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長春

【摘要】目的 本次研究目的是對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進探討分析。方法 將于2017年10月~2019年5月份在我院進行治療的心肺復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有80例,按照數學統計法中的隨機分配法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一組標為實驗組,另一組標為對照組,將實驗組患者的干預方式設定為急診護理對心肺復蘇后的患者進行干預,對照組患者設定為常規護理方式干預,為對比兩組患者不同的干預方式為患者帶來的影響,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所出現的不良癥狀的發生率。結果 實驗組患者的不良癥狀發生率為(10.65%)優于對照組患者(19.36%),兩組患者的實驗結果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價值(P<0.05)。結論 本次實驗說明急診護理干預較常規護理來說,護理效果更為優越,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值得臨床廣泛應用。
【關鍵詞】急診護理干預;心肺復蘇;患者康復效果;影響分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2..01
急診室中的心肺復蘇是對心臟驟?;颊叩闹匾委熓侄?,是急診室中較為主要的治療措施。心臟驟停是臨床中出現最為緊急的疾病,心臟若出現驟停情況,在6分鐘內未及時進行搶救復蘇,則將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的威脅。心臟復蘇的治療手法將每五年進行一次更新,目的是更好的為患者提高心臟復蘇的康復效果。在心臟復蘇治療后,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干預也是必不可少的措施可患者的康復效果,減少患者的住院時間和并發癥發生率[1]。本實驗是為了探究優質的護理干預措施,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其具體內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擇取2017年10月~2019年5月份于我院進行治療的心肺復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治療的患者共為80例,將若有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患者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為23例,女性患者為17例,年齡最小為35歲,最大為75歲,平均年齡在(58.63±3.65)歲;實驗組男性患者為22例,女性患者為18例,最小年齡為34歲,最大年齡為78歲,平均年齡為(59.35±4.3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實驗數據資料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將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設定為常規護理,在患者進行心臟復蘇治療后,實施以下操作:對患者的基本病情做詳細記錄觀察,嚴格遵循醫生為患者所開處的藥方,對患者用藥進行監督。
實驗組患者在進行心臟復蘇康復治療后,對患者進行急診優質護理干預,實施以下操作:由于患者康復后的心臟還不夠穩定,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是必不可少的措施,若患者出現不良情況,應及時進行處理;同時還應加強對患者頭部的復蘇,對患者的頭部進行濕敷,降低患者的腦癢代謝率,改善腦灌注給患者帶來的損傷程度;加強患者的氣道管理,要在無菌條件下對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并使用膠帶固定插管;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監控,并對患者及家屬講解有關心臟復蘇的健康知識,鼓勵患者積極治療。
1.3 統計學處理
本次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分析以SPSS 19.0統計學計量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根據±標準差來表示計量資料,計量資料使用例數(n)和百分比(%)形式將其進行記錄,采用x2和P對相應數據比較檢驗,若P<0.05時則代表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價值。
2 結 果
對兩組患者的不良癥狀發生率作對比,其中實驗組患者的不良癥狀發生率(10.65%)優于對照組患者(19.36%),其實驗結果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具有統計學價值(P<0.05)。(具體結果見表1)
3 討 論
心臟的驟停可分為心源性心搏驟停和非心源性心搏驟停,大部分患者在發病之前沒有任何征兆,少數患者而在此之前會出現頭暈、乏力、胸悶等癥狀,發病時面色蒼白、喪失意識、頭昏眼蒙,在4分鐘后會出現心室靜止的情況,在此期間應及時對患者進行心臟復蘇搶救,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期。優于進行復蘇治療后的患者心神不夠穩定,故應留院進行觀察,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是必要的措施之一,經本文研究后發現,急診優質護理的護理效果優于傳統的護理模式,可有效的減少并發癥的產生[2]。急診護理要求護理人員精準的掌握心臟復蘇的有關知識,并對護理人員定期進行操作技能的檢查,對患者進行基本的護理之外還要對患者進行每兩小時的心電觀察,若出現不良情況及時對其進行處理。
綜上所述,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可縮短患者的康復時間,大大減少患者所出現的不良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艷梅.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河南醫學研究,2017,26(1):173-174.
[2] 王小敏.急診護理干預對心肺復蘇后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分析[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9,10(05):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