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一平
5月22日,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來自全國各行各業、各條戰線的人大代表肩負全國人民的重托,共繪祖國宏偉藍圖。在這個特殊的日子里,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聽他講述中醫藥的中國方案。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張伯禮
“今年上會的議題都具有針對性,總結疫情中的不足,推廣經驗和做法,讓中醫藥的發展為老百姓的健康多增加一份保障。”作為一名連任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履職第13年的張伯禮是第4次參加兩會。他認真總結此次抗疫的經驗,圍繞中醫藥的發展侃侃而談。
1月27日,農歷大年初三,作為中央指導組專家組成員,張伯禮被急召飛赴武漢參與抗疫。在此期間,他大力推進中醫藥全面介入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療,利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救治患者,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江夏中醫方艙醫院共收治564名患者,在26天運營中,創造了零感染、零復陽的“兩個零”記錄。
2月16日,張伯禮因高負荷工作膽囊炎發作。2月19日凌晨,手術發現他的膽囊已經化膿,有些組織甚至已經發生壞疽,晚一天手術都會有生命危險。可是術后不久他又沖到了一線工作。3月19日張伯禮第一次開心地笑了,因為那一天武漢首次通報新增病例零增長。
張伯禮:中醫藥有幾千年歷史,在保障民族昌盛、維護人民健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中華民族歷史上每次抗擊瘟疫,中醫都不曾缺席。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更是發揮了重要作用,是疫情防控的一大特色和亮點。中央指導組領導也指出:“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注重發揮中醫藥治未病、辨證施治、多靶點干預的獨特優勢,首次大范圍有組織實施早期干預,首次全面管理一個醫院,首次整建制接管病區,首次中西醫全程聯合巡診和查房,首次在重型、危重型患者救治中深度介入,探索形成以中醫藥為特色、中西醫結合救治患者的系統方案,成為中醫藥傳承創新的一次生動實踐。”
張伯禮:從武漢回到天津后,我幾乎每天都要與中外專家開視頻會,向海外介紹中國抗疫的經驗和思考。
中國經驗最大的亮點,是黨中央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的位置,應收盡收、應治盡治,集中全國優勢力量去武漢參與救援,“不惜一切代價,一個不落地救治每一位患者,而且治療費用由醫保負擔”。在武漢新冠肺炎病例中,80歲以上患者累計有3600多人,救治成功率近70%,其中還有7位百歲以上老人治愈出院。
目前海外抗擊疫情對中醫藥的需求和興趣前所未有地高漲。連花清瘟已經合法進入巴西、加拿大、泰國、印尼等近10個國家。目前,我的團隊正在組織國內專家與法國國立衛生院合作,就連花清瘟在法國臨床評價進行設計研究;同時,還與美國南加州大學研究對中醫藥聯合評價的方案。
張伯禮:中醫藥治療效果明顯,取效時間因病證而定。慢性病、功能性疾病治療主要是通過調整臟腑氣血功能失衡狀態,恢復正常功能需要的時間長些,取效逐漸顯現,而且療效穩定,不容易反復。對于一些急癥,中藥作用也是很速效的,如這次部分新冠患者在呼吸機治療中出現人機對抗、呼吸困難、腹部脹滿,一劑宣白承氣湯即較好地解決了問題。中藥注射劑更是救急的重要藥物。雖然中藥取效總的來說比西藥慢點,但是要看最后的綜合效果或者終點指標,而不是一兩個生物學指標的變化。
這次疫情過后,中醫藥應在我國醫療衛生體系中占據更重要的位置。將中醫藥真正融入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中來,實現中西醫并重參與傳染病防控;完善中西醫協作的機制,確保中醫第一時間了解疫情并全程參與。按照中醫理論診治,有利于快速總結出中醫藥診治方案。
張伯禮:國家在醫改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在強基層這方面有待強化。對于醫務人員到基層去,應該采取鼓勵的政策,特別是大醫院的醫生,應該定期輪換到基層去傳幫帶。同時,組織年輕醫生到基層去工作,編制在縣級醫院,給必要的工作津貼,給他們再進修、再提高的機會。比如,在某基層醫院工作5年,群眾反映很好,就可以免試保送讀研究生。我想,這對他們非常有好處。
張伯禮:《中醫藥法》作為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體現中醫藥特點的國家法律,在中醫診所、中醫醫師準入、完善中藥管理等多個方面都對現有的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創新。實施兩年多來,經過各地各部門共同努力,出臺許多配套法規和政策措施,推動中醫藥在建設健康中國中發揮了更大作用。

在湖北武漢江夏方艙醫院的“流動應急智能中藥房”里,工作人員將盛有單味中藥濃縮顆粒的藥瓶取下來準備制藥。(圖片來源:新華社)
然而,現階段中國中醫藥事業與人民群眾健康需求及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矛盾還比較突出,中醫藥資源配置明顯不合理,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影響了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尤其是在《中醫藥法》貫徹執行過程中,各地區發展并不平衡。除此之外,仍存在中西醫同級醫院發展不平衡、中醫醫療服務價值體現不夠以及確有專長人員轉正細則有待完善等普遍現象,致使各地區在《中醫藥法》貫徹落實成效方面差距明顯。
我提出要組織開展《中醫藥法》執法檢查,加大對中醫藥法的貫徹實施力度,完善中醫藥制度體系,推動《中醫藥法》落地見效,切實抓好《中醫藥法》及配套制度的落實落地。
張伯禮:重大傳染病是人類的大敵。傳染病在中醫里叫疫病,西醫稱為傳染病。一種新型病毒,很難找到特效藥,研究出疫苗也不是短期的事情。中醫藥辨證論治、多靶整合調節的治療方法可以取得療效。非典如此,新冠肺炎也是如此,中醫藥針對提高人體免疫力是有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已于2013年6月29日修訂。該法共九章八十條,其中并未充分體現中醫西醫并重的原則,未能發揮中醫藥的優勢。
在傳染病防治體系中,應強調中西醫并重,中西醫優勢互補,中醫應具有知情權和全程參與權。所有醫務人員均應掌握中醫藥防治傳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也應加強全民中醫藥防控知識的宣傳普及。
