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秀亮

3月28日,江門市生態環境局會同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印發《江門市生豬養殖污染防治技術要點》(以下簡稱《技術要點》),成為廣東省內率先制訂有關生豬養殖污染防治技術指導文件的地級市。
《技術要點》針對江門市生豬養殖行業特點,重點指導生豬養殖企業開展異位發酵床、糞污專業化能源利用等污染防治工作,為全面推動江門市生豬養殖行業轉型升級提供技術支持。這為江門市全面決勝污染防治攻堅戰,落實“菜籃子”工程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也為全省養殖行業復工復產過程中的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益參考。
生豬養殖污染防治亟待規范
生豬養殖是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對于保障人民群眾生活、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和社會大局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和食物消費結構不斷優化等因素拉動,生豬產業逐漸成為農村居民重要收入來源和城鎮居民“菜籃子”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隨著生豬飼養量的增加,飼養過程中糞污產生量不斷增長,糞污的不合理、不及時處理,嚴重影響了區域環境,特別是小型養殖戶所造成的水體污染及水體富營養化,對周邊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和居民生活造成了一定影響。
為推進江門市生豬養殖產業的健康發展,科學有效地減少養殖業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污染問題,江門市前期已按照國家及省的統一部署,對規模化生豬養殖場開展糞污資源化系統改造。“前期的這些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然存在防治措施科學性、規范性不足等問題,影響污染治理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江門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提到,《技術要點》也因此應運而生。
“配合我市的種養循環發展規劃實施,在嚴格執行區域生豬養殖布局、產業規劃及養殖污染防治相關規定要求等基礎上,出臺《技術要點》,將有助于加強江門市生豬養殖污染防治效果,提高資源化利用率,促進畜禽養殖和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江門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表示,此舉對轉變江門生豬養殖發展方式具有重要意義。
科學論證提出方案
《技術要點》的出臺,也是生態環境領域“放管服”改革的重要體現。
針對當前生豬生產形勢,江門市生態環境局主動作為,加大改革力度,創新環評思路,不斷深化落實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相關要求,精準發力,不斷推動生豬養殖項目加速落地;同時,穩步探索開展環評告知和承諾制改革試點,進一步提升服務意識,提前介入,指導養殖企業告知承諾書和環境影響報告書編制,科學確定環境防護距離作為項目選址及規劃控制的依據。針對新(改、擴)建生豬養殖項目,江門市生態環境局要求同步建設配套糞污資源化利用設施,并做好項目過程中的政策解讀和宣傳,會同農業農村部門強化指導服務,形成政策合力,嚴格落實各項生態保護措施。
“強化治污技術的引導,是做好生豬養殖防治的重要環節。”江門市生態環境局負責人告訴記者,很多養殖戶都有治污意愿,但是對治污技術并不了解,這就非常不利于生豬養殖行業污染防治工作的開展。2017年, 原農業部印發《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行動方案(2017—2020年)》,提出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的7種技術模式,其中廣東省等東部沿海地區重點推廣4種技術模式,分別是“糞污專業化能源利用”“異位發酵床”“污水肥料化利用”“污水達標排放”模式。
專家通過分析論證表明,江門生豬養殖糞污處理的模式,應該堅持無害化處理,然后以生態消納和回用為主,工業化處理后達標排放為輔的原則,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平衡,讓糞污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對沒有足夠土地消納污水或受異地利用運輸成本等限制較大的養殖場,應盡量采用中水回用模式。若采用達標排放模式的,要滿足當地排放標準和生態環境部門總量控制指標要求。據此,江門市選取生豬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后,采用生態消納和回用為主、工業化處理后達標排放為輔的做法。
秉持這一理念,今年初,江門市農業農村局聯合市生態環境局印發了《江門市種養循環發展規劃(2019—2025)》,旨在優化全市種養比例,充分改善全市農業資源利用方式,促進種養業廢棄物變廢為寶,以進一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產生,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使得《江門市種養循環發展規劃(2019—2025)》更具有操作性和指導意義,市生態環境和農業農村部門再次打出“組合拳”,在充分征詢各地及省級專家的意見后,編制印發了《技術要點》,主張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平衡,通過重點推進異位發酵床、糞污專業化能源利用、污水肥料化利用以及中水回用四種養殖模式技術,讓糞污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
因地制宜定制技術模式
《技術要點》在內容上全面覆蓋了生豬養殖糞污的收儲、運輸、處理等多個流程,并對不同形態的糞污進行了分類解讀,同時兼顧養殖場雨污分流和防滲漏技術指導,并對各類技術模式進行了縱向原理解釋和橫向技術對比,配附了流程指引圖和多項國家技術標準數據值,給江門生豬養殖行業進行了全流程、多方面的技術支撐和標準指導。
記者翻閱《技術要點》發現,該文件對生豬養殖的技術要點都做了詳細的介紹,大大提升了技術的可操作性。例如對于生豬養殖場不同清糞工藝最高污水總量(生產過程中產生污水總量),明確要求采用水沖工藝的,冬季為2.5立方米/百頭·天,夏季為3.5立方米/百頭·天;采用干清糞工藝的,冬季為1.2立方米/百頭·天,夏季為1.8立方米/百頭·天。又如采用穩定塘處理糞污的,要求穩定塘有效表面積與有效容積可采用污染物負荷法計算確定,好氧塘的單塘面積不宜超過6萬平方米,厭氧塘的單塘面積不宜超過8萬平方米,其他類型塘的單塘面積不宜超過2萬平方米。當單塘長寬比小于3:1或不規則時,應設置避免短流、滯流現象的導流設施。這些規定都十分清晰細致,為養殖戶明確了治污方向。
《技術要點》出臺后,江門市各級生態環境、農業農村等部門將持續做好《技術要點》的解讀、推動、實施等工作,強化養殖污染防治的統一監督,主動下沉到養殖企業開展畜禽規模養殖場環境影響評價服務和排污許可制度管理,抓住此次疫情影響導致的延遲復工復產節點,轉危為機,有力推動江門市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保護農業生態環境。
江門市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也對相關部門提出要求,江門的各市區有關部門要堅定不移推進規模化養殖,走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生豬養殖道路;要做好生豬養殖科學布局,綜合考慮區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承載力,統籌謀劃,因地制宜,壓實責任,嚴格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要強化養殖企業生態環保要求,生態環境和農業部門要積極監管、主動服務,以促進農業綠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