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之后,西方管理思想和管理學說大量涌入中國,中國企業界基本是以學習西方管理理論和管理案例為主。應該說,西方優秀的經營管理思想對于中國企業的快速成長確實功不可沒。但在學習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時,我們也發現了一個“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象,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企業從中國的儒家思想中尋找動力,創造了飛速發展的奇跡。這讓我們不得不對東西方企業文化進行再思考。
東方企業文化和西方企業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體系。西方企業文化的興起源自經濟社會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更重視定量和模型分析,比較擅長運用統計知識等工具解決復雜的管理問題,以提高組織效率。所以,從管理的理性化、操作化和規范化等方面看,西方的管理思想似乎更勝一籌。但西方企業文化也有缺點,就是過于教條、缺少辯證。
相比之下,東方管理思想更重視定性和哲思,強調“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強調全局性的運籌帷幄,以及倫理道德價值。比如,對人的理解、判斷、假設,是中國古代先賢最核心的思想,他們從樸素的生活出發,通過日常的觀察和思考研究人的心靈和行為,具有很強的教化作用。這些文化精華對做企業非常有益,甚至能解決現代市場競爭理論所不能解決的問題。這是因為,企業里不僅有定量的問題,還有大量定性的問題,像人的心靈歸屬、企業的價值追求等,這些問題很難量化。人不是機器,培養好的心態、好的素質、好的人格,解決人內心深處的問題,往往比建設新工廠、安裝新機器要難得多。辯證思維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西方人一直認為中國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其實《道德經》《易經》都是最古老的哲學。中國人潛意識里就帶著哲學的辯證思維,老百姓都知道福禍相依、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這些樸素的道理。我們的經營之道,如發展混合所有制、協同創新也是建立在哲學思考之上的。如果要說明東方文化的缺點,那就是缺少嚴密的邏輯和系統的歸納。
現代企業管理包括幾個大的方面,一是戰略和文化,二是組織行為,三是量化分析,四是科技創新,五是市場運作。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文化多集中于量化分析、科技創新方面,東方思想多集中于戰略文化、組織行為管理及市場運作方面。所以說,東西方文化各有側重,各有所長,我們絕不能非此即彼或厚此薄彼,而是要把兩者結合起來。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基本是向西方人學習管理知識,今天中國已進入大企業時代,我們在虛心學習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時,要樹立自己的文化自信,建立自己的新商道。
?中國5000年古老而燦爛的文化。我們要學習古代先賢的智慧,這是能讓我們勝人一籌的東西。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是老子《道德經》中的“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處理競爭的辦法是“以靜制動”“以柔克剛”;處世哲學是“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學習方法是“三人之行,必有我師”的對標學習;治理思想是“治大國如烹小鮮”,也就是穩中求進,穩健中求進步。中國的企業家和員工大部分是受中華傳統文化熏陶成長起來的,我們應很好地學習并運用傳統文化精華,不斷提高經營水平。西方人對東方智慧也很看重,很多名人演講或圖書,開篇就引用老子、莊子、孔子的話。
結合中國實際,向發達國家的企業家學習。
從今天中國鮮活的市場經濟、企業實踐中概括成功經驗。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錘煉,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已不輸外國。
當然,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也不能神化,而是要讓東方的古老智慧與西方的科學精神兼容并蓄。毛主席曾提出,對待古今中外一切文化成果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方針。中國企業要堅持中國文化的根,以西方管理為手段,中體西用,漸漸形成適合中國或東方企業的相對完整的管理思想體系。
西方歷史上有很多大思想家和先賢,他們往往仰望星空,進行理性和邏輯思考,注重求證、邏輯清晰且態度嚴謹。孔子的思想大部分集中在治國理政、人際關系、組織行為等方面,更多是在講修己安人的哲理。雖然這些思想無法回答我們今天的所有問題,但其關于人性與價值的思想卻具有跨越時空的意義,既可以指引企業走上正確的發展道路,也可以成為管理者內心的一面鏡子,時時校正我們心靈的方向。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永遠都是孔子的學生。
