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生
摘 要:近年來,稷山縣委、縣政府立足稷山板棗生產系統保護、傳承和打造板棗品牌的現實需求,成功創建稷山板棗國家森林公園并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稷山板棗的知名度和稷山形象均得到很大提升,但稷山板棗產業的發展還存在諸多不足。針對目前稷山板棗的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標準化水平低和品牌效應不高等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稷山;板棗;產業發展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1-0061-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 ? ? ? ?文獻標志碼:A
稷山是后稷故里、板棗之鄉,歷史悠久、文化璀璨。近年來,稷山縣委、縣政府積極打造綠色發展名片,大力實施林旅融合戰略,立足縣情,發展板棗產業,緊扣“一產提品質創品牌”,連續開展了9屆板棗文化活動節和“稷山板棗中國行”大型推介活動,持續推進特色富民產業加快發展,板棗產業邁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1-3]。
1 ?稷山縣板棗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稷山縣有6.5萬農民從事板棗種植業,板棗種植面積穩定在1萬hm2左右。稷山板棗年產量最高達6 000萬kg,產值7億元。
1.1 ?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足
板棗是稷山縣的傳統產業,但板棗受氣候的影響較大,尤其是板棗收獲季節,受陰雨天氣影響極易出現裂果和落果問題。例如2014年,稷山板棗幾近絕收;2017年和2019年裂果現象都比較嚴重,產量和品質均受到很大影響。
1.2 ?標準化生產水平低
稷山縣很多棗農仍然囿于一家一戶、單打獨斗的傳統經營模式,缺少標準化管理。一些棗農盲目施肥、澆水、噴藥,給棗園的長期效益和綠色果品安全帶來隱患。在采收板棗時,質量意識不高,提前突擊采摘、簡單晾曬、不分等級的采收現象較為普遍,直接導致果品等級下降,優質果占比偏低。另外,采后處理技術落后,機械化處理率偏低,棗果采后損失率較高。同時,近年來受自然災害和市場變化影響,棗農收益不穩定,也加劇了棗區年輕人外出務工和放棄棗園管理的“空心化”現象,棗園留給家中老人、婦女管理,投入不足,也是標準化生產水平低的重要因素。
1.3 ?品牌效應還有待提高
2017年至今,稷山縣成功獲批國家板棗公園。稷山板棗生產系統被原農業部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2019年成功入選第二批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稷山板棗中國行”已在全國開展了25場次品牌推介會,建立了15個板棗配送中心,板棗產業發展將步入一個嶄新的高度[4]。
2 ?進一步推進稷山板棗產業發展的對策
2.1 ?強化管理,綜合防控,抵御和規避重大自然災害和病蟲危害
一是針對病蟲害,積極推行物理、生物等綜合防控技術。采取統一防治經費、藥物器械、防治方法、防治時間、技術指導等措施,組織無人機統防統治,共同做好病蟲害防治,提高板棗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
二是積極指導棗農運用科學技術提高防裂果率。通過運用施有機肥、搭遮雨棚和生物防裂技術,有效解決板棗的裂果難題,為棗園管理提供科技支撐。
三是提高棗農的保險意識,大力推廣農業保險,使受災損失降到最低。
2.2 ?加強標準化建設,提高棗果優品率
一是建立稷山板棗基地生產標準。繼續推進板棗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在板棗種植標準、質量等級標準、綠色食品標準和成分含量標準等方面全方位發力,助力板棗產業提品質、創品牌。通過采取稷山板棗的棗品級別鑒定、市場化服務等辦法,激勵和帶動棗農積極進行板棗技術改造,使板棗品質得到有效提升。
二是建立高標準的板棗種植示范園。板棗產業示范園不僅要在基礎設施建設上進一步完善,更要在種植模式、管理技術和板棗品質上起到實實在在的示范引領作用,使板棗現代農業產業園達到“風景美、園整齊、品質高、棗農富”的引領效果。同時,堅持典型帶動,把宣傳先進典型作為推進板棗產業發展“上臺階、上水平”的重要舉措。
三要積極支持棗園生產代管服務。鼓勵和引導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龍頭企業和種植大戶等開展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鼓勵棗園流轉,以新型經營主體的先進生產模式推進棗區的整體標準化生產水平。
2.3 ?整體推進,多措并舉,提升稷山板棗品牌效應
進一步挖掘、保護和傳承板棗這一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形成生態林、經濟林、景觀林“三林共建”的發展新格局,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一是繼續深刻挖掘和弘揚農耕文化。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山西視察時指出,“后稷教民稼穡于稷山”。稷山縣作為后稷故里,板棗栽培歷史悠久,要講好板棗故事,打響板棗品牌,依托國家板棗公園,加快建設國家級板棗生產基地和農耕文化園。
二是建立稷山板棗獨立網站和板棗專業銷售市場。在線上和線下建立統一的板棗購銷、品牌保障、價格發布、技術服務的專業化服務平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積極鼓勵和支持“互聯網+”創新銷售模式。同時,完善相關基礎設施,加強生產銷售監管,給棗農和客商提供便利,為板棗產業保駕護航。
三是大力發揮板棗科技聯合社的作用,提升組織化程度。要真正讓棗業行業協會、板棗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走向前臺、唱主角、擔重任。在不斷鞏固和拓展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外市場。要重獎有突出貢獻的棗業科技研發人員和示范作用明顯、科技致富效果顯著的合作社。
四是增強政策扶持力度,促進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在推廣蜜棗、棗花蜜、棗酒、棗茶等產品的同時,積極發掘板棗的文化內涵,研究出符合消費新潮流和新習慣、適宜于鮮食和加工的新型棗產品,開啟板棗多樣化、多元化消費的時代。
五是傾力打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旅游目的地。稷山國家板棗公園園內有千年以上樹齡的古棗樹17 000多棵,是全國乃至世界非常稀缺和罕見的農業自然文化遺產。稷山縣要借成功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東風”,繼續打造獨具特色、聞名全國的板棗產業基地,積極創建國家級農耕文化與旅游示范縣。
3 ?結束語
“千年稷山棗,萬里棗花香”,稷山縣栽植發展板棗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和人文優勢。充分發揮稷山板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必將為稷山縣傳承農耕文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文化名城、推進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李云霞.山西稷山 ?千年板棗蝶變之路[N].山西青年報,2018-09-06(04).
[2]張楨.依托優勢發展特色林果產業 ?促農增收實現全面小康目標——臨澤縣加快發展紅棗葡萄產業的實踐與思考[J].
甘肅農業,2014(20):8-9.
[3]李凡.稷山板棗產業發展中的問題和對策[J].商,2014(40):239.
[4]王煜慧.山西省紅棗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農產品加工,2013(9):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