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倫銳

2020年是全國生態環保鐵軍戰“污”征程極不平凡的一年,暖春三月,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硝煙還未散盡之時,一批批環保鐵軍裝未卸、人未歇,已風塵仆仆奔向“藍天、碧水、凈土”三大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主戰場。打贏阻擊戰和攻堅戰,是黨中央和全國人民賦予生態環保鐵軍的使命任務,戰疫必勝,治污更要贏。
生態興則文明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這是對人民的莊重承諾。現在,已經進入決戰決勝倒計時,中央和省級環保督察也將陸續開展現場督辦問責,重點污染區域的國考、省考數據在不斷刷新,這場必須贏的國考時刻都在考量著政府官員、環保鐵軍和全社會民眾的初心、使命和擔當。
要扛“守初心、擔使命”的治污之“責”。“第一責任人”是黨中央對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抓落實的總要求,“一崗雙責”是對管發展的、管生產的、管行業的部門抓執行的目標要求。“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環節親自協調、重要案件親自督辦。”這“兩責四重”是習總書記對各級黨委、政府、部門的要求和期盼,他也是這樣以身作則、以上率下、一以貫之的。現在,全國各地相繼成立了污染防治攻堅指揮部、現場指揮部、大氣辦、散亂污辦、河湖長、山林長等污染治理機構和民間環保組織,全國上下重視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理念和行動自覺已經形成,關鍵是要逐級嚴格落實責任,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守土擔責,分層分級實施政治追責、落實追責、終身追責。
要繪科學系統精準的治污之“策”。污染防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不能九龍治水、政出多門、朝令夕改。2016年下半年,東莞市委、市政府針對本市水污染嚴重、黑臭水體多的嚴峻形勢,制訂了科學系統精準的水污染治理方案,這幾年始終堅持換將不換思路,緊盯地下污水排查、截污管網建設、雨污分流入戶、零星廢水收集、699條河涌和22條黑臭水體治理這些重難點問題,一張藍圖干到底,先后投入經費800多億元,每年解決幾個大問題,終于迎來勝利曙光。藍天、碧水、凈土和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是伴隨著人類進步和經濟發展而不斷催生、甚至緊密相連的。有發展,沒有污染是不現實的;有污染,發展肯定也是不均衡的。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沿海內陸和邊遠山區,污染面源、污染指數和治理模式也有差異。各級職能部門在組織實施污染防治過程中,一定要秉承科學系統精準的治理原則,不能急功近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時間上的浪費。
要聚成建制大兵團作戰的治污之“力”。在成體系打贏藍天、碧水和凈土污染防治攻堅戰中,藍天保衛戰是重中之重,而臭氧治理又是其中最難啃的“硬骨頭”。深圳市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發展龍頭,2019的GDP達2.69萬億、機動車保有量突破350萬臺,均排全省第一。近些年來,該市以舉辦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為契機,通過出臺最嚴格的管理措施、制定最優惠的環保政策,組建最優秀的治理團隊,采取“限、堵、調、扶、引”等辦法,用好政策和資金兩道杠桿,從購車限牌、入城限號、泥頭車限行、建筑工地禁煙,到污染企業關轉改、節能減排產業扶持、新能源政策全覆蓋,實現了經濟增速快、污染治理好。2020年藍天保衛戰的國考指標是優良天數要達到90%以上,而且檢測區間和評估標準沒有絲毫彈性。現在已進入復工復產的高峰區,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派遣優秀領導、集中優勢兵力、動員優質力量、制定優勝方案,實施成建制大兵團作戰、政策調控、交通管制,交警、城管和環境執法等部門要深入一線、一體聯動、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才能實現事半功倍、標本兼治。
要走科技創新發展的治污之“路”。隨著4G和5G網絡、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前沿科技在環保領域的探索、推廣和運用,高科技、新材料和新技術必將成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武器和殺手锏。在國家環保大數據試點城市——福州市,通過引入整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搭建了“數字+生態”云平臺,基本實現全省范圍內的生態數據資源全面共享開放,完成生態環境大數據向生態文明大數據轉換;杭州市依托阿里巴巴研發的城市智慧管理系統,能精準分析掌握市政供水、生活污水的運行態勢、技術參數和污染指數。當前,運用5G通信、物聯網、大數據和GPS定位等科技,已成為現代管理和城市治理的常態,特別是生態環境保護領域更要搶先研發,抓緊布局、系統運用。現在已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刻,各級環保鐵軍要因地制宜,主動把培育環保產業創新、催生管理技術創新、提升發展質量創新融入污染治理的全過程,要始終把科技創新作為環境保護的第一要務,持續接力建設管理好一數據(環保大數據)、一張網(環保指揮專網)、一幅圖(污染監控圖)、一鏈條(科技產業鏈條),不斷提高污染治理的科學監測、態勢感知和精準施策的能力水平。
要亮環境違法必究的治污之“劍”。環境執法和環境監察是確保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制度保障,實行省以下生態環境部門垂直管理改革以來,較好地理順了人事任免和行政管理機制,但要全部解決遺留問題,不但要敢于亮劍,還要刀口向內。近幾年來,少數違法企業在產業園內偷埋排污管道排污,環境執法部門查不到,上級環保督察部門卻一查一個準,有的將排污設備安裝在衛生間、菜市場和飯堂,白天歇晚上干,公然挑釁環保法律底線;有的城市一年行政處罰上億元。企業應該受罰,難道屬地監管單位、環評以及第三方服務機構就沒有相應的責任?各級環保鐵軍擔負著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任,在這個大是大非的關鍵節點上,必須要有鐵的意志、鐵的作風、鐵的紀律來鍛造環保鐵軍隊伍,在環境執法上,要雷厲風行、遵規守紀、嚴格執法,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保好駕護好航;在對內監察上,要關口前移、防微杜漸、治病救人,讓法紀成為不能觸碰的“高壓線”;在行業監管上,要堅持原則、一視同仁、秉公辦事,堅決不能讓環評機構、第三方服務和行業協會成為環境違法的“保護傘”。(作者系東莞市生態環境局四級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