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瑩
共情(empathy)又稱同理心或移情,主指基于他人的角度設身處地進行思考,并通過交流氛圍的營造,使其感受到來自于外界的理解,從而優化其心理情境的心理現象和行為,英國心理學家Titchener于1909年便首次提出“共情”這一概念[1]。共情能力作為這一精神的延續,在廣泛的社會人際交往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滲透于各個不同領域之中,使之成為人際交流之間的調和劑。并且,共情能力作為醫患溝通的重要支撐,其優越性受到了廣泛的認同,通過共情能力的作用發揮,可以有效緩解醫患溝通過程中的矛盾,改變原有的不利局面,使醫患之間的溝通更為順暢。
1 醫患關系視域下醫學生共情能力培育的價值
1.1 有助醫生了解及診斷病情
醫患溝通是醫療服務開展的基礎環節,借助有效的溝通可以幫助醫生詳實的了解患者病情,并采取合理的治療方案,避免因溝通不暢所引發的醫療事故。在共情能力的應用背景下,還將使醫生更全面的了解患者相關信息,如病癥的來源、發展過程及身體狀況等。并且,通過深入的溝通與了解,將為病情的準確診斷提供可靠依據,甚至可減少患者對輔助檢查的依賴,從而為患者節省部分開支。反之,如果缺乏基于共情能力下的醫患溝通,勢必會影響醫生的判斷,使最佳的治療方案無法得到應用,大幅增加了診斷及治療的潛在風險。
1.2 有助患者增強抗病的信心
法國語言大師雨果說過:“語言就是力量”。患者作為一種特殊的群體,通常承擔著極大的心理壓力,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地疏導,極易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是醫患糾紛的產生。而醫生所具備的共情能力,可以在細節處給予患者以關懷,哪怕僅是一句鼓勵或者安慰,都可能對患者產生積極的心理影響,從而降低患者的心理負擔。這主要源于患者在就醫過程中對醫生的依賴,他們對醫生的表現更為在意,以滿足自身的心理需求,通過醫生的肯定來提升治療的信心。
1.3 有助減少醫療糾紛的產生
目前,伴隨醫療服務模式的變革,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論日漸成熟,而醫患關系也隨之變得更加復雜,如若不能有效處理醫患關系,將引發一系列的嚴重問題,導致醫患矛盾的形成和激化。因此,而具備共情能力的醫護人員,能夠在復雜的環境中積極應對,通過加強與患者之間的交流和協調,使各種矛盾能夠得到妥善的處理,將糾紛扼殺在萌芽狀態,從而優化醫患之間的關系,使患者獲得積極的醫療體驗。俗話說: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共情能力正是基于這一理解,以試圖在醫療服務中給予患者更多的關懷,幫助其樹立足夠的自信,使醫患之間取得相互的依賴,使醫療服務得以有效推動,避免醫患糾紛的產生。
2 醫患關系視域下醫學生共情能力培育策略
2.1 豐富共情能力培育理論
互聯網時代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改變了社會的人際交流方式,醫學生在網絡環境的影響下,改變了傳統的語言交流方式,而轉向了以網絡作為替代的交流。通過相關的調查顯示,受網絡環境及習慣的影響,醫學生在共情能力的發展上并不理想,共情水平亟待提升和培育。事實上,共情能力作為一種內在的態度,雖然被劃歸為能力的范疇,但實質上無法拜托對情感的依賴,因此仍然需要經過專業的教學與訓練,從而以外部環境為突破,改善醫學生的心境和認知,使共情能力得到本質的提升。在此背景下,共情能力的培育理論也將發揮作用,通過一系列基礎理論的指導,并借助理論與實際的融合教育,使醫學生能夠從中有所感悟,幫助其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共情能力培育。在理論滲透的環節中,應當按照理論認識、識別加工、實際應對的方式,逐步實現理論的滲透和深化,使醫學生具備共情能力培育的基礎。這其中也需要依賴規范化的課程設計,如《醫學倫理》、《醫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醫學心理學》、《醫學生心理健康》、《醫患溝通》等,幫助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并提煉出適應于自身的能力和技巧,最終夯實共情理論的實踐基礎[2]。
2.2 持續實施教學方法的改進
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育需要由理論向實踐遞進,而非單純的依賴于理論的引導,即在實踐教學中融入人文素養層面的指導,將哲學、心理學等人文學科融入其中,讓醫學生能夠從更高層面、更大空間上思考醫患關系問題,啟發感同身受的特殊情感認知,使學生的綜合素養得到有效提升[3]。與此同時,還應當在實踐中不斷挖掘和創新教學方法,依據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使共情能力的培養更具活力,如嘗試應用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及心理劇等策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情境,讓學生從中感受到共情能力的重要性,并加深其實踐的體驗,學會如何傾聽、如何換位思考等,以便于后續的崗位實踐中能夠靈活運用,并在診療過程中學會以人為本。此外,依據醫學生的臨床實踐特點,可以安排相關的實踐操作環節,通過建立醫患關系、病史采集、治療方案協調及病情告知等內容,鍛煉醫學生的臨場處置能力,使共情能力培育成果得到驗證,真正使共情能力根植于內心,使尊重、關懷、回應等成為一種慣性表達。
