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波 王茹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到“要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為核心,共建共享為基本路徑,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發展方式,全方位、全周期維護和保障人民健康,實現全民健康的根本目的”,健康已逐漸成為全體公民關心的話題。2020年伊始暴發了新冠肺炎疫情,疫情之下的“隔離”與“連接”讓我們認識到居住社區作為城市中居民生活的基本場所,在疫情發展過程中對于病毒阻隔傳播具有重要意義。在本次新冠肺炎防疫期間,天福“美好生活家園”社區服務模式發揮出巨大作用,業主自發成立志愿者團隊,與物業公司同心協力共同抗疫,充分體現了“美好生活家園”半自治、共建共享這一管理模式的優越性。面向未來,美好生活家園社區仍將不斷迭代升級,研究如何進一步提供有效健康服務以滿足居民常態及特殊時段內的生活需求。
建筑作為居民日常生活的基本空間單元,在此次疫情過程中亦凸顯其作為庇護所的基本功能,但以往住宅建筑衛生防控盲點也逐漸顯露。如公用電梯、排污管道等都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病例的聚集,因此建筑設計應將重心從過往的“形式外表”轉移到“建筑本質”上,應用先進衛生防疫及健康安全性能集成技術,提升排水管道、排氣扇等硬件標準及配置水平,保證住宅建筑衛生防疫性能。在建設過程中應實現開發商、運營商、購買方多方參與交流協作,充分理解需求,配置完善的機電設備等基礎設備設施,保證通風采光等室內環境性能質量以及提供優良的后期維護檢修服務。優良的住宅建筑供給質量是落實良好的居家環境健康品質的基礎,充分體現健康安全原則,才是真正實現“以人為本”的人居科學。
新冠疫情期間,我們的城市經歷了以社區為單位的孤島式隔離,這是特殊時段內對人口流動的極端空間控制。但同時,居家隔離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情緒的迅速蔓延及解封后的逐步釋放,提醒我們應重視本已逐步退化的社會生活。良好的社會交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才是居民生存健康的重要因素。社區空間能夠通過塑造舒適健康的公共場所幫助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連接關系,有效促進社會網絡的和諧發展。在健康的社區里,每個人應平等享受到有價值的、可獲得的以及高度參與感的開放空間。

人們會被鼓勵更多地將步行、騎行及以公共交通為主導的綠色出行方式作為最優選擇以減少私家車的使用,社區通過以綠色交通為導向的道路網絡開發,完備出行安全設施的配置、公共站點的合理安置等舉措,增加健康出行的友好程度。這種舉措不僅能夠提升空氣質量,有效抑制噪聲污染,極大改善交通擁堵現象,對于居民來說,優化的生活環境、良好的出行習慣有助于心理健康,同時能夠降低肥胖、心血管疾病、中風等疾病的患病概率,實現身心健康的同步發展。
隨著電子商務等方式的更新發展,城市社區逐漸從職住分離趨向于職住一體的復合業態模式,共生社群日益發展,人們的日常生活“在地化”特征愈發明顯,亦滿足健康社區對居民“步行可達”的要求。這種組織模式能夠在常態化生活中為居民提供便利舒適的生活服務,同時也能夠在特殊時期保證相對正常的工作休息節奏。
健康社區中的自然空間在降低氣溫、空氣凈化、灰塵減少以及視覺美化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有研究表明,綠色空間能夠對身在其中的人表現出顯著心肺功能以及呼吸系統的改善。另一方面,城市社區內的自然空間同樣有助于減少人們的焦慮情緒、孤獨感等負面情緒,甚至可以促進心理健康。因此,在健康社區的建設中,考慮合理的風光因素,規避缺口,設計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景觀配置,布置鋪設超級綠道、社區綠地、街區公園以及邊界模糊的復合型場地是必要的,它們是孩童玩耍、中老年人進行社會交流的重要場所,其通過自主賦予使用者權力來定義人與人、人與自然間的聯系,塑造綠色健康空間,增添歸屬感,體現著健康社區的公平性、包容性原則,令身在其中的人們享受生態化的生活場所,從而引導積極正向的情感產生。
此外,以人為本的健康社區應更加注重以人為本的細節刻畫,座椅、垃圾桶、照明燈等基礎園建設施應以人本尺度進行合理增設,洗手池、沖腳池、智能垃圾分類桶、自助口罩手套藥品販賣機等亦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們能夠為居民提供更加及時便利健康的服務。同時,殘疾人通道、老齡人診療點的布設等都能夠體現健康社區對人的基本關懷。
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構成了當今由真實物理社會與虛擬互聯網空間構成的萬物互聯的時代,人們的社會交往方式、消費習慣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數據作為信息的載體,在居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讓物體具有其“可回溯性”和“可識別性”屬性。在健康社區的建設中,通過智能醫療監測住戶體溫、脈搏、血壓、血氧、呼吸、心電等基礎生理指標,建立社區醫療數據庫,提供線上線下就醫途徑,保證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以往因就醫可達性差、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等產生的醫療服務問題;無人智能配送網絡的發展將能夠有效滿足日益增長的配送需求,實現高密高速送達,且能夠滿足如疫情期間無接觸的特殊配送要求;亦有研究提出釋放地面空間以回歸步行街道與綠色自然空間的“空天化運送”設想。不論哪種方式,它們都將對健康人居中公服設施網絡的綠色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完善的社區配送管控體系的建立,能夠保證新鮮食物及藥品的可溯源及可識別屬性,為居民提供安全便利健康的生活資源;此外,通過多方面數據收集,實時動態反饋來完善社區全生命周期的監管機制,培育可持續性的在地生活管控,可實現全天候的安全監測。
建設健康社區、普及健康生活,需要我們從過往以土地為中心轉向以人為中心的體系思維,直面并解決現今城市中步行環境不友好、通勤距離過長、傳染性疾病出現時脆弱性增加等城市問題。在新住房合作社背景下,鼓勵通過多方合作,提高公眾參與度、話語權,積極倡導提升健康安全的室內環境品質,營造健康舒適的公共領域空間以及實施健康智能的科學管控,加強人與自然和諧緊密的聯系,保證優良的人居環境品質,實現全民共建美好健康社區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