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媚英


在養殖過程中,畜禽病死是不可避免的現象。病死的畜禽如果得不到妥善處理,會傳播動物疫病,污染生態環境,甚至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問題。
近年來,廣東省積極探索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體系建設,一次性安排2億元財政資金,支持樂昌市、懷集縣、遂溪縣等10個養殖大縣(市、區)開展區域性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處理中心(無害化處理廠)建設,為全省推進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工作探索經驗。
其中,樂昌市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處理中心示范項目(以下簡稱“處理中心”)已于2019年7月正式投料試生產。該處理中心采用基于政府監管、中心處理、保險聯動的智能高效信息化平臺(以下簡稱“信息平臺”),統籌管理收運、處理過程中每一個環節,使得地方監管部門對病死畜禽“管得住去向”“摸得清家底”。
收集全覆蓋,監管無漏洞
以前,部分地區的病死畜禽處置散亂無序,養殖戶在發現病死畜禽后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或是給無資質的商販收走,或是隨便填埋,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曾飽受詬病。政府畜牧部門或防疫部門也無法了解這些病死畜禽的去向。
樂昌作為廣東的畜禽養殖大市,同樣面臨病死畜禽處理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2017年,樂昌市政府以特許經營形式向社會公開招標,瀚藍環境旗下駝王科技(廣東)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瀚藍駝王公司”)中標后,投資約4000萬元(其中包括省財政補助2000萬元)建設了設計處理能力5噸/日、最大處理能力20噸/日的無害化處理中心。處理中心建成后,主要負責對樂昌養殖、屠宰、流通環節產生的病死畜禽以及海關罰沒的動物產品等動物源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
“如今在樂昌,養殖戶發現畜禽病死后,只需通過信息平臺打電話上報,我們的工作人員就會上門收運。”瀚藍駝王公司總經理助理羅鴻昇告訴記者,在收到病死畜禽上報信息后,調度中心會第一時間根據其GPS定位,自動生成準確的收集路線,避開人員密集區、防疫敏感區,并安排收運人員前往收運。收運人員到達養殖場約定地點后,通過手機APP拍照取證,照片生成現場定位坐標、拍照時間等水印,確保證據真實性及唯一性。
從養殖戶報收生成報收單、分配收運司機、規劃收運線路、取證接收病死畜禽、入庫進行無害化處理等所有環節,都可通過手機APP實現。取證照片只能通過APP拍攝,不能從手機相冊上傳,有效規避虛假報數的情況。
收運人員在病死畜禽收運完成后第一時間通過APP提交信息,畜牧部門進行第一次審核;病死畜禽在處理中心無害化處理后,畜牧部門再次審核。兩次審核,確保收運數量和無害化處理數量完全一致。
“另外,我們的收運車都裝有視頻監控和GPS定位,只要車尾箱的門一打開,就自動開始拍攝視頻,也可以實時掌握車輛所在位置,讓政府及各級監管部門對病死畜禽‘管得住去向。”羅鴻昇說,除了收運車輛,處理全過程各關鍵位置也都覆蓋了安防監控,公司總部及政府監管部門可隨時查看監控動態。這些安防監控措施確保了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的規范操作,有效避免出現病死畜禽非法轉運處理或轉移流入到市場的現象。
類似的信息化收運系統,已經在瀚藍環境各個細分固廢項目開始廣泛應用。
高溫高壓化制,實現無害化處理
2019年7月的一個周末,處理中心接到樂昌市畜牧局電話稱,位于大源鎮一河流漂浮了很多死豬,希望處理中心配合收運處理這些死豬。接到通知后,處理中心立即安排了2名收運司機張雄偉、呂海軍,專職支持主管部門處理此事。
“當時天氣特別熱,很多死豬已出現腐爛,遠遠就能聞到一股惡臭,給打撈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由于死豬尸體腐爛程度高,打撈上岸后很多都已不成型,只能用編織袋裝好再拉拽到收運車上。”張雄偉回憶稱,公司距離事發地約1個小時的車程,他和呂海軍一人一車,一天跑2趟,跑了3天拉了約50袋,合計約110頭近8噸腐爛的病死豬。
