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業企業在新時期被賦予新的使命。基于農業企業的產業特性和鄉村振興戰略下的新使命,構建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模型,厘清農業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和外延,有助于規范農業企業社會責任行為,為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制定政策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農業企業;產業特性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1-0012-03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7 ? ? ? ?文獻標志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中國推進“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018年,中央出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對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相較于其他類型的新型農業組織,經過長時間發展的農業企業形成了較為完備的組織架構和產業鏈,發展能力較強,其獨特的運行特征決定了其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故在新時期,農業企業被賦予了新的使命,農業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將發生深刻變化。
1 ?研究背景
自1924年Sheldon提出企業社會責任概念以來,學者及相關機構一直在不斷豐富和完善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體系。目前學界對企業社會責任內涵的界定,主流的觀點是基于對Carroll模型的充實或完善。1979年,Carroll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進行初步界定,并于1991年進行修改完善,構建了企業社會責任金字塔模型[1]。Carroll(1991)[2]認為,企業社會責任是在給定的時間內社會對組織所具有的經濟、法律、倫理、慈善方面期望的總和,可劃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4個層次,并強調經濟責任是最基本的責任,是企業履行其他3種責任的基礎。
大多數學者對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是以假定企業“同質”為基本前提,即人們在討論企業社會責任問題時幾乎不考慮企業間、行業及規模等方面的差異。Cottrill(1990)[3]提出不同行業的特點決定了行業間社會責任的重點不同的觀點,強調社會責任的研究應該更加注重特定行業,即不同屬性、不同產業、不同行業的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其具體形式和內容等應該體現其性質、產業或行業特征的差異。基于此,在對農業企業的產業特性和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業企業的新使命進行分析的基礎上,試圖構建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模型,并對其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以期能夠為理論界厘清企業社會責任內容提供新的思路,同時有助于規范農業企業的社會責任行為。
2 ?農業企業的產業特性及新時代使命
農業企業一般是指主要從事農、林、牧、副、漁業等生產經營活動,具有較高的商品率,實行自主經營、獨立經濟核算,具有法人資格的盈利性經濟組織。目前,在國內從事上述生產經營活動的企業主要有3種:一是農產品生產企業;二是涉農企業,主要包括以農產品初級加工和流通為主的企業,以及與農業生產關系密切相關的企業,例如農藥企業;三是縱向一體化的農業企業,主要指以農業生產為主營業務,向其主導產業的前端或后端延伸的企業[4]。
農業企業作為盈利性的經濟組織,為了自身生存和發展,以盈利為主要目標。就此而言,農業企業與其他類型的企業無本質差異。然而,從農業的基礎性以及農產品的戰略性看,國內的許多農業企業或許從設立伊始就不是純粹意義上的“經濟動物”,而是集經濟功能、社會功能和政策功能于一體的混合型功能組織。如果追溯一些農業企業,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農業企業,可以知道經濟目標不是這些企業創業的首要動機,更多的是國家或政府相關政策的實施工具。例如20世紀80年代初創造“江高模式”的江豐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當時主要是利用毗鄰香港的地緣優勢,以“易貨貿易”的方式換回國內農業生產急需的化肥等生產要素;1989年創立的深圳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其初創動機也是實現當地政府“保民生、抑物價”的政策目標。
目前國內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典型模式是“公司+農戶”“公司+基地+農戶”或“公司+中介組織+農戶”等產業化模式。在這些產業化模式中,農業企業主要以契約為紐帶與農戶連接起來,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經濟共同體。通常情況下,農業企業為農戶提供生產要素、技術服務以及產品市場,而企業獲得發展所需的原材料以及初級農產品。在此情形下,農業企業雖然保持著完整的獨立法人身份,但所聯系的農戶在契約關系時間內已被“內化”為農業企業的工作單元,企業與農戶完全捆綁在一起,因此農業企業的發展不僅是自身努力的結果,也與農戶密切相關。此外,受農業產業特性制約,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同質性較差,既增加了農產品質量的識別難度,也難以形成農產品的異質性競爭優勢。因此在農業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一榮難以俱榮,但一損必定俱損”,農業企業的自律對企業自身和行業發展尤為重要。
依據現有的相關政策,國內農業龍頭企業有國家級、省級和地市級之分,但無論哪一級的農業龍頭企業,其申報及認定都有一定的程序和標準。顯然,農業企業要想成為“龍頭”,就必須滿足或基本滿足各級政府規定的約束條件,因而此類政策性的外部約束,既是對農業龍頭企業的資格認證,同時也構成農業企業發展的政策(利益)目標[5]。例如,相關部門在評定各級農業龍頭企業時,硬性的評價指標之一是帶動農戶的數量。這意味著這些農業龍頭企業在尋求自身發展的同時,還肩負著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致富的責任與義務。同時,大多數農業企業均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參與新農村建設,通常的情形是農業企業以捐贈、捐資、幫扶等形式進行各種非生產性投資及項目建設,例如資助農村社區修建道路、興建農村文化廣場、設立獎(助)基金幫扶貧困學生完成學業等。農業企業的這些行為,一方面與政府的宏觀政策相吻合,使企業獲取更多的政治資源以及發展的優惠條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業建立和諧的社區關系,進而為企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業企業被賦予了新的使命。一是提升農業供給體系質量。《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實施質量興農戰略”,這意味著全面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應保證農產品的數量供給,更應保障農產品的質量。農業企業是農業產業化的重要載體,應肩負起“實施質量興農戰略”的重任,推動農業由增產向提質轉變。二是促進農戶增收脫貧。在新時期,農業企業與農戶收益分享、狀態依存和成本分擔的關系仍沒有改變。為了促進農戶進入現代農業體系實現增收脫貧,農業企業應充分發揮市場優勢及與農戶的契約關系,改善農戶生產設施條件,為農戶提供各種生產技能的培訓和技術指導,提升農戶抗風險能力,同時拓寬銷售渠道,打造品牌,共同推進現代化農業發展。三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是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農業企業作為農業產業化的主要載體,具備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條件和優勢,應肩負起推進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重任。
