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艷麗

【摘要】目的 觀察老年冠心病患者應用無縫隙護理控制心絞痛的效果與預后情況。方法 選擇2017年6月~2019年6月于我院就診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共9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隨機分為兩組,每組45例。對照組僅做好常規護理工作,觀察組則開展無縫隙護理干預。結果 觀察組心絞痛控制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且心血管事件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護理中應用無縫隙護理能夠對心絞痛進行更好的控制,取得良好的預后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高。
【關鍵詞】無縫隙護理;老年冠心病;心絞痛;控制;預后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12..01
冠心病作為一種臨床常見心血管疾病,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與生活方式的改變,致使該病發生率逐漸增加,且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危害。因當下不具備完全的治愈方案,很難有效的控制病況與改善預后,已經成為臨床治療的重點研究課題,為提升臨床療效,在有效治療的同時做好相關護理工作至關重要[1]。現選取90例患者進行研究,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男女各有48例、42例,分組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每組各有45例。觀察組年齡66~88歲,平均年齡(74.22±7.29)歲;對照組年齡65~87歲,平均年齡(75.61±8.26)歲。全部患者的病情經臨床診斷得以確診;患者知情,并自愿加入。兩組間差異性不明顯,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僅做好常規護理,即嚴密監測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做好健康宣教工作,對于飲食、用藥等提供科學的指導。
觀察組:開展無縫隙護理干預,詳情如下:
1.2.1 成立護理小組
將全科護理人員劃分為三組,每組選出一名責任組長,分組時需要嚴格按照患者病情與護理人員的水平。
1.2.2 排班
護士長需提前一周安排好班次,保證整個護理工作的不間斷性,確保護理人員有充足的時間能夠休息[2]。
1.2.3 無縫隙護理措施
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及時掌握患者病情與知識掌握情況,站在客觀的角度來綜合評價其心理狀態、生活方式,根據所得到的信息制定個性化的護理計劃;積極主動的與患者進行交流與溝通,通過開展健康宣教等方式來幫助患者更好的認識冠心病,了解該病的具體治療方法與效果,致力于不良情緒的有效緩解或消除;在日常飲食中,叮囑患者多食用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蛋類、豆制品,對于新鮮的蔬菜、水果也要及時補充。
1.3 觀察指標
關于心絞痛控制情況的評估可采用西雅圖量表(SAQ),經過三個月的隨訪,認真記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取(%)表示,以x2或t進行組間對比驗證;對比以P<0.05表示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心絞痛控制情況
觀察組的發作情況、穩定狀態、疾病認知度與軀體活動受限度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下表1。
2.2 心血管事件
觀察組僅出現2例心絞痛,對照組出現2例心力衰竭、5例心絞痛和3例再次梗死,共計10例,具有統計差異(P<0.05)。
3 討 論
心絞痛是一種常見的冠心病類型,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所造成的官腔狹窄有關,同時受冠狀動脈痙攣所造成的供氧不足、心臟負荷增加、心肌缺血等有關。為更好的控制心絞痛,延緩病情進一步發展,就需要醫護人員具備豐富的治療經驗與專業能力。
無縫隙護理模式能夠有效彌補常規護理中的不足與缺陷,通過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可提供優質護理,真正做到以患者為中心,在護理過程中通過機制的創新可將縫隙消除,促進臨床護理質量的顯著提高,確保患者能夠得到有效的治療與護理;這是一種極具科學性、人性化與人性化的護理方式,經業務流程的重組、機制創新、人員職能優化,可及時找出護理缺陷并制定針對性解決措施,持續改進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無縫隙護理干預在老年冠心病中應用可有效控制心絞痛,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 亞,劉亭雪,萬克苗.觀察無縫隙護理應用于老年冠心病患者對其心絞痛控制效果、預后的影響情況[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9,6(30):2-3.
[2] 聶智敏.無縫隙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絞痛控制及預后的效果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17):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