觀望。由于勞動量大,每人每年分配600斤口糧還是不夠吃,而周邊其它大隊的社員每年才分配250斤口糧,所以當時其他大隊社員還流傳有“愿吃自己二百五,不吃化林大隊的苦”的民間諺語。

1978年11月24日晚,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冒著巨大政治風險,在“大包干”協議上按下鮮紅的手印,開啟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先河。1980年,四川省廣漢市向陽鎮在全國第一個摘下“人民公社”的牌子,揭開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序幕。此后,農村分田到戶成為“壓倒一切”的大趨勢。據統計,到1980年年底,實行包產到戶和包干到戶的生產隊從1980年初的1%上升到15%。到1983年,全國已經有98%的生產隊實行“雙包”生產責任制。

從實行多年的人民公社體制到迅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巨大的現實與心理落差束縛了張正桃的思想,致使他一時轉不過彎來。

據知情人士披露,1981年,張正桃在參加全國人大會議期間曾找過鄧小平。鄧小平說:“包產到戶是農民發明的,效果很好。安徽肥西絕大多數生產隊搞了包產到戶,增產幅度很大。”小平建議他抽空到安徽看看。張正桃又找到當時的四川省委書記趙紫陽。趙紫陽反復開導他,要他支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張正桃失望至極,他實在難以理解:好不容易消滅了私有制,做到人人有活干,人人有飯吃,人人有衣穿,現在搞包產到戶,這不是倒退嗎?這不是私有制復辟嗎?這不是又回到解放前了么?化林這面紅旗丟還是不丟?舉還是不舉?如果要丟,是不是連化林精神都要一起丟?如果要舉,包產到戶后又該如何舉?

其實,當初全國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時,中央就明確規定,宜統則統,宜分則分,要尊重農民的意愿,大多數想分就分,大多數不想分就不分,并沒有硬性規定只推行一種模式。

1981年1月18日,陷入極度悲傷、沮喪和憂郁而不能自拔的張正桃在家中自殺,終年70歲。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久久|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真人高潮娇喘嗯啊在线观看| 视频二区亚洲精品| 国产精品第一区|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日韩性网站| 亚国产欧美在线人成| 亚洲美女AV免费一区| 激情综合五月网| 伊伊人成亚洲综合人网7777| 噜噜噜久久|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婷婷色中文网| 亚洲啪啪网|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午夜a视频| 国产在线欧美|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日本午夜影院| 久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最新精品久久精品| 97视频精品全国在线观看|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躁| 91丝袜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在线欧美| 97青青青国产在线播放| 精品欧美日韩国产日漫一区不卡|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资源站av无码网址| 欧美、日韩、国产综合一区|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精品|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 伊人丁香五月天久久综合|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婷婷午夜影院| 色视频久久| 欧美成人午夜影院| 67194亚洲无码| 成色7777精品在线| 凹凸国产分类在线观看| 日韩中文字幕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伊人久久大线影院首页| 日韩成人午夜| 国产精品青青|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2020久久国产综合精品swag|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欧美视频在线播放观看免费福利资源|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高清视频一区| 欧美一级在线播放|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免费国产无遮挡又黄又爽| 国产视频a|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无码久看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99ri国产在线| 亚洲人成日本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第二页|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探花在线视频| 免费在线看黄网址| 色视频久久| 欧美特黄一免在线观看|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