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土地整治工作迎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優化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整體成效,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介紹了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的基本內容,分析了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原則,結合相關實踐經驗,從水渠、道路等多個方面探討了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的應用,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希望推動生態型土地整治工作實踐。
關鍵詞: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分析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1-0090-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01;F205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現代社會快速發展,土地資源稀缺,經濟發展活躍度持續提高,土地整治工作面臨新形勢與新任務。必須客觀審視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的現狀,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與方法,提高規劃設計的整體效果,促進生態型土地整治事業健康有序發展。
1 ?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
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理念不斷深化,生態體系構成要素趨于穩定化、系統化,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為經濟社會有序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在土地整治領域則表現為生態型理念的深度融合與應用。相關部門高度重視生態型土地整治,相繼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重大方針政策與技術標準。我國在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實踐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積累了豐富且寶貴的實踐經驗,為新時期土地整治工作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隨著生態型土地整治試點工作陸續展開,相關單位在平原、丘陵以及喀斯特地貌區進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土地整治成效極為顯著,為維護生物多樣性和保護生態環境奠定了堅實基礎。當前,土地整治要求日益提高,土地整治難度不斷加大,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工作面臨著更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必須高度重視各項關鍵點,實現土地整治的多元化創新,促進區域景觀和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統一[1]。
2 ?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原則
2.1 ?整體協調發展原則
土地整治具有典型的系統性特征,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必須遵循整體協調發展原則,統籌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建立土地整治系統,使自然環境與人工改造有機結合。同時,遵循“以人為本”的整治理念,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土地資源的需求,滿足人們對土地環境舒適、健康、生態的要求。
2.2 ?自然生態原則
在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背景下,社會各行業更加注重自然生態與社會經濟協同發展。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應遵循自然生態原則。
自然生態原則是新時期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的題中之義。在該原則要求下,必須依據景觀生態學基本原理,突出恢復土地功能,維護自然生態品質,構建健康有序的自然生態發展空間,優化自然系統整體功能[2]。
2.3 ?立體化設計原則
我國國土面積較大,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具有不同的地形和地貌特點。為突出生態型土地整治的核心要義,應遵循立體化設計原則,對土地整治實施立體化設計與構造。通過涵養土地景觀,搭配不同類型的高低植物,實現立體化效果,使生態型土地整治更具生命力與活力[3]。
2.4 ?文脈延續原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土地是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不同土地環境中孕育出的地域文化存在顯著差異。這就要求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應遵循文脈延續原則,突出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成果的文化內涵,切實保護長期以來積淀下來的文化。
3 ?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模式的應用分析
3.1 ?水渠道路
水渠道路是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的關鍵環節。水是生命之本,是生態系統穩定運行的基礎與根本,因此在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中,應做好生態水渠道路的規劃。在保持原有水源自然形態的基礎上,適當改變其布局與流向,展現其特點,構建完善的生態水渠道路體系,為實現動植物多樣化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水渠道路的規劃設計必須結合當地水資源情況,滿足土地整治需求,應構建高低有別、層次鮮明的水渠道路網絡。應充分挖掘既有生態要素的價值,例如土壤、植被、水文等,將其高效串聯,維系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交流互動[4]。
3.2 ?生態工程的土地整治和結構調整
研究表明,水田與旱地在土壤有機碳含量方面存在顯著不同。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應充分尊重這種客觀差異,做到因地制宜,并在此基礎上調整與優化土地結構。有機碳含量的不同使生態工程土地整治規劃將水田與旱地分別開來,避免了土壤同質化,確保有機碳含量相對穩定。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方案初步完成后,應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評審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缺陷與不足并進行改進與優化,使土地整治規劃方案符合當地客觀環境與自然生態發展趨勢。
3.3 ?植被重建和景觀再造
植被與景觀是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的重要內容。應以生態學理論為基礎,合理設計植被的組成、結構和所占用的空間,尊重生態完整性與多樣性要求,并根據當地自然氣候條件、土壤肥力狀況等優選植被作物,通過植物發達的根系提高土地穩定性。要通過植被重建與景觀再造恢復生態功能,注重植被的組成、結構、層次和地表覆蓋情況,減少恢復植被的經濟產出,確保植物能夠穩定獲得養分,進一步提升恢復區的水土保持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
4 ?結束語
生態環境保護與土地集約利用理念不斷融合,第三次國家土地調查與農業確權相關工作相繼開展。職能部門在土地整治方面融合了生態型思維,從社會對土地資源的現實需求出發,遵循生態保護與協調發展原則,恢復與提升土地功能,構建完善的生態體系,優化土地科學集約利用的功效。
受管理模式、設計思維、人為操作等方面要素的影響,生態型土地整治規劃設計實踐依舊存在諸多薄弱環節,制約著土地整治事業的健康發展。因此,有關人員應該從生態型土地整治的實際需求出發,遵循土地整治規劃設計的基本規律,創新思路方法,優化過程控制,切實提高土地整治規劃水平,為保障經濟社會健康穩定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王新存.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山西農經,2016(17):24.
[2]王麗娜,李文波,周懷龍.生態型土地整治模式及土地工程生態重建設計[J].科技經濟導刊,2018(26):171-172.
[3]李紅,魏曉,劉傳明.傳統土地整理規劃與景觀生態型土地綜合整治規劃之比較[J].國土資源導刊,2019(10):109-113.
[4]王園.土地整理后耕地質量評價研究——以代縣磨坊鄉滹沱河流域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為例[J].山西農經,2017(5):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