3 ?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模型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業企業被賦予新的時代使命,企業社會責任內涵更加豐富。除了追求自身營利外,農業企業應該帶動農戶,加快推動農業企業科技創新,肩負起提升農產品供給體系質量的責任,最終實現鄉村振興。換言之,農業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是實現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過程,是經濟、社會和政策目標相融合的過程。
在實現經濟功能方面,企業履行的責任是一種“工具性責任”,是農業企業作為盈利性組織的逐利屬性的體現,是一種內部責任。在實現經濟功能的過程中,農業企業的核心任務在于為社會提供安全的農產品,企業不僅能夠贏得消費者的貨幣投票,同時也踐行企業創立的初衷。在實現經濟功能的過程中,農業企業從經濟責任至慈善責任對經濟功能實現的影響依次減弱,企業社會責任模型呈金字塔模型,與Carroll的金字塔模型一致。反之,為實現社會功能,企業對利益相關者履行的是一種“道義責任”,這與農業企業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體現為一種外部責任,盡管不會直接影響企業績效,但是關乎企業的長遠發展。因此,在實現社會功能的過程中,農業企業重點在于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的履行,從經濟責任到慈善責任對社會功能實現的影響依次增強,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的四維度結構呈倒金字塔模型,見圖1。
由圖1可知,不同于Carroll的金字塔模型,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的結構呈“雙塔模型”,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對于企業而言沒有主次輕重之分,企業對于4種責任的履行也沒有先后之分。無論哪一層次的責任,對于企業功能的實現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大部分企業而言,慈善責任是高級的企業社會責任行為,只有在經濟、法律和倫理責任履行的基礎上,慈善責任才有付諸實踐的可能。然而,在農業企業中,慈善責任的履行并不總是滯后于其他維度責任的履行,比較典型的案例是“企業辦村莊”,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幾乎面面俱到。可以說,農業企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是實現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的過程,也就是“雙塔模型”互動的過程。只有金字塔模型具備穩固的基底(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的履行),才能支撐起倒金字塔模型的高度(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的踐行);只有倒金字塔模型呈現恰當的高度(適度的慈善責任),才能夯實金字塔模型的基礎。因此,農業企業在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過程中,應平衡二者之間的關系,確保雙塔模型無論怎么變動和調整,始終保持平行、穩定的狀態。
簡言之,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是指農業企業為實現經濟功能和社會功能,以滿足消費者、農村社區、農民以及政府等主要利益相關者的訴求,而對各主要利益相關者有選擇地履行經濟、法律、倫理和慈善責任的總和。具體而言,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有以下3層含義。一是傳統的價值鏈都強調經濟功能,經濟責任同樣是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其中提供質量安全的農產品是關鍵,具有基礎性。二是農業企業的“三農”本質決定其內嵌于農村社區,在維系、強化與農村社區互動、互融關系的過程中,踐行著社會功能,其中倫理和慈善責任是農業企業實現社會功能的重點,具有自發性和持續性。三是農業企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產業的有效載體,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背景下始終肩負著推動農業科技創新發展、帶動農戶增收、促進農業增產、推動農村增效的使命。這是農業企業社會責任區別與一般企業社會責任的核心內容。
4 ?結論與討論
自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提出以來,有關企業社會責任概念的界定一直爭議不斷,沒有達成共識。這是由企業社會責任本身的復雜性和內容的豐富性所決定的。不同企業在盈利能力和資源、對社會和利益相關者的影響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因此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也不同。要想厘清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范疇,就要拋開企業“同質性”的基本前提,根據企業的類型,從企業的產業特性入手,克服企業社會責任定義上的模糊性,使得研究具有可行性與可操作性。鑒于此,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角,以農業企業的產業特性為邏輯起點,在分析討論農業企業產業特性和新時代使命的基礎上,構建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模型,并對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外延進行界定。
雖然立足于農業企業的產業特性和新時代使命,構建農業企業社會責任模型,厘清了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的內涵和外延,揭示了農業企業社會責任的部分規律和特征。但是,在目前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環境和社會期望會發生變化,農業企業自身的組織結構、治理方式、成長邊界、利益相關者等也會進行調整。因此,對于農業企業社會責任內涵和外延的界定還需立足各地實際,基于動態視角作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Carroll A B.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2]Carroll A B.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J]. Business Horizons,1991,7(8):39-48.
[3]Cottrill M 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arketplace [J].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1990,9(9):723-729.
[4]馬少華,歐曉明.農業企業的內涵研究:一個不可忽視的話題[J].農村經濟,2013(6):50-53.
[5]歐曉明,曾曉紅.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關系研究[J].科技與管理,2003(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