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園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尤其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農村人口約占了全國人口的80%,是天然的革命力量和工人階級最可靠的同伴。在中國進行具有規模的革命戰爭,必須完全地調動起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擴大革命的統一戰線。而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就是土地問題,因此《中共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強調“解決解放區的土地問題,是我黨目前最基本的歷史任務,是目前一切工作的最基本環節”。[]實行維護農民利益的土地改革政策一直貫穿中國整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最終在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派出的土地工作小組聯合在新解放區以及革命根據地的廣大貧苦農民組成的農民協會,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制度改革運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封建以及半封建性質的土地剝削制度被消滅,徹底解決了壓迫農民兩千多年的土地問題??谷諔馉巹倮螅袊伯a黨分別對新解放區和老解放區開展了反奸清算和減租減息復查工作。這段時間土地改革的重點在新解放區。新解放區的減租減息相較抗日戰爭時期展現出了新的特點:減租減息開始與反奸清算相結合;在減租減息運動中,農民作為土地的主人,開始不再局限于抗戰時期減租減息的范疇,在實際工作中提出了直接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的要求。在1946年黨中央發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將減租減息政策改為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農民的政策。這一指示在施行后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到1947年春解放區約有三分之二的地方實現了“耕者有其田”,農民獲得了土地大受鼓舞,踴躍參軍、支前,為我軍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和重點進攻創造了至關重要的條件。但土地改革發展受到當時歷史環境的影響并沒有達到預想的結果,已進行過土改的地方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政策實施不到位的情況。中共及時發現了這一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措施,《中國土地法大綱》應運而生,這是一份宣布徹底廢除封建及半封建性質土地制度的文件。鄉村中所有可利用的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洞缶V》實施后,廣大農民不僅“翻身”,更“翻心”,生產積極性和政治覺悟空前高漲,不僅往前線送糧、送油、送衣等,還愿意冒著生命危險參軍參戰,就像陳毅元帥所說“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它為中國共產黨加速奪取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中可以看出,在土改的過程中,它的制度政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土地制度改革過程是一個逐步調整、漸進的過程,從“目前我黨的方針,仍然是減租而不是沒收土地”[]到“我黨應堅決擁護群眾從反奸、清算、減租、減息、退租、退息等斗爭中,從地主手中獲得土地”,再到“消滅封建以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土地政策的變化與當時的歷史環境息息相關,分析這一變動要走進當時的歷史,去探析各個不同時期土地改革政策變化的原因。
一、淺析解放戰爭時期土改政策變化的原因
(一)從減租減息到“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變化的原因
抗日戰爭勝利之后,是繼續內戰還是爭取和平局面出現的選擇擺在人們面前,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以人民群眾利益為基本出發點,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民主,同時針對國民黨的假和談、真內戰陰謀,又必須積極做好反內戰的準備,根據這個形勢,中國共產黨在七大會議上對減租減息政策十分看好,“這個政策,如果沒有特殊阻礙,我們準備在戰后繼續實行下去”,[]希望用和平的方式進行中國的社會改革。
出人意料的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發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決議轉換土地政策,實現耕者有其田。是什么使中共中央改變了要把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延續下去的決心?現在普遍認為是“大戰在即,迫切需要動員農民以極大的熱情支持革命戰爭”[],本文試著拋棄人們腦中根深蒂固的認知,換一種思維來看從減租減息到沒收地主土地政策變化的原因。
