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興忠 姚星垣 汪衛芳


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重視金融人才的發展。當前,金融人才供給的挑戰主要包括金融業人才供需矛盾有所顯露、金融從業人員學歷分布仍然有優化空間、三是就業壓力的分布呈現非對稱特點等。因此,我們需要從不斷優化金融人才供給結構、改革金融從業人員收入分配制度、引導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等方面深化改革。
2015年11月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提出:“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在金融領域,2019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出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下一階段進一步激發各類經濟主體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要以金融體系結構調整優化為重點,優化融資結構和金融機構體系、市場體系、產品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高質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務。要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端正發展理念,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開發個性化、差異化、定制化金融產品,增加中小金融機構數量和業務比重,改進小微企業和“三農”金融服務。總體看來,金融結構性改革包括六大要點:
其一,發力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一要服務好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為我國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提供金融服務支持。二要服務好民營企業,有效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做好普惠金融。三是要服務好鄉村振興戰略,積極服務“三農”,助力農村精準脫貧。四要服務好社會公共領域,積極支持養老服務產業,以及教育、醫療等行業發展。要堅持金融業利潤回歸社會平均水平,且應更多源自服務實體經濟的價值創造,而非“自我循環”的政策紅利、監管紅利。
其二,發力金融體系結構優化。要積極加強金融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優化金融體系機構:一是優化融資結構,持續提升直接融資比重,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二是優化金融機構結構,在金融機構中增加非銀行金融機構數量占比,在銀行機構中增加中小型銀行機構、民營銀行、外資機構數量占比;三是優化金融市場結構,股票市場要積極擴大機構投資者、境外投資者、長期資金投資者占比,認真落實好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切實保護好中小投資者權益,債券市場要積極擴大境外機構發行占比,擴大境外投資者和國內個人投資者占比;四是優化產品結構,金融產品創新要切實適應發展更多依靠創新、創造、創意的經濟發展大趨勢,平衡好風險收益。
其三,發力金融風險防范。牢記將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一是通過積極發展應對金融風險。二是通過加強預防應對金融風險。三是通過底線思維應對金融風險。要積極健全完善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政策雙支柱調控框架。金融機構要切實做到穩健合規經營,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其四,發力金融制度良性變遷。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基礎,以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為目標,完善金融制度良性變遷機制,積極夯實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切實扎牢制度防火墻,規范金融運行。
其五,發力金融雙向開放。一是加大金融業雙向開放力度。進一步擴大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在內的多領域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加速國內金融監管補齊制度短板,保障監管能力適應對外開放進程。二是提高國際競爭力。三是培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金融市場。
其六,發力金融科技建設。要主動適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為金融業帶來的深刻變革。一方面,積極提升金融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服務實體經濟效率,有效降低實體經濟金融服務成本;另一方面,以積極發展金融科技為契機,驅動金融產品、服務渠道、盈利模式等創新,持續培育金融新業態,增強金融綜合實力。
近年來,也有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內涵。比如從金融與經濟的關系、資源配置效率、金融功能等。還有的學者從金融發展的某一個具體領域加以剖析。毛彥軍、徐文成從發展綠色金融角度闡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陸岷峰從著力解決鄉村金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等角度,推進鄉村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陶鋒等則從金融地理結構影響企業生產率的角度探討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呂敏蓉認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優化直接融資體系、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豐富多元化的小微企業融資方式等角度“精準滴灌”小微企業。
以上這些研究從不同層面和角度,加深了對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和認識,分析了金融供給側改革影響實體經濟可能的機制和路徑。我們認為,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領域,還有一個因素必須得到重視,即金融人才的發展和有效供給。從供給側改革的內涵來看,包括資本、勞動、技術等經濟要素。如果把金融業作為一個行業來看,那么這個行業自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能忽視人的作用。因此,分析金融業從業人員的現狀,剖析當前面臨的挑戰,對于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浙江省的經濟強省,也是金融大省。浙江金融業發展呈現總體規模大、盈利能力好、運行效率高等特點。同時,浙江金融業也在積極探索創新,先后實施了一系列區域性金融改革,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發揮先行先試的引領作用,走在全國前列,為支持國家戰略的實施和浙江經濟的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因此,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研究浙江金融從業人員的現狀和挑戰,具有典型性、前瞻性等特點和優勢。
1.浙江金融從業人員的基本情況
一是金融從業人員數量基本穩定。
近年來,浙江金融從業人員數量和占比呈現基本穩定的態勢。從金融業從業人員數量來看,2014年到2018年分別為39.36萬人、44.19萬人、48.61萬人、50.5萬人和48.97萬人,總體呈現增長趨勢,但在2018年出現一定程度的減少。相應的,金融從業人員占就業人員總數比例也類似,分別為1.06%、1.18%、1.29%、1.33%和1.28%。