2.3 借助生活情境體驗共情環境
針對于共情能力的培育而言,實踐體驗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共情能力作為一種特殊的情感能力,需要以情境作為依托,讓每一名醫學生成為情境中的主角,真正從不同的視角進行體驗和感受,并結合自身的心理進行理解,深化共情能力的培育效果。一方面,可以為醫學生構建模擬的醫療環境,并立足于患者的扮演,全程感受患者所需要經歷的一切,使其能力快速的融入情感,同時根據自身的思維進行醫患關系的建立,經過一系列的經歷和體驗,讓醫學生能夠真正理解患者的需求和感受,當強調獲得有效醫療幫助時的情感體驗,提升醫學生對他人情緒、感受的理解能力,進而有利于共情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模樣的力量引導,即根據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通過樹立成功的模樣,讓醫學生能夠有所參照,在其中學習具體的醫患溝通模式,借助共情案例剖析進一步了解技巧,最終反觀自身存在的差距與不足,幫助醫學生有針對性的培育。
2.4 加強醫學生職業道德培訓
良好的思政素養、職業道德及人文精神是當代醫生的基本要求,醫學生作為醫療事業的儲備人才,必須要以此為標準,不斷在教學與實踐中得到多元提升。作為醫生應當懷有崇高精神,保持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始終圍繞患者開展診療工作。同時,基于共情能力的要求,要牢固樹立接納患者、尊重患者、關心患者的服務宗旨,使患者能夠給予醫生充分的信任,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使醫患之間的矛盾得以緩和[4]。對于醫學生職業道德培訓的關鍵,仍然在于加強對兩個方面的關注,一方面要借助課外實踐深化道德教育。即鼓勵醫學生走進醫院,主動與患者建立良好的溝通,通過與真實患者的接觸和交流,了解患者的具體狀態及情感訴求,讓醫學生對醫護所承擔的責任與使命有所感悟,為共情能力的提升提供現實依據。另一方面,要依賴臨床實踐深化職業道德教育。醫學生利用實習的契機,在實踐過程中積極實現理論向實踐的轉化,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臨床溝通,如何更全面的服務患者,愿意主動承擔起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使職業道德素養在真實情境下得到激發,使醫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醫德醫風。
3 結語
綜上所述,以醫患關系的角度看,面對患者復雜的心理狀況,共情能力的應用所發揮的作用將更為顯著,使醫學生能夠立足于患者的角度,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所需,真正為其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在提升患者滿意度的同時,使醫療服務的結構得以優化,適應時代變革對醫療服務的需求。從醫學生共情能力培育方面看,借助共情能力所具備的優勢,可以讓醫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理解他人和幫助他人,構建良好的職業道德素養,并在醫療服務的環節中采取更有利的舉措,使患者的治療效果得到提升。因此,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育將成為改善醫患關系的關鍵所在,勢必在未來的醫療服務質量提升上發揮功效。
參考文獻
[1]王慧榮,陳越,滕迪,李鵬輝,劉宏偉,喬增正.醫患關系視角下醫學生共情能力的培養途徑的探討[J].教育現代化,2019,6(88):166-167.
[2]郭輝,馬賀驥,田川.關于新時代醫學生醫患溝通的思考[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9,11(21):47-50.
[3]劉靈芝,沈秀英,張晶,朱瑞云,樊浩,蔡丹嬿.臨床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現狀的調查[J].廣州醫藥,2019,50(01):113-117.
[4]胡世鈺,黃蕾,馮威,李清偉,傅燚.醫學生對溝通技能的積極態度與共情能力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18,38(05):689-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