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惠
摘 要:當今社會,通訊技術不斷發展,多途徑的媒介不斷壯大,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電子產品,如手機、iPad、電腦等等。伴隨著手機媒介的迅速發展、隨時隨地的互動功能、私密性較強、小而易攜帶等特點已受到大學生的青睞。然而,大部分的學生脫離父母后自控制能力較差,加上手機上多重的娛樂方式,從來導致過分依賴手機,手機依賴性已經產生。因此,關注學生在新媒介下手機媒體使用的現狀、手機依賴癥對學生產生的原因以及影響、探究手機媒介在學生中如何使用的對策與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手機依賴癥;新媒介;調查問卷
一、什么是手機依賴癥
2008年一家英國的研究機構發現了“無手機焦慮癥”,意思是一部分人在長期沒有手機使用的情況下會產生焦慮、恐慌。隨著手機的飛速發展,許多國家也開始對“手機依賴”現象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在中國,“手機依賴癥”有兩種含義:一是過度使用手機,人們對手機的過度依賴,對身心健康和學習進步都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程度的影響,稱為“手機依賴綜合癥”。二是從心理層面上,人們一天不用手機會產生不同的癥狀,比如心慌、做事心不在焉等等,我們將其歸類為精神疾病。手機依賴發展到現在已然是一種社會現象,這會導致手機用戶由于某種原因過度使用手機而在生理或心理上產生某種現象,使其不兼容。現在,基本上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手機,一旦我們失去了手機或沒有電,我們會感到焦躁不安和不安全。有的人即使在沒有手機震動或者響鈴的情況也,也會下意識地掏出手機看看是否有未讀短消息;有的人因為一時的信號差而無法連接到網絡時,會感到焦躁不安,而這種焦躁越嚴重,說明對手機依賴程度越深。
二、新媒介下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現狀
縱觀各高校,或者更準確地定位到我們學校,低頭族和手機控制隨處可見。手機依賴癥在大學生中持續蔓延,因此了解大學生手機使用情況并對其進行剖析刻不容緩。所以運用了調查問卷的方式對在校大學生進行調研。
調查結果:本次調查人數500人,涉及三個年級,多個專業,回收到466份問卷,回收率93%。通過調查問卷得知,課堂上使用手機的人數比例為85.84%,一節課時間為90分鐘,而在調查問卷中得出10分鐘-30分鐘的同學占據多數,這組數據中就可以得知學生在課堂中認真聽講的程度,以及手機依賴的嚴重度。課堂中玩手機的原因中,跟不上教學占51%,占據了一半,從眾心理的同學占據了45.06%。利用手機都做些什么,學生們的調查中查閱資料占79.61%,這說明了學生中也有熱愛學習的孩子。玩游戲、瀏覽各大網頁占據多數。當手機不在身邊,覺得不適應,無所事事的同學占61.37%,這些同學就存在著嚴重的手機依賴的現象。
三、手機依賴癥對學生產生的原因剖析
(一)手機中五花八門的功能和服務不斷地吸引著年輕消費者
調查問卷的數據中可以體現出這樣幾個問題,客觀原因:手機容易攜帶,有著開放性的系統,可以看視頻、聊天、聽音樂、制作文檔、拍照、錄制視頻和其他許多功能。更加人性化,這些成為了人們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二)大學生沒有良好的自控能力
主觀原因:大學生,剛剛成年不久,從生理、心理上來看都處于第二次斷乳期。進入大學,離開了父母,這或許是很多學生第一次不在父母身邊,內心充滿了好奇、恐慌,沒有安全感,加之剛剛放下高中學習的壓力,自制力差,自控能力有限等因素。這些人只能靠手機來消除自己的抵觸情緒。例如:高職院校的孩子,考上大學之前學習成績可能相對于本科院校的孩子來說基礎較差,來到大學里,很多課程都聽不懂,日積月累,課程就跟不上了,加之懶惰的心理,放縱自己,用手機消遣時間,加上網絡游戲更新換代,出現了大批主流游戲,從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大學生將專業課“發憤圖強”精神演變成為在游戲中“攻城拔寨”,網絡游戲逐漸成為大部分學生每天都要“鉆研的課題”。
(三)大學生存在孤獨感
大學生對手機之所以如此依賴最重要的一點是它所能創造出來的虛擬空間。由于各種各樣的社交APP的流行,手機所產生的虛擬空間已經成為大學生釋放壓力、滿足交流欲望的地方。手機是一個可以不用見面就可以通過各種APP進行交流、結交朋友、訴說心聲的平臺。久而久之,大家就產生了惰性,變得孤僻,與朋友們逐漸的疏遠,而產生了大學生的孤獨。
四、手機依賴癥對學生自身造成的影響
(一)影響學生的學業發展
現如今,網絡發展迅速,打開手機APP都是各類琳瑯滿目的應用軟件。以前我們可以通過手機搜集各類學習資料、瀏覽時事政治、學習十九大精神、聯絡親朋好友,方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但是現在,學生總是隨時隨地使用手機觀看視頻和玩游戲,對一些熱門的APP更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就時下熱門的APP“抖音”來說,有的學生更是能夠在宿舍一整天不出門,而其原因就是在“抖音”上刷視頻。當前還有一個問題,步入校園的大學生剛剛成年,自制力較差,還不能很好地規劃自己的學習、生活,從而沉迷于手機的大海中難以自拔,這也將消耗他們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二)影響學生的心理發展
個別同學因為過度依賴手機從心理上產生了自我封閉,不愿意同他人進行溝通交流,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長此以往就會引起一系列的心理疾病。
(三)影響學生的價值觀
目前來看,大學生所處的年齡段正是樹立良好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然后對手機的攀比確在這個時期占了上風。以往對學習成績的比較已經改變成為手機的較量,甚至手機是不是智能機等問題都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的心理比較。這不僅造成了家庭的經濟負擔,還出現了校園借貸這種欺騙學生貸款的現象。
五、新媒介在學生工作中正確使用的實踐策略
(一)學校加強監管與重視
“大學生手機依賴癥”對于各大高校而言已經是一個普遍現象。對于學校來說,應當讓我們的學生從根本上認識到手機的真正用途。所以我的建議是,第一,學校可以出臺相應的規章制度,例如,為了打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模式,規定大學生在上課期間必須將手機關機;第二,在教學方面,任課教師可以適當地對課堂教學進行創新,擺脫煩雜無味的傳統教學模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以及可變性,這樣才能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中去;第三,學校可以舉辦多重多樣的活動轉移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可以舉辦運動會、合唱比賽、辯論賽、詩詞朗誦等在轉移大家注意力的同時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第四,對于有手機依賴習慣的學生,我們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引導該生積極的參與到學校校園文化活動當中,逐步消除學生手機成癮的問題。
(二)增強大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消除學生的孤獨感
建議增加班級的集體活動,例如:在班內舉辦撲克大賽、羽毛球比賽、或者師生座談會等來加深學生之間的感情的交流。也應鼓勵學生多參與班級的建設,可以結合自己班級的實際情況,提出相應的意見。
(三)大學生應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對于大學生來說,如果具有清晰明確的人生目標,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合理的規劃,那么在以后的學習以及生活中就會隨之發生質的變化。作為輔導員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適當的引導他們樹立理想目標,比如可以引導他們設定短期目標、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那么他們就會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想盡一切辦法去克服不同的階段所遇到的不同的難題。有了這些作為基礎,我想大部