二是金融從業人員的就業單位性質主要是非私營單位。
從金融從業人員就業單位的所有制性質來看,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占據絕大部分。具體來看,從2016年到2018年分別為46.38萬、48.45萬和44.97萬人,2018年出現一定幅度的減少。相應的,非私營單位金融從業人員占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比例分別為4.37%、4.59%和4.44%,2018年占比也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
三是金融從業人員素質整體較高。
從專業技術人員數量上看,金融業非私營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從2016年到2018年分別為19.25萬、17.03萬和19.30萬人;占非私營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分別為7.82%、6.86%和7.80%,遠高于總體從業人員占比的均值;占非私營單位金融從業人員比例分別為41.50%、35.15%和42.92%,即約有40%的非私營單位金融從業人員為技術人員,表明從專業技能水平角度看,金融從業人員素質較高。
2.金融供給側改革與金融從業人員面臨的挑戰
一是金融業人才供需矛盾有所顯露。
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深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金融業面臨的挑戰逐步加大,金融人才的需求出現相對飽和。另一方面,由于專業設置、招生計劃和教學過程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金融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數量仍然呈現增長態勢。因此,從總量上看,與前幾年相比,近年來金融人才的供需狀況出現了較大的變化,壓力主要集中在供給側。
二是金融從業人員學歷分布仍然有優化空間。
從目前浙江金融從業人員的學歷分布來看,大學本科及以上的占比最多,超過50%,其次是大專(22.99%)和中專及高中(22.70%),但仍有1.69%的從業人員學歷為初中及以下。從行業和職業未來發展的趨勢看,金融從業人員仍有通過脫產學習、在職培訓、自考等方式提升學歷的空間。
三是就業壓力的分布呈現非對稱特點。
從近年來浙江金融業從業人員的變化角度分析,金融從業人員的減少主要是非技術人員的減少。當前,基礎人才供過于求、高端人才卻供不應求的現狀已成為金融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問題。目前浙江省有本科院校共36所,開設金融學相關專業的有18所,占比達50%;獨立學院占比約為52%。高職院校占比較低,僅為約20%,但培養學生數量卻遠高于本科院校和獨立院校人數總和。

3.對深層次問題的初步思考
統計數據表明,金融行業出現收入較高,但收入增長幅度放緩的特征。2018年金融從業人員平均收入為14.30萬元,低于信息技術的19.08萬元,略高于科研和技術服務行業的14.28萬元,是行業平均值8.89萬元的1.61倍。但是增長幅度較小,為7.96%,僅高于房地產行業的4.46%,只有平均增長水平的79%。
與實體經濟的主要代表性行業制造業相比,金融從業人員平均收入約為前者的2倍。這種收入差距也使得金融行業相對于制造業的吸引力更大。但是從增長速度來看,2018年制造業收入的增長率超過12%,遠高于金融業收入增長率。如果這種態勢能夠保持,對于縮小兩者的收入差距是有利的。
當前,我們整體經濟結構轉型升級過程正處于關鍵時刻。因此,從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人才面臨的挑戰,背后也正折射出我國經濟深化改革過程中的重要問題。一方面,我國長期的經濟增長使得居民收入快速增加,大量的居民,包括企業家、中產階層對于前期積累的財富進行資產管理、保值增值的需求不斷加大;另一方面,企業的轉型升級,尤其是民營經濟和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面臨各種挑戰,包括技術、人才等領域,對資金的渴求也成為共性問題。因此,金融行業成為高薪行業,金融專業成為熱門專業也就順理成章。但是隨著各領域改革的深入推進,金融業自身也面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挑戰,金融領域人才供給層面的矛盾自然就逐步顯露了。
1.不斷優化金融人才供給結構
一是重視高端金融人才的供給。通過外部引進和內部培養相結合的方式,重視高端金融人才供給。鼓勵、引導在金融機構內部的人才引進過程中有序合理競爭。二是重點關注復合型金融人才的供給。三是穩定、優化應用型金融人才的供給。對于應用型金融人才,一方面繼續加強其專業技能的傳統優勢,另一方面,也要拓展其在金融前沿、國際視野等方面的能力,為其提供抓住機遇,實現自身職業發展打下扎實基礎。
2.改革金融從業人員收入分配制度
一是適當縮小金融業內部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二是對于從事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等當前重點發展的金融領域的從業人員,在收入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傾斜。三是對于金融高管人員,優化股權激勵等績效獎勵制度設計,對于堅持穩健經營理念、在風險防控領域做出重要貢獻的管理人員予以獎勵。
3.引導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力度
一是政府層面出臺相關政策和指引,在政策層面支持金融人才供給結構優化和金融從業人員收入分配機制改革,支持各類金融人才通過金融創新,積極探索加大服務實體經濟的有效機制和路徑。二是金融機構管理部門和人力資源部門也要梳理內部金融人才結構,對于服務實體經濟相關部門、專營機構,加強人才引進、培養和儲備力度。三是高校要采取綜合措施,加強對金融相關專業學生的引導,從優化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設計、教學內容和實習實訓等角度,切實提高金融相關專業學生服務實體經濟的意識和能力。
本文作者邵興忠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地方金融發展;姚星垣,浙江金融職業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區域金融發展;汪衛芳,浙江金融職業學院教授,主要研究地方金融,高等職業教育。基金項目:2019年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課題《基于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視角下的浙江省金融人才供給效率研究》(項目編號:2019029);浙江金融職業學院 2019 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重點項目“普惠金融發展、制度差距與 OFDI:跨國比較與案例研究”(2019Z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