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冰冰
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上海市委副主委、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均波委員代表九三學社中央作大會發言,并帶來了6項提案與建議,其中,關于“加大力度打擊販賣醫學論文,不讓學術淪為功利的奴隸”“深化醫學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建議與提案引人深思。
近年來,我國醫學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孕育出眾多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為提升我國醫療衛生領域的國際地位發揮了良好作用。在各級醫院和研究機構,SCI成為在職人員職稱晉升、人才計劃和獎金發放的主要衡量指標。
葛均波指出,由于利益驅使,科研領域中也出現了許多學術不端的現象,甚至出現網上公開買賣論文的問題,這不僅助長了學術腐敗,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和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不利于醫學人才培養。因此,亟須針對醫學論文販賣現象進行嚴厲打擊,營造嚴謹的學術環境和人才評價機制,促進我國醫療事業和醫療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
葛均波表示,重視醫學論文的發表,這本身沒錯,但有些單位只是重視論文發表的影響因子和發表數量,卻不重視論文的創新價值、學術含金量的評價,缺乏對于學術規范和學術誠信的考核機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買賣論文的風氣,給學術不端人員可乘之機。
目前,論文買賣已形成分工明確的產業鏈條,專業寫手負責編寫論文,網站中介充當掮客,期刊編輯部“里應外合”。論文買賣催生出“灰色產業鏈”,嚴重損害學術期刊的形象,腐蝕編輯隊伍,成為學術腐敗的溫床。
葛均波指出,絕大多數的中文期刊在基金經費、科研評價、編輯隊伍等方面得不到有力支持,中文期刊的功能正在被異化,成為作者畢業、評職稱、拿項目的工具,依靠收取版面費等手段勉強生存,這也是論文買賣問題日益嚴重的重要原因。
基于上述案據,葛均波提出4點建議。
——繼續推進和完善科研人才分類評價制度。
對醫務人員采取分類管理的職稱與薪酬制度。綜合考慮其學歷、工齡、臨床能力以及教學、科研獲獎、大眾科普等相關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合理評價,破除“以論文論英雄”的評價機制,防止他們迫于職稱晉升、業績提升等壓力買論文。對大學、研究機構、高等級醫院中有研究能力的醫生,可以采取目前的管理制度,側重學術創造力(學術成果數量和質量)、學術影響力等評價指標。對于其他臨床醫生,則應側重工作及效果、公共服務能力和態度、綜合素質,下屬、同行或學生評價等評價指標體系。
——重視發展中文醫學期刊,鼓勵優質醫學論文發表在國內期刊上。
加強對現有的初步具備一定學術影響力的科技期刊全面支持,包括資金、人員編制、出版政策等方面,重獎在國內科技期刊發表的優秀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葛均波認為,這句話的含義是,科技工作者產出的不僅是一篇篇SCI文章,而應把自己的科研與實踐相結合,真正實現科技強國的最終目標。
——強化對醫學學術期刊的監管。
有關部門要加強對醫學學術期刊的監督管理,按照相關法規要求,嚴厲打擊論文買賣行為,斬斷當前中介和雜志社串起來的灰色產業鏈。要進一步完善期刊準入和退出機制,建立期刊黑名單制,并禁止期刊發表論文收取版面費。撤稿行為是維護醫學研究領域學術道德的有效機制,對于經核實存在學術不端、參與醫學論文買賣的醫療人員,嚴格取消一切職稱,并及時向社會通報。還要建立完善的網絡監督機制,對經核實存在學術不端的論文,一律取消其評審資格并及時向社會通報。
——通過法律手段和征信系統嚴懲“槍手公司”、網站以及購買醫學論文的醫務人員。
專門從事論文代寫代發的中介公司、網站和人員,其行為性質是欺詐。為了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可以采用司法解釋或判例的方式,明確該類行為的性質,并采取綜合性法律手段,從全社會層面制裁約束這類不良現象。結合政府正在建立的全民征信系統,將有醫學學術研究買賣行為的主體雙方納入征信體系之中;對于實質性通過雇用中介公司購買醫學論文的醫務人員和有嚴重造假行為的研究者,一旦發現,記入其個人信用檔案,并將個人信用檔案納入考核和評定指標。
葛均波說,新冠肺炎暴露了我國在醫學教育和人才培養方面的短板,很多方面亟待理順。我國的醫學教育基本沿用蘇聯的教育體系,包括醫學院和附屬醫院的學生見習、實習、醫生培養等,往往是醫學院畢業后分到哪個科就一輩子當這個科的醫生。
葛均波表示,近年來,教育部連同國家衛健委通過采用“上海模式”,將我國混亂的四年制、五年制、六年制、七年制以及八年制的醫學教育轉化成現在的“5+3”模式:以五年制醫學培養為主,畢業后進行3年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取消了四、六、七年制的培養模式,保留了八年制的醫學博士培養。但是,近來各個學校的四證合一,臨床型專業碩士、臨床型專業博士、科研型碩士、科研型博士等眾多體系使醫學人才培養非常混亂。
混亂的培養模式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使很多年輕醫學生浪費了大量寶貴時間。“比如,對臨床醫生‘5+3后完成規范化培訓,取得醫師執照就可以了。如果培養科研型人才,還要參加研究生考試,進行一年的基礎課學習,第二年才能來到臨床進行科學研究,剛剛開始一年研究就面臨找工作還是考博士研究生的選擇,如果考上了博士研究生,第一年仍要重復基礎課程的學習,第二年進入科學研究不久又要面臨找工作問題,導致沒有一段完整時間讓研究生潛心科研,不但兩次基礎課學習浪費了時間,而且大部分博士研究生的課題與碩士階段沒有任何聯系和連續性。”
對此,葛均波建議,對臨床型人才進行“5+3”培養后就授予醫學博士學位,如果培養科研型人才,5年醫學院畢業后可以直接考科研型博士,建議打通碩博連讀環節。
“反之,如果科研型博士希望成為臨床醫學科學家,他們也可以參加3年規范化培訓,取得資格證后成為雙博士,這樣可以從根本上規范我國醫學人才的培養。對八年一貫制的學生,他們的畢業論文不參與抽檢,因為這些學生做“論文”的時間只有3—6個月,不可能作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葛均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