在企業的發展觀方面,孔子的兩個重要觀點可以用來考量對“度”的把握,即“過猶不及”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過猶不及”提醒我們,企業經營要有“中道”的智慧,保有一顆平常心。我認為,做企業有四個不能“過頭”:發展不能“過頭”,要追求可持續性,實現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平衡;業務不能“過頭”,要集中做好優勢業務,把握舍與得的平衡;風險不能“過頭”,要考慮承受力,這是抓機遇與防風險之間的平衡;市場不能“過頭”,不能“包打天下”,而要“三分天下”,做好規模與控制力的平衡。過猶不及其實就是中庸之道,中庸不是平庸,更不是“老好人”,誰也不得罪,而是避免兩個極端,力求達到最佳狀態,就像幾何學里的0.618黃金分割點。我主張,凡事不做激進派,不做落后派,做個促進派。“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觀點告誡我們,做人做事要有“恕”道,“恕”字拆開看是“如人之心”,就是說要換位思考,推己及人,將心比心,用到做企業上,就是要有利他主義。
在企業的目標方面,孔子講“仁者愛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真正的仁者要有愛的真誠,真正的智者必須做事利仁。企業經營以盈利為核心,但企業不是單純的經濟組織,做企業的根本目的還是要為社會大眾服務。我們應有仁者的素質、修養和胸懷,有感恩的心態和愛人的思想,以包容理念和利他精神,努力造福社會。很多企業不明白這個道理,雖然賺了錢,但并不受社會歡迎,企業內部也矛盾重重。
在選人用人方面,“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這些思想告誡我們,企業選人用人要重業績,讓能者上、庸者下,樹立好用人的導向和示范作用,同時要知人善任。孔子把優秀的人定位于“士”,最低要求也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即人要守信用,說到做到。另外,孔子主張用學習的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強調的都是要不斷學習,學思并重、學行并重。
在企業管理方面,孔子的理想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這里的“天下為公”指的是民主管理,選賢與能參與管理。現代公司制之所以稱為公司,也是指要有民主、規范、透明的管理。此外,孔子要求做事盡善盡美,這應是企業管理者的最高境界;“見賢思齊”,可以作為對標管理的思想基礎;“道千乘之過,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應用于企業就是要先進簡約;孔子主張終身學習、建立互動式組織學習,《論語》其實就是孔子和學生在深度會談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企業迷思——北大管理公開課》作者 :宋志平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在核心價值觀方面,孔子主張“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主張“仁、義、禮、智、信”。這些思想雖在后世的實踐中有所偏頗,但由此發展出的三綱五常,曾維系中國社會上千年,對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這啟示我們,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綱領,樹立良好的核心價值觀是企業長治久安的基礎。
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以及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儒家思想,千百年來深深滋養著生生不息的華夏文明,在世界文明進程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化時代、高科技時代,人類一天創造的財富可能比孔子時代一年創造的財富還要多,但人類卻感到空前不安,貧富差距、環境污染、經濟危機等問題交織。在這個時刻,我們應靜心聆聽孔子的心聲,重拾古老純樸的價值觀,從容淡定地走向未來。
崇尚包容,源于我的性格特點和成長經歷,也源于工作之后經營管理的客觀需要。做企業為什么要講包容呢?這與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中國4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程,既是社會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過程,也是不同價值觀沖突和協調的過程,還是社會整體包容性越來越強的過程。企業也是如此。從做企業的目標和目的性來看,企業的發展迄今為止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只考慮投資者利益的階段,即一切都圍繞企業利潤最大化這個目標。
第二階段是企業公眾化階段,把投資者、客戶和員工的利益都放在企業的目標中一起考慮。