同時,中藥作為中醫防病治病的重要物質基礎,其質量與數量至關重要,為了防范疫情暴發導致的物資短缺和價格上漲,進而引起恐慌以及防控乏力,應當對具有特殊療效的中藥品種進行國家儲備及統一調配。
張伯禮: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我們成功防范和應對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H7N9、埃博拉出血熱等突發疫情。但在應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暴露出我國在重大疫情防控體制機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短板和不足,與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要求不相適應。
應形成統一指揮、專長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的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制,面對重特大災害事故,做好應急救援和物資保障需求,完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機制。具體包括:各級衛生行政主管部門發揮中醫藥應急作用,形成常態化的中西醫協作模式;在組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專家咨詢委員會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專業技術隊伍時,確保一定數量的中醫藥專業技術人員參加;在中醫三級甲等醫院建立包括愈后病房在內的重癥、急癥病房;建立中醫藥防治傳染病重點實驗室、P3實驗室;部署傳染病重大科研項目中應有中醫藥專項;等等。
在張伯禮履職人大代表的十幾年間,《中醫藥法》的立法通過給了他很大動力,為今天中醫藥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記者:2016年12月25日《中醫藥法》正式出臺,在做人大代表期間,您曾經多次提出中醫藥立法,這經歷了怎樣一個過程?
張伯禮:我6次領銜提出中醫藥立法議案,多次參加調研,3次參加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2016年12月正式通過《中醫藥法》,對于依法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健康中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通過不斷走訪調研,我們6次修改文本,有10多條重要建議被采納。當宣布通過的那一刻,我很激動,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中醫藥法終于修成正果,這也圓了幾代中醫藥人的夙愿,開啟了依法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新征程。
記者:作為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您很關注天津的中醫藥落地情況。如何評價中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給天津衛生工作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挑戰?
張伯禮:2010年初,天津市推動中醫藥進社區,成功探索出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發展之路,在全國率先建立起集中醫預防、保健、治療為一體的統一建設和服務標準的全科一站式診療服務區“國醫堂”,還解決了基層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的問題,逐步實現基層單位“靠特色求生存、以服務促發展”的良性循環。
2011年我提出在全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國醫堂”的建議,將天津成功經驗加以推廣,得到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視并予以采納。經過9年的努力,中國已實現基層中醫藥服務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人民群眾看中醫更便捷。

5月26日,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藥學部工作人員正在調劑“除濕防疫”中藥配方顆粒。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該院藥學部加班加點調劑“除濕防疫”代茶飲及其配方顆粒,已累計調劑20余萬人份,助力抗擊疫情。(張瑤 攝)
張伯禮:中醫藥學雖然古老,但它的理念、方法并不落后。中醫藥的本色是講究天人合一、整體觀念、形神一體、辨證論治、養生保健等基礎理論。中藥講究道地藥材、性味歸經、氣機升降,而在組方中強調配伍、復方治療。僅僅關注中藥的形態、制劑的種類是不全面的。對于新冠肺炎輕癥、普通型患者,中醫藥完全可以治愈;在對重癥、危重癥患者救治中,進行中西醫結合救治,中醫在某些關鍵環節也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次疫情推出的“三藥三方”中,既有湯劑,也有顆粒、膠囊和注射劑。三方中的宣肺敗毒方在擬方時也用到了現代化的中藥組分篩選技術。這些都是現代科技發展的成果。
張伯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傳承與創新是相互統一、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而不是相互對立、相互制約的矛盾。中醫藥的理法方藥及診療技術方法從不曾停止進步,才保障了其歷久彌新、學術長青。當前,中醫藥發展需要與現代科技相結合,不斷豐富中醫藥的科學內涵和時代特色。探索中醫藥科技創新的路徑和方法,既要善于從古代經典醫籍中尋找創新靈感,也要善于學習借鑒先進科學技術,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偏頗。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傳承與創新,在堅持中不斷發展,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在創新中實現更好的傳承,做到傳承不泥古,創新不離宗。
張伯禮:今后,我將積極參與建立健全適應行業特點的全科醫生培養制度。遵循中醫藥人才培養規律,注重培養中醫思維,逐步建立相對規范的全科醫學教學體系,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向基層源源不斷輸送更多合格的全科醫生,為健康中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