1.各根據地減租清算運動中所反映出來的現實狀況推動了土改政策的變化
《五四指示》開篇就開門見山地說明了由于面臨的形勢需要,土地政策要適時進行調整的原因?!案鶕鞯貐^最近來延同志報告,在山西、河北、山東、華中各解放區,有極廣大的群眾運動,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斗爭中,直接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群眾熱情極高”“在此種情況下,我黨不能沒有堅定的方針,不能不堅決擁護廣大群眾這種直接實行土地改革的行動,并加以有計劃的領導”。也就是說中共中央在這時提出了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的農民的新的土地政策,抗戰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成了過眼云煙,并不是有計劃的,而是受到各根據地減租清算運動中所反映出來的現實狀況影響,大勢所趨,為了順應民心“不能不堅決擁護廣大群眾這種直接實行土地改革的行動”。我們可以注意到這個影響推動的過程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中共中央從不贊同沒收地主土地到發布《五四指示》之間又經歷了什么?在1946年4月中旬鄧子恢經過長途跋涉到達延安,向中共中央匯報華中根據地開展減租清算試點工作的情況,此時劉少奇還對他提到的“淮安縣石塘區農民已經充分發動起來,甚至出現數千人集體進城押了幾十個地主回鄉,清算其剝削賬”[]表示了明確的不贊同態度,擔憂引起整個地主階級的恐慌,影響統一戰線,給反動派落下發動內戰的借口。但緊接著,隨著晉冀魯豫中央局副書記薄一波、山東解放區負責人黎玉等人也陸續匯報了其根據地的減租清算運動情況,中共中央在經過對反饋匯報的分析之后,發現減租減息政策遠遠滿足不了農民的土地需要,而且有些解放區已經率先直接或間接地支持農民從地主手中奪取土地。所以,不到半個月時間后,即在5月4日,中共中央就發布了《中共中央關于土地問題的指示》“在山西、河北、山東、華中各解放區,有極廣大的群眾運動,在反奸、清算、減租、減息斗爭中,直接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在此種情況下,我黨不能沒有堅定的方針,不能不堅決擁護廣大群眾這種直接實行土地改革的行動”。中共中央這種態度的變化,再清楚不過地反映了推動土地制度政策從減租減息變為沒收地主土地的主要原因在于各根據地減租清算運動中所反映出來的現實狀況。
此外還有《任弼時年譜》中關于中央在討論通過《五四指示》會議上任弼時的發言記錄也可以佐證這一觀點。根據記錄,任弼時首先介紹了各根據地的減租清算情況“各地群眾利用清算的辦法,迫使地主賠償積欠”,其次進一步說明了“依減租減息的標準來看,這種運動是‘左了;依群眾運動現在的標準來看,限于減租減息的辦法是右了”最后提出“現在黨的面前的問題是,是否批準群眾的這種運動”。[]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由于各根據地農民對獲得土地的強烈需求以及各地在實行土地政策時,對各個階級會采取的政策寬松程度不同,已經開始廣泛地嘗試從地主手中奪取土地,相當一部分地區實際上已經通過這種方式基本上解決了或正在解決著土地問題,因此中共中央必須在政策統一上表明態度。
2.國民大革命的失敗給中共領導人留下的心理陰影影響了土改政策的變化
《劉少奇傳》中記錄的劉少奇在這場關于討論《五四指示》的會議上發言說“土地問題今天實際上是群眾在解決,中央只有一個1942年的土地政策的決定,已經落在群眾的后面了,今天不支持農民,就要潑冷水,就要重復大革命失敗的錯誤”。[]根據《毛澤東年譜》記錄,毛澤東在會上也說了“現在類似大革命時期,農民伸出手來要土地,共產黨是否批準,今天必須表明態度”。[]眾所周知,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放棄了對農民群眾的領導權,特別是打壓湖南農民運動。從與會者多人不約而同把1946年中共處境與大革命時期那段歷史相比較,不難看出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陰影再次籠罩了中共領導人,他們認為又到了是否支持根據地農民獲得土地要求決定革命成敗的關鍵時期。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從減租減息政策到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無地少地農民的土改政策變化受到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留下的心理陰影影響。
綜上所述,我認為各根據地減租清算運動中所反映出來的現實狀況和1927年大革命失敗留下的心理陰影是中共中央1946年決心把減租減息政策向沒收地主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運動發展的主要原因。
(二)從“耕者有其田”到“徹底平分土地”政策變化的原因
1947年7月——9月,劉少奇召集了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在西柏坡召開了黨的全國土地會議,會議根據“徹底平分土地”的原則,討論并制定了《中國土地法大綱》,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通過并對外公布了這個大綱。相較于一年半前的《五四指示》,《中國土地法大綱》有哪些變化?