如此大量的病死豬,如果采用傳統方法,不知要花費多少人力、物力和時間才能完成處理。但處理中心建成后,這些病死豬運回,直接卸進料倉內,即可進入自動化生產,完成無害化處理。
在處理中心參觀通道,隔著玻璃可以清楚地看到病死畜禽的處理處置過程。雖然與生產車間僅有一玻璃之隔,但卻絲毫聞不到任何異味、臭味。“生產車間是負壓設計。”羅鴻昇告訴記者,“在設計時我們將生產設備都當成‘臭源,采取密封抽氣,不讓臭氣無序擴散,同時在生產車間也布置了除臭風管進行抽風,分兩步確保臭氣有序進入末端廢氣處理環節,不會擴散到周邊。”
“原料一旦進入這個區域,工作人員只需在控制室一鍵操作,就進入自動化生產。”羅鴻昇告訴記者,原料經前端破碎處理后,通過原料管輸送至密閉的高壓容器內,再向夾套通入高溫飽和蒸汽。在140℃高溫和0.5MPa高壓的作用下,經過四個多小時處理,徹底消滅病死畜禽攜帶的病原體,真正實現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處理后得到的油脂和肉骨粉,用于生產生物柴油及高端有機肥。
綠色循環,變廢為寶。“病死豬除了60—70%是水分,還有20%左右是蛋白質,10%左右是脂肪。蛋白質主要集中在處理后的肉骨粉中,脂肪會加工成油脂。”羅鴻昇指著車間一袋袋打包好的肉骨粉說,“一個生產批次大概可以生產出兩三袋這樣的肉骨粉,一袋三四百公斤左右。肉骨粉含有豐富的氮和氨基酸,是很好的有機肥原料。目前公司正聯合省農業院進行研發和推廣,也提供給一些種植企業開展試驗,跟蹤使用效果。”
保險聯動,未來可期
“病死畜禽集中無害化處理屬于政府防疫防控配套的民生項目,如果能保持每日5噸的處理量,基本可以保本。”羅鴻昇告訴記者,但目前處理中心仍處于“吃不飽”的狀態,自2019年7月正式投料試運行以來,處理中心共處理了約13000頭病死豬,合計約為600噸。
“處理量上不去,效益也跟不上,目前處理中心仍處于虧本運行狀態。”羅鴻昇說,雖然按照國家政策,無害化處理一頭病死豬,公司可獲得80元財政補助(補助按照“5:3:1:1”比例,由中央承擔40元、省承擔24元、市縣各承擔8元),但這部分錢基本不夠抵消處理成本。
“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費由政府承擔,養殖戶是無需支付任何費用的,而且如果投保的話,國家還有額外補貼。”處理中心項目負責人瀚藍駝王公司副總經理徐來慶補充介紹說,近年來,國家及廣東省大力推廣政策性農業保險。根據生豬養殖保險政策,育肥仔豬每頭保費20元,政府補貼12元,養殖企業或養殖戶只需掏8元。理賠金額根據病死豬的重量或身長不同最高可獲得800元,全由養殖企業或養殖戶所得,但理賠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對病死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按說有利好政策,處理中心的處理量應該無需發愁,緣何會出現“吃不飽”的問題?徐來慶解釋說,目前處理中心處理量上不去,一方面是受非洲豬瘟影響,當地生豬存欄量下滑;另一方面是養殖企業和下屬養殖戶對病死豬無害化處理的認知還停留在早期的觀念,對新的無害化集中處理工藝、生物安全防疫及環保意識等認知不足。
過去,養殖戶一般采用挖坑填埋、化尸池等簡易無害化方式處理病死畜禽,但這些處理方法從長遠來講,并不環保。養殖戶自行處理不規范,往往容易出現掩埋不深、消毒不嚴、處理不徹底的情況,最終造成土壤、地下水污染。
瀚藍駝王公司負責人表示,目前病死畜禽分散式無害化處理,點多量大,主管部門監管任務相當繁重,僅僅依靠執法人員現場巡查,難以實現監管全覆蓋。而瀚藍駝王公司搭建的信息平臺,建立了覆蓋無害化處理各環節全流程實時監控系統,有利于政府主管部門清楚掌握病死畜禽的來源、數量和去處。
“樂昌市區域的病死畜禽,公司有足夠的收運及處理能力,但目前很多養殖企業的病死豬報收量非常低,基本不報。”該負責人建議,如何促進養殖企業及養殖戶如實快速報收,是無害化處置的關鍵因素,地方政府及主管部門如果能出臺相關的文件,并進行嚴格執法,就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推進無害化集中處理的進程,發揮無害化處理企業的社會規模效益。對于收運工作難以推進,結合以往的工作經驗,公司是有預見的,但既然已經確定了方向,公司就會堅持走下去,因為這代表著這個行業的發展方向。他深信,好的項目最終總是會被市場認可和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