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程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一個越來越清晰的聲音是希望政府能夠加大逆周期調節的力度,加大投資,以帶動經濟增長。但是人們又很擔心,根據歷史給出的教訓,政府的過度干預很可能給經濟的長遠發展埋下禍根。
不過相比于眼前的困難,經濟增速的下滑、人們收入的下降,以及失業問題和其背后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希望出臺政策刺激經濟的呼聲似乎更高。同時,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人們似乎找到了新的出路,相比于過去一味投資“鐵公基”(鐵路、公路、機場、公共服務設施),這次大家將希望寄托于5G、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經濟業態的身上,投資的方向也被稱為新基建。
這一個新的領域和新的概念,它符合人們對于未來的美好設想,也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于是乎一個圍繞“新基建”的發展傳奇正在緩緩鋪開。
雖說投資新基建以拉動經濟增長已經成為各方共識,但是各方對于新基建到底是什么,仍然意見不一。
“新型基礎設施”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國務院于2015 年下發的《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原文是:“固定寬帶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網和下一代互聯網加快發展,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第一次提出似乎只點名了“物聯網”和“云計算”。不過隨后這一概念被不斷豐富,例如,2015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指導意見》中,將“為電動汽車提供電能補給的各類充換電設施”定義為新型的城市基礎設施。
后來在不同的文件和會議上,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等新的概念也被不斷裝入“新基建”的框里。但是從字面意思來看,狹義的新基建始終是圍繞“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這一領域,比較有說服力的內容包括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但是如果僅僅只包含這些內容,那么其總的投資規模在整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非常小。因此,作為投資,“新基建”對于經濟的直接拉動作用也會比較小,難以勝任“非常時期”為穩經濟增長進行保駕護航的任務。
例如,被熱炒的5G網絡建設。根據工信部的預測,未來8年國內5G投資總額預計達到1.5萬億元,其中2020—2021年運營商5G投資額度預計為2000億—3000億元,這樣的規模對于拉動GDP(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實在微不足道。
于是乎,一些非數字經濟領域的投資也漸漸被理解為新基建,例如,充電樁、特高壓、城市軌道交通和城際高鐵、衛星等產業。
央視曾在報道中明確表示,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充電樁、特高壓、城際鐵路和城際交通七大部分。市場也基本認同這種看法,但又略有出入。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的收官之年。雖然在一季度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但是這個目標任務并沒有改變。
3月27日,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會議強調:“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確保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下,國內生產消費在前兩個月趨于停滯。從經濟增長數據來看,2020年1—2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社會消費品零售同比下降20.5%。雖然中國疫情在3月中旬已經基本控制住,但是整個一季度的經濟恐怕難以避免負增長,這將給全年的經濟增長目標造成巨大的壓力。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對于國內經濟的影響還沒有完全結束。由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的暴發,預計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還將持續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出口將繼消費之后,遭遇重大沖擊。要想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必須尋找新的增長源來彌補疫情所帶來的損失。在消費、出口相繼遭受重創之后,投資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保增長的重要抓手。
然而,在應對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政府已經進行了一輪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高達當年GDP總值的10%左右。這樣的強刺激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很快地提高了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但是也產生了許多副作用。例如通貨膨脹、房價上漲、政府債務負擔加重、部分傳統行業產能過剩等。
當前中國經濟正在向高質量發展轉型,不以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增長的手段也是政府的明確口號。本輪的擴大投資顯然需要新的主題。以政府為主導,對高新技術產業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符合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目標。
關于新基建,民間的呼聲越來越大,中央的調子似乎也越來越明確。2020年以來,政府已經在多次重要會議上提及了“新基建”工作。
4月1日,習近平在浙江考察時再次強調“要抓住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在當前經濟增長壓力陡然增加,舊基建弊端明顯,且難以持續的情況下,新基建似乎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作為逆周期調節的重要抓手,“新基建”在對沖疫情影響,帶動經濟增長上有多大的作用呢?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的規模有多大,尚不得而知。不過從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庫細分項目中可以窺見一斑。目前存量PPP項目總投資規模約17.6萬億元,其中鐵路、公路、港口、碼頭、機場、隧道等交通類項目,約7.1萬億元,占比接近41%。規模排在第二位的是房地產、土儲相關項目,包括廣場、公寓、棚改、危房改造、保障房、土地儲備等,約3.4萬億元,占20%左右。狹義的新基建項目,即5G、數據中心等數字經濟基礎設施項目,規模不足1000億元,占比只有0.5%。
顯然,狹義的新基建對于經濟的拉動作用相當有限。而且從需求的部分來看,這些新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主要是為了滿足東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需要,對于廣大中西部地區來說,相關的建設項目則較少。一是規模小,二是區域范圍窄,這樣的新基建很難起到保增長的作用。
2019年,我國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規模為18.2萬億元,考慮到2020年出口和消費增速可能都要大幅下滑,投資方面,房地產投資增速很可能維持不變,制造業投資增速不容樂觀。要穩定就業,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全年的經濟增速要在5.6%左右。在這種情況之下,基建投資規模需要增加2萬億元以上。根據過去幾年基建投資增長情況來看,正常水平下達不到這么多。
要想實現2萬億元以上的增量,僅靠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等項目難以實現。但如果將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理解為新經濟的基礎設施,再加上特高壓、充電樁、清潔能源等新能源項目,則新基建的范圍將大大擴大,在社會總投資中所占的權重也會大大增加。在此基礎上做增量文章的可行性則大大增加。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充電樁、特高壓、城際鐵路和城際交通七大部分,2019年的投資額達到1.7萬億元,約占當年基建投資的9%。若2020年新增加4250億元投資,則可帶動基建增長2.25%。對于經濟增長將起到重要作用。
由于新基建與新興經濟產業關系密切,民間資本有很強的參與意愿,如果適當放寬準入門檻,降低投資占比限制,將極大地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一方面可以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政府的債務壓力,減輕債務風險,提高投資效率。尤其是5G、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充電樁等項目,與新興的信息經濟、數字經濟業態密不可分。
新基建作為基建的一部分,除了直接的投資拉動效應之外,還有產業帶動效應,對于促進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有著重要意義。過去幾年,中國人享受到了超級基建帶來的好處。世界第一大的高鐵網絡、高速網絡,便捷的城市軌道交通,這些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和物流效率,激發了經濟的活力。
從長期來看,新基建作為信息經濟、數字經濟的基礎設施,作為便利人們生產生活的基礎條件,未來很可能會衍生出一批新的經濟業態,帶動中國經濟走向新的繁榮。從這個角度來看,“新基建”上的增量文章值得肯定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