第三個階段是社會化階段,不僅要注重投資者、客戶和員工利益,還要關注整個社會、自然和資源的可持續性,注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訴求。
現在,我們進入了企業發展的第三個階段。在這一階段,企業首先是社會的,所作所為必須符合社會要求,必須首先重視和維護社會大眾利益,必須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必須努力打造陽光企業,創造陽光財富,必須兼顧社會各方利益,實現包容性發展。
“包容性發展”這個概念最早是亞洲銀行提出的,指的是人和自然之間、先進和落后之間、富裕和貧窮之間的包容。從企業經營的角度來看,我所理解的包容性發展就是做企業要有共生多贏的思想,有利他主義的精神,將自我發展納入社會進步、集體成就之中,兼顧社會各方利益。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包容的經營哲學,概括為一句話就是:企業要實現與自然、社會、競爭者、員工的“四重和諧”。與自然和諧,是指善用資源,實施綠色、循環和低碳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為建設美麗中國、維護全球生態安全做貢獻。與社會和諧,是指嚴格恪守商業道德,創造優良的產品與服務,自覺接受各方監督,努力打造陽光企業,創造陽光財富。與競爭者和諧,是指在市場競爭中力求雙贏、多贏和共贏。同行之間,堅持理性競合,摒棄惡性競爭;國企與民企應像一杯融合的茶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在產業鏈上要相互支撐,共同發展。與員工和諧,是指讓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充分激發和調動員工的積極性,讓員工分享企業改革發展紅利。
做企業需要包容,做企業家更需要包容。松下幸之助說過:“帶領十幾人的團隊,言傳身教就夠了;帶領幾千人的團隊,用管理就夠了;而帶領四五萬人的團隊,就要用思想去感化他們。”我覺得還可以加上一條:如果帶領的是幾十萬人的團隊,你可能就要雙手合十,用一顆包容的心去拜托他們。大企業的領導者要有胸懷和容納度,胸懷有多大,事業就有多大。
在企業里,工作是大家一起干的,企業家需要做得更多的是包容。企業家要知人善任,待人親和,懂得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給大家溫暖感和安全感。在處理利益時,應能先人后己,把集體放在個人之先,能一碗水端平、一視同仁。回想這些年大家對我的稱呼,剛畢業時大家叫我“小宋”,后來叫“宋廠長”“宋總”,現在叫“宋董事長”,但更多人依然叫我“宋總”,我覺得挺親切。我對“宋總”的理解是,總是想著大家,總能在困難時幫助大家。
當然,包容不等于沒有原則。這些年,我雖然沒和部下紅過臉,更沒有拍桌子瞪眼睛,但我是個有原則立場的人。對一些不良作風和不好的現象,我會直率地批評。不過,我對事不對人,而且很少當眾批評人,經常是與對方坐下來面談,而我更多時候都是表揚和鼓勵大家。我提倡“善用表揚”,因為做基層干部很辛苦,常有各種委屈,壓力也很大,大家一年到頭忙忙碌碌,總不能連句表揚的話都沒有。我也有生氣的時候,但我生氣大多是因為同一個問題,就是“能做好,為什么不呢?”如果是能力問題,我并不責怪大家;如果是責任心問題,我會嚴肅批評。做企業不容易,要求部下每戰必贏比較難。但輸絕不能輸在責任心和事業心不夠上,不能輸在干部心不在焉和不在狀態上。
國學經典博大精深,對企業員工來說,以什么作為行為標桿呢?我主張在企業里弘揚君子之道。文化是集體人格,按照榮格的觀點,集體人格并不是形成于當代人的有生之年,而是埋藏于一個集體的歷史記憶,而中國人最古老的記憶說到底就是君子之道。
哈佛大學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一書中提出人生三問:如何做出完美的事業,如何擁有幸福的家庭,如何堅持原則正直一生。他認為,事業是人生幸福的巨大動力,事業成功的標準不是高薪水、高職位等外在東西,而是追隨自己的夢想和興趣,去做真正喜歡的工作。與家人、朋友的關系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源泉,因此要花時間經營,學會以同理心考慮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做到“人之所欲,施之于人”。此外,做人要誠信正直,關鍵時刻不能有道德讓步。作家大衛?布魯克斯在《品格之路》一書中發問:“人應追求好的人生履歷表,還是好的追悼文?”好的人生履歷表是指人一生中所取得的輝煌功利,好的追悼文是指人對社會和他人真正的貢獻。查爾斯?漢迪在《你拿什么定義自己》一書中,通過回顧自己的人生成長階段,引發讀者不斷思考所應珍視的人生價值。到底怎樣才算好的人生?我想,如果一定要找個答案,那就是要用恭敬的至善之心去經營人生,用謙卑的大愛之心影響世界。
君子作為一種理想的人格設計,是人生修行的一面鏡子。我們應感謝古代的先賢大師,他們穿越歷史構建出的君子形象,賦予中華民族強大的文化自信,指引幾千年后的中國人走向心靈的康莊大道。我們也應感謝西方的文化學者,他們關于人生的深邃思考,豐富了君子人生的內涵和實踐道路,讓我們有了認識自我、凈化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參照。做君子就是做個合格的、有理想的中國人,做個有信念、有追求的企業人。當君子的涓涓細流匯集成強大的集體人格時,企業這條奔流的大河,就會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