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芳
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到浙江安吉和陜西秦嶺考察調研,再次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理念經過15年實踐檢驗,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理論、實踐和社會層面都具有強烈而鮮明的價值導向,為新時代“堅持綠色發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指出了一條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光明大道。
平衡人與自然共生矛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繼承馬克思主義自然觀的基礎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從矛盾沖突走向和諧統一,站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高度,創造性地解決了這一歷史難題。中國用幾十年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一二百年走過的路,“要生存”與“要生態”的沖突更加集中。“兩山”理論要求按照科學的原則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方面的集中體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外延不斷豐富,成都公園城市建設,杭州生產美、生態美、生活美“三美融合”思路等已成為“兩山”理論的最新延展。
破解經濟社會發展困境。優良生態本身蘊含著無窮的經濟價值。浙江安吉從采礦時的植被破壞、魚蝦絕跡,到民宿時的青山環抱、湖清河暢,用事實證明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獲得的發展終究難以為繼,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經濟發展不應是對資源和生態環境的竭澤而漁,生態環境保護也不應是舍棄經濟發展的緣木求魚,而是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兩山”理論指導下的經濟社會發展實踐正在探索發展方式綠色化轉型的新路徑。黨的十九大提出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就是要探索生態產品價值的實現方式,探索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滿足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也是為了民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再次敲響警鐘,每個人都應該做生態環境保護的踐行者,將生態環境的社會效益放大,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從網絡平臺螞蟻森林自發積聚能量種植沙漠公益林,到政府引領大眾參與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簡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逐步成為廣大群眾的一致認同。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乎民族未來的千年大計,深刻把握“兩山”理論的價值導向,將生態、生產、生活空間串聯疊加,才能既美化生態顏值,又增加生產價值,更提高生活品質,使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空氣常新,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