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臻
通遼地處科爾沁草原腹地,是中華文明三大源頭之一的西遼河文明核心區域、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畜牧業生產基地、蒙東地區重要的能源基地,也是華北和東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2019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明確提出“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我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高水平保護中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高水平保護,加快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以堅定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將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轉化為通遼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

內蒙古通遼市遼河公園一角(張啟民 攝)
科爾沁草原是通遼各族群眾繁衍生息的搖籃和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保護和建設好這片大草原”的殷切囑托,從維護華北、東北地區生態安全大局出發,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讓綠色成為科爾沁永恒的底色。“封禁保護”治草。堅持自然修復為主、人工修復為輔,實施千萬畝天然草原修復工程,禁墾、禁牧、封育,累計修復草原700萬畝,全市3218萬畝基本草原全面落實禁牧制度,北部229萬畝山地草原形成生態“無人區”,全市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達61%。以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保護草原,實施千萬畝現代畜牧業示范工程,實行舍飼圈養、以草為業、為養而種、以種促養,劃定1080萬畝草畜平衡區,減少人為因素的干擾破壞。“建管結合”治沙。科爾沁沙地54%、4199萬畝在通遼,全市近1/3的土地曾被沙地覆蓋,流動沙丘一度多達2000萬畝。經過幾代人接續奮斗,境內的大部分沙地得到初步治理。對剩余的“遠沙大沙”,通遼依托歐投行貸款、三北防護林、螞蟻森林等項目,實施千萬畝科爾沁沙地治理工程,堅持造林綠化、防沙治沙、建設生態,嚴厲打擊破壞森林草原的違法行為。目前,全市有效治理沙地達3000多萬畝,科爾沁沙地在全國四大沙地中率先實現良性逆轉,取得了“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引節并用”治水。通遼是嚴重缺水地區,農業用水占全市用水總量80%以上。為破解水糧矛盾,通遼踐行量水而行、以水定需,實施西遼河流域生態綜合治理,推進引綽濟遼等引調水工程建設,建成后將實現年供水4億立方米;實施千萬畝農業高效節水工程,統籌節水立法、農業水價改革、中水回用等舉措,全部建成后每年可節水10億立方米以上,涵養科爾沁的豐美水草。
天藍水清地凈是通遼最寶貴的生態資源,我們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發展生態農牧業”的指示要求,堅持綠色興農、科技強農、品牌富農,加快推進農牧業現代化,建設農牧業強市。大力發展綠色農牧業,依托高效節水農業建設,集成推進淺埋滴灌、測土配方、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同步實行減藥、減肥、減膜、節水、增效等舉措,大力推進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種植養殖,建成全國首例肉牛質量安全可追溯平臺,全市“三品”用標企業達190家、產品460個,標準化種植面積達830萬畝,今年規模化養殖將達到40%。完善農企利益聯結機制,全市緊密型聯結比例達62%,帶動33萬戶農牧戶進入產業鏈增收。突出抓好種子工程等科技強農舉措,擁有全國最好的肉牛種質資源,肉牛良種化率達97%。實施綠色農畜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創建行動,建設全域綠色安全農畜產品生產輸出基地。通遼黃玉米、科爾沁牛等品牌已全國知名,我們將讓更多的農畜產品貼上“綠色科爾沁”標簽。
通遼作為蒙古族人口最集中的少數民族欠發達地區,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五個結合”重要要求,著力改變產業“四多四少”現狀,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推進主導產業向綠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重點打造兩個千億級、三個百億級產業集群。充分發揮通遼市位于“世界黃金玉米帶”和年產玉米700萬噸的基礎優勢,構建玉米全株深度轉化的產業體系,形成了醇酸糖膠藥等全產業鏈13大類200多種產品,小品種氨基酸產能占全球的40%。建設中國草原肉牛之都,全市牛存欄達到241萬頭,屠宰加工能力80萬頭,牛肉產量保持在20萬噸左右,各項主要指標均在全國地級市排名第一,正在加快打造千億級綠色農畜產品產業集群。改變過去“挖煤賣煤”的低端發展方式,充分利用劣質褐煤發電打造低電價優勢,實現資源就地轉化、產業集群化發展。目前已形成5615萬噸原煤、1340萬千瓦電力裝機、232萬噸原鋁、238萬噸鋁加工能力,建成全國首例電解鋁煙氣污染物超低排放工程,正加快打造千億級綠色煤電鋁產業集群。同時,加快打造現代能源示范、蒙中醫藥、鎳循環經濟3個百億級綠色產業集群。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能源經濟示范市,新能源裝機占比達到41%,完成超低排放機組538.4萬千瓦、節能改造機組531.2萬千瓦。提升“中國蒙醫藥之都”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推進蒙醫藥產業向藥食健同源、醫康養一體化發展,蒙藥產品達到170種,道地藥材種植基地突破50萬畝,產品產量占全國50%以上。總投資150億元的鎳循環產業園區已初步形成20萬噸產能,正加快建設高端有色金屬產業基地。
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要求,牢牢守住發展底線、生態底線、民生底線,實現生態、生產、生活深度融合,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探索生態富民新路,因地制宜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在生態扶貧上,從貧困戶中選聘生態護林員1500名,重點支持貧困嘎查村發展林果為主的庭院經濟。同時,以養牛為主的生態農牧業成為產業扶貧的主力,全市貧困發生率降至0.08%,6個貧困旗縣全部退出摘帽。在生態產業上,果樹經濟林建設41萬畝,林木花卉育苗面積5萬畝,以“生態美”帶動“百姓富”。打好生態旅游品牌。通遼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我們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區和國際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推進生態與文旅產業融合,重點保護建設8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和沙漠公園。全市年旅游接待人數近千萬人次,科爾沁500公里風景大道以獨特的人文內涵和自然景觀魅力,被評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十大自駕路線”,通遼榮獲“最美中國文化旅游城市”和“中國特色草原體驗旅游目的地”等稱號。建設生態宜居城市。堅持復綠返青、守綠固本、增綠提質并舉,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提升城鄉宜居水平。全市建成區綠地率達36.81%,新能源公交車替代率達90%,空氣優良天數占比89.8%。深入開展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打好鄉村振興第一場硬仗,以綠色生態發展引領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