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微 楊本釗

【摘要】目的 對比兩種護理方式效果。方法 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主要對象,總例數一共具有60例,患者收取時間在2018年度3月-2019年度3月,總例數采取抽簽分組方式分為兩組,觀察組30例(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對照組30例(實施常規護理),將兩組的心律失常發生率、住院時間進行對比。結果 觀察組心律失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7.53±2.01)d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 通過在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取得顯著的護理效果。
【關鍵詞】臨床護理路徑;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2..02
冠心病發病率目前不斷增加,而對于該類患者均實施介入治療,但是介入治療易對患者機體造成創傷,若術后護理不佳,易導致心血管事件發生,而實施一項有效護理十分重要[1]。因此,本次研究選取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見下文。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對象為醫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患者收取時間在2018年度3月-2019年度3月。
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其他臟器功能障礙,②臨床資料不完整[2]。
觀察組(30例):組內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50歲-80歲內,平均為(65.21±1.01)歲。
對照組(30例):組內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51歲-80歲內,平均為(65.12±1.23)歲。
兩組資料無差異,P>0.05表示。
1.2 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方式:對患者實施基礎護理,例如術前檢查、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
觀察組應用臨床護理路徑方式。
(1)首先應制定臨床護理路徑表,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成立護理小組,并對護理小組成員進行考核和專業技能培訓。
(2)在患者入院第1天直至手術前1天,護理人員應對每位患者基本資料進行核實,對患者生命體征、疾病發展情況、心理狀態、營養情況進行評估,并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疾病健康宣教等等,在術前做好皮膚準備[3]。
(3)在手術當天,應記錄患者出入導管室時間、穿刺部位等情況,對患者進行心電監護,在手術中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
(4)在手術后1天,應對患者尿量、穿刺部位出血情況進行記錄,監測患者心電圖、生命體征變化,評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膚,在手術后2天直至出院前,應對每位患者穿刺部位皮膚、病情進行評估,觀察患者是否發生出血、胸悶以及胸痛等不良情況,評估患者術側肢體活動情況,對每位患者生命體征變化進行記錄。
1.3 觀察指標
兩組各項指標比較,主要指標包括心律失常發生率、住院時間等。
1.4 統計學處理
實施SPSS 26.0統計軟件對本次研究結果和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進行檢驗,用t值檢驗;計數資料檢驗,用卡方值檢驗,若兩組間差異存在意義,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異。
2 結 果
2.1 對比心律失常發生率
觀察組心律失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見表1所示。
2.2 對比住院時間
觀察組患者中,住院時間(7.53±2.01)d。
對照組患者中,住院時間(10.15±3.81)d。
觀察組住院時間(7.53±2.01)d短于對照組(P<0.05)。
3 討 論
據相關研究顯示,冠心病發生率不斷增加,易對人體造成影響,而多數患者均采取介入治療,多數患者由于對治療不了解,從而產生負性情緒,對手術治療、預后均能造成影響。
而通過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取得顯著效果,臨床護理路徑是貫穿患者入院直至出院的一種護理方式,能避免常規護理中的盲目性,提高護理人員的主觀能動性,具有一定的計劃性、預見性。多數患者由于對疾病知識缺乏了解,擔心手術風險,常常產生不良情緒,使應激反應產生,對介入治療順利實施造成影響,而在護理過程中,通過對患者進行疾病知識宣教、心理輔導等措施,能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認知,減輕患者不良情緒,促進手術順利進行,同時在患者入院直至出院過程中實施全面的護理操作,不僅能掌握每位患者病情變化,還能減少患者住院時間,促進患者早期康復。
經研究表明,觀察組的心律失常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通過在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中實施臨床護理路徑,取得顯著的護理效果,值得在臨床中推廣及運用。
參考文獻
[1] 孫朝霞,趙慶沛,陳寧等.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中的臨床價值[J].中國急救醫學,2015,35(z2):330-331.
[2] 湯生娥.臨床護理路徑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20(2):174-176.
[3] 卓儒紅,姚紅艷.臨床護理路徑用于冠心病介入治療護理中的效果評價[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7):780-7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