憐舟 馮羽
長期以來,按摩椅因挪動不便且造價頗高,被中國普通家庭拒之門外。可一旦加持了共享概念,便猶如在行業里“丟下一顆炸彈”——使用者可以在公眾場所、以單次較低的價格享受按摩服務。
如果單純地從服務角度來看,共享按摩椅顯然為中國消費者提供了一次按摩服務的“消費升級”。
湊巧的是,共享按摩椅還趕上了行業暖春。全球按摩器具市場從2016年開始回溫,2018年全球市場規模達到近140億美元,與之同步上漲的是投資者對共享按摩椅行業的“熱情”——2017年,共享按摩椅融資2.4億元;2018年,賽道融資2.6億元。
然而2019年,共享按摩椅行業卻突然啞火——不僅行業內再無大額融資,共享按摩椅概念也不再被投資人津津樂道。
潛力賽道一朝遇冷,是按摩椅出了問題,還是應由“共享”概念來背鍋?共享按摩椅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如果回顧共享按摩椅發展始末不難發現,早前該領域獲得資本青睞,并非完全依賴于“共享”東風。中國消費者對按摩的剛性需求,加速了共享按摩椅崛起。
一方面是中國消費者對健康型消費的需求上漲。伴隨我國城鎮化水平提高、都市生活節奏加快,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會直接影響居民健康。
另一方面則是我國人口老齡化持續加速,這一群體普遍具有中高消費能力,且他們是按摩椅的主要消費群體。
相比按摩剛需,中國市場按摩椅的滲透率卻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華創證券研究報告顯示,經測算,當前我國大陸按摩器具市場滲透率僅為1.13%,明顯低于日韓等市場。
因此,自“共享按摩椅”出現在各處公共場所后,無論是對居民使用按摩類保健產品習慣的培養,還是對按摩椅行業發展的促進,共享按摩椅的確解決了當下按摩行業的發展痛點。
那么共享按摩椅的經營狀況究竟如何?
走訪發現,目前按摩椅普遍為用戶提供三種服務:5分鐘短時體驗、20分鐘全身按摩、以及30分鐘以上的全面消除疲勞感套餐。
在提供服務之余,共享按摩椅通常以三種方式向用戶收費——按照服務項目和次數收費、將機器租給公共場所而后收取租金、以及為廣告商提供顯示屏廣告位進行推廣。
而在鋪設點位時,共享按摩椅運營商會采取直營和聯營兩種運營模式。
直營模式是品牌方向物業交租金換取點位投放,品牌方拿取全部收入。聯營則是品牌方與企業共同負擔成本,按照一定比例分成,例如物業負擔全部成本,品牌方提供運營服務且抽取一定的收入,或者物業僅提供場地,按照合同約定比例抽取一定的按摩椅收益。
整理發現,目前市面上知名共享按摩椅運營商包括樂摩吧、爽客和碼客街等主要品牌。事實上在現階段,共享按摩椅行業集中度不高,還未真正出現具備行業整合能力的小巨頭企業。企業亂戰之外,一些行業困境也逐步顯現——例如不少玩家都被后期高昂的維護成本拖住腳步。仍以品牌代理商為例,他們除了負擔加盟費外,還要承擔指數級增長的維護費用。
一位按摩領域從業者曾計算過共享按摩椅的維護成本:如果投放地沒有巡查維護,通常短短幾個月內按摩椅就會出現較大程度磨損,例如皮革脫落、飲品零食撒入導致元器件損害等。
據了解,一張人造革成本已接近500元,開關和電子元器件為則100-300元。如果有更嚴重的損壞,返廠后還需支付技師的維修費,再加上員工租金和場地入駐費,即便按照一天一臺設備入賬100元計算,收入也根本無法覆蓋后期成本。
對互聯網企業來說,降低邊際成本或許是尋求盈利的重要手段。但對共享按摩椅來說,規模化效應能夠削減成本的情況并不存在。
隨著按摩椅使用時間增長,器具元件的損壞程度不斷加深,大規模在線下鋪設點位,只能進一步擴大虧損規模。此外,共享按摩椅還被爆出存在安全隱患。據媒體報道,早在2018年,曾有女子在使用共享按摩椅時頭發被卷入設備縫隙中險遭不測。
毫無疑問的是,這些負面信息再次給共享按摩椅行業蒙上一層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