在如何對待農村中的各個階層方面:《五四指示》表示“決不可侵犯中農的土地”“一般不變動富農的土地”“對于抗日軍人及抗日干部的家屬之屬于豪紳地主成分者,對于在抗日期間無論在解放區和國民黨區與我們合作而不反共的開明紳士及其他人等,在運動中應謹慎處理,適當照顧”“對于中小地主的生活應給以相當照顧,對待中小地主的態度應與對待大地主、豪紳、惡霸的態度有所區別,應多采取調解仲裁方式解決他們與農民的糾紛”而《大綱》則廢除了對上述農民中各階層的區別對待,規定“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這樣一視同仁,消除了《五四指示》中照顧軍、烈、干屬以及中小地主存在的不徹底性,不僅在經濟上徹底消滅了封建以及半封建性質剝削制度,而且在政治上推翻了地主階級在農村的統治地位,徹底廢除殘酷的封建壓迫;分配方法上:《五四指示》只表明了堅決擁護群眾獲得土地要求的態度,并沒有明確提出土地分配的方法?!吨袊恋胤ù缶V》則進一步明確提出了徹底平分土地的方法,“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鄉村農會接收,連同鄉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鄉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統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數量上抽多補少,質量上抽肥補瘦”。[]從中可以看出《中國土地法大綱》具有徹底的反封建精神,它在肯定《五四指示》——“直接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更加徹底廢除了封建性以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標志著我們黨的土地政策進入了徹底平分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新時期;保護工商業者方面:保護民族工商業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一項經濟綱領。《五四指示》第七條規定“除罪大惡極的漢奸分子的礦山、工廠、商店應當沒收外,凡富農及地主所設的商店、作坊、工廠、礦山,不要侵犯,應予以保全,以免影響工商業的發展”?!吨袊恋胤ù缶V》還規定“保護工商業者的財產及其合法的營業,不受侵犯”。向廣大人民群眾表明了土地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和發展新民主主義經濟,發展生產,以免引起工商業者不必要的恐慌。
這些變化簡而言之就是平分土地更加徹底,雖然黨的這種平分土地的政策和做法蘊藏著絕對平均主義的思想,導致一些地區出現了一些“左”的偏差,如侵犯了中農的利益,部分地區亂打亂殺現象嚴重,但存在即合理,從“耕者有其田”到“徹底平分土地”土改政策變化的原因又有哪些?
1947年夏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拉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為了加快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步伐,依據毛澤東思想中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實質上就是中共領導下的農民革命,中國革命戰爭實質上就是中共領導下的農民戰爭論斷,可知此時我們黨的主要依靠力量就是農民。要加快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必須進一步提高農民的革命積極性。根據“欲取之必先與之”的邏輯,共產黨必須給予農民尤其是約占農村人口70%的貧苦農民更大的物質利益,結成利益共同體,廣大農民群眾才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此中國共產黨通過沒收鄉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征收富農的多余土地,將其無償分配給占據鄉村人口絕大多數的貧苦農民這種徹底平分土地的土地改革,把貧苦農民的命運與解放戰爭的勝利緊密聯系在一起,以“鞏固勝利果實”相號召,順理成章的將黨的政治需求、物質需求以及軍事需求轉變為農民自身的利益需求。
就中國共產黨的動員目標而言,通過土地改革使貧苦農民“翻身”并不是最終目的,更重要的是啟發群眾“翻心”。要達此目的,除了通過訴苦激發農民的憤怒和仇恨之情,還有就是通過促使農民對地主徹底撕破臉皮。土地改革是在空前階級對立和階級分化的社會中,以武裝暴力的方式完成的。地主和富農的財產被剝奪了,而且他們的參與政治生活權利、人格名譽、人生價值甚至人身安全都得不到保障。地主和貧苦農民之間的矛盾被推到不可調和的地步,此時農民心里清楚,他們除了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已沒有退路。一旦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失敗,貧苦農民不僅連剛分到手的土地、農具、牲畜等勝利果實守衛不住,還會遭到來自地主、富農等的瘋狂報復,回到原來的生活水準都是奢望。這樣中國共產黨與貧苦農民之間不僅結成了利益共同體的關系,更是形成了一種命運共同體的關系。由此我大膽推測,中共領導人正是也看到了這一點:只有徹底地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才能達到不僅使貧苦農民“翻身”,更“翻心”的動員目標,使農民死心塌地地為解放戰爭提供源源不斷的物力、人力支持,所以把“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轉變為“徹底平分土地”的土地改革運動。
毛澤東認為“農民的平均主義在分配土地以前是革命的,不要去反對”以及對中小地主和富農的利益“實際上也是要侵犯一些的”,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毛澤東對被下級干部形象稱為“一條批準九條照顧的土地政策”并不是很滿意,《五四指示》更像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它作為一種過渡性的土改政策是不可能一直實行下去的,必然會被更徹底的土改政策所代替。毛澤東的目標是徹底推翻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建立共產黨的統治權威。顯然頗多顧慮,比較溫和的《五四指示》無法完成這一任務,它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階級斗爭,發動貧苦農民用斗爭的方式徹底摧毀地主在農村中的地位和影響,因此《中國土地法大綱》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