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聰

【摘要】目的 對急診病區護理交接班中sbar溝通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探討。方法 本次實驗擇取了2017年11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收治療的急診病區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病例為60例,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兩組,并分別標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30例,對對照組患者的實施常規護理交接班,而實驗組患者采用sbar溝通模式護理交接班,將兩組患者在護理交接班中所發生的交接異常狀況、信息不清、投訴情況人數作對比記錄。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情況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兩組患者的實驗結果具有差異性,存在統計學價值(P<0.05)。結論 急診病區護理交接班中采用sbar溝通模式,減少了傳統交接中產生的不良狀況,同時也提升了護理人員對患者的病情掌握程度,提高了護理滿意度,增加了醫患之間的和諧度。
【關鍵詞】急診病區;護理交接班;sbar溝通模式;應用效果研究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2..01
急診病區是現代醫院中最為重要的科室之一,集聚了病種最多、搶救任務最嚴峻的患者,急診病區也被醫學界稱之為人類生命健康的守護神。由于急診區流動人員較多,相對復雜,由于一些因素容易出現溝通問題及其他不良狀況,因此就要對護理交接班實施有效的改善措施,來盡量減少溝通不良情況的發生,增加護理滿意度[1]。本文對護理交接班所采取的兩種方式進行對比,目的是尋找更為優越的溝通模式。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擇取了2017年11月~2019年2月在我院接收治療的急診病區患者為研究對象,患者病例為60例,將所有患者均分為兩組,并分別標為實驗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本次實驗通過了倫理委員會的審核,可繼續進行研究。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為16例,女性患者為14例,最小年齡為28歲,最大年齡為73歲,平均年齡為(45.23±3.35)歲;實驗組男性患者為16例,女性患者為14例,最小年齡為27歲,最大年齡為75歲,平均年齡為(46.385±4.65)歲,經對比發現,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價值(P>0.05)。
1.2 方法
將對照組患者設定為實施常規護理交接班;實驗組患者采用sbar溝通模式護理交接班,首先應建立其交班模板,包括患者的治療基本信息、過敏史、病床號等相關信息,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評估,預測患者伴隨的風險狀況,并對其進行預防處理;對相關護理人員進行定期培訓,建立溝通小組,主要成員包括護士長、責任護士、專員護士等,對每個成員進行相應的培訓,對交接班中sbar溝通模式的實施意義以及實施措施進行詳細的講解;在前護理人員交接前填好表格,對下一護理人員所注意的事項進行詳細的交代,并簽名進行確認。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急診病區護理交接班中sbar溝通模式的應用效果進行研究探討依據SPSS19.0統計學計量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根據±標準差來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以例數(n)和百分比(%)形式進行相應記錄,采用x2和P對相應數據比較檢驗,若P<0.05時則代表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價值。
2 結 果
在本次實驗中發現,急診病區護理交接班中sbar溝通模式的應用效果優于常規護理交接班,實驗組患者的不良情況發生率(10.32%)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23.56%),主要表現為交接異常狀況、信息不清、投訴情況顯著低于對照組,兩組患者的實驗數據結果存在一定差異性,具有統計學價值(P<0.05)。(具體情況請見表1)
3 討 論
急診病區是人員集聚、復雜之地,對于送于急診病區的患者,其醫生必須緊急進行處理,在護理交接班的過程中,由于有較多的外界因素的干擾,會出現不良情況的發生。據相關數據表明,大約百分之七十的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原因是因為溝通不當產生的,故此若要解決這一矛盾的出現,應在護理交接班采取sbar溝通模式來減少不良情況的出現,即在溝通時對患者的基本病情、過敏史、病史進行仔細詢問,并對患者做出住院評估,最大化的滿足患者的需求[2]。在本次研究中發現,急診病區護理交接班中sbar溝通模式可減少醫患所出現的不良情緒,增強醫患之間的和諧度。
綜上所述,急診病區護理交接班中應用sbar溝通模式有著較為顯著的臨床效果,值得廣泛應用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陸群峰,杜 樺,張建萍,等.SBAR溝通模式在兒科急診患兒轉運交接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8,24(14):1715-1718.
[2] 陳祖香.ISBAR溝通模式用于急診搶救室床旁交接班中的臨床效果[J].全科護理,2017(27):3402-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