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盈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它植根于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所擁有的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優秀傳統文化瑰寶之中,植根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艱苦的民主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中所創造的的中國革命文化之中,植根于改革開放過程中所形成的先進社會主義文化之中。正是因為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使我們更有底氣堅定文化自信。
首先,中華傳統文化底蘊深厚,因為在它的發展過程中見證了中華文明變遷的歷史,再現了中國人精神思想境界的變化歷程,其中透露出了國民精神發展的歷史邏輯本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在不同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會有新的發展,并在發展的過程中保留合理成分的基礎上不斷發展注入新的內涵,因而具有十分鮮明的時代特色,而且其發展過程昭示了新時代中國文化的發展前景,其豐碩的精神成果及自身的開放性與包容性使中國文化的持續源源不斷的創新發展成為可能,從而擁有走向世界的潛力和堅定的革命文化所蘊含的創新思維。
其次,我們要在繼承革命文化的思想品格中堅定文化自信。革命文化立足于革命實踐,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之上,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它在給予中華傳統文化新鮮血液的同時,也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進一步得到發展,使其注入了中國元素,在為革命提供重要的精神動力支持的同時還激勵了革命的斗志,革命文化由此成為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革命中培育出的鼓舞斗志的文化景觀。而在當今時代,革命文化的精神品格是文化認同與文化建設中根本性問題得以解決的精神依托。革命文化中所體現的價值追求,是文化自信產生的根本緣由,它展現了中國人對于科學理想信念的堅守,正是因為這種堅守,中國共產黨人才能夠排除萬難,為目標英勇奮斗并且最終取得中國革命的勝利。
最后,在豐富社會主義文化的過程中堅定文化自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形成基礎是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不斷實踐中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優秀文化成果。它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為:其一,它具有科學性,這種科學性又是來源于它的科學的指導思想與構成要素,其二,它凸顯了人文關懷,屬于民族的、大眾的文化,因為它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把是否反映人民群眾的生活及是否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作為評判依據,其中,人民性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區別于其他任何性質文化的根本特征,在新時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新挑戰,所以要堅持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使人民群眾能夠發自肺腑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充滿認同感。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從它誕生以來,就不斷遭受資本主義的質疑與攻擊,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理論體系能將馬克思主義擊垮,也沒有哪種理論體系能夠替代馬克思主義,究其根本,主要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首先,馬克思主義具有真理性,馬克思主義具有真理性與強大的生命力。對于人類自身來說,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同時馬克思主義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構建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為我們解決問題提供了科學的思想方式,為我們正確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學正確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不僅僅局限于理論方面,更重要的是它的改變世界的實踐力量,并且指出改變世界的現實力量。因此,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的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理論支持,因為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文化建設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其次,馬克思主義具有價值性。馬克思主義不是一門“純粹的科學”,因為它不僅僅關注科學和真理的層面。無論是在歷史長河還是現實中,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最無私的理論,馬克思主義者關注的是具體的人而不是抽象的人,他們始終為人類追求自由和幸福而奔波,之所以馬克思主義能夠發射出永恒光芒,就在于馬克思主義具有為人類追求幸福提供行動指南,為人類自由解放提供思想指引的目標和追求,切實地為人民著想,心中有人民,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諦,也正是因為它具有的價值性,使得這種文化綻放出自身自信的光芒,贏得廣大人民的認可與贊同。
第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精神動力。文化能夠激發強大的精神力量,主要包括:首先可以表現在它使得人們的思想素質得以提高,培養人們的文化素養,能夠使人民思想變的更加理智與成熟,鄧小平同志指出,“在我們的社會里,廣大勞動者有高度的政治覺悟,他們自覺地刻苦鉆研,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從而必將在生產中創造出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其次表現為它作為一種理想信念,能夠成為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文化是國家與民族重要的血脈與靈魂,是團結國民,凝聚國家的紐帶,如果沒有以優秀文化宣傳、引導,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便會失去思想支柱。
第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提供智力支持。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事業是中華民族共同的事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能夠凝聚團結各族人民,培養科學文化素質,使得人類的智力資源能夠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教育、科學和文化的先進性給知識予強大的力量,促進有效現代化。而智力和文化水平能夠反映一個國家公民的整體素質。有些文化自身還存在相對獨立性,因此可以為社會其他各個方面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所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需要科學技術的創新開拓作用,除此之外,還要發揮人才的重要作用,積極培養人才,需要充分利用高度發展的科學文化知識,提高其智力水平和文化水平,也就能夠更加堅定地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增強國際競爭力。
第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保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正確發展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不僅是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而且還是一種正確的意識形態導向,確保現代化建設不會因迷失方向,從而指引著正確的建設方向。而在社會人與人進行交往過程之中,人的所有行為要把科學的思想作為指引,以此確保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但是隨著時代不斷發展,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地面臨著各種挑戰和考驗。中國對“分化”、“遏制”等政策,特別是對于西方思想文化的不斷滲透,加上西方資本主義宣揚的“普世價值”,這都是對我們極大的挑戰與考驗。“要說有危險,這就是最大的危險”。在這種形勢下,我們更應該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指導我們的文化建設和實踐,從而保證建設的正確的方向,指引全國人民不受干擾、不畏艱險地繼續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中。
因此,堅定文化自信對于現代化建設有著巨大的實踐價值。從現實角度來剖析文化自信,同時也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實踐性。從這個角度,我們更應該加以總結,堅定不移地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鄧小平文選(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習近平.中國共產黨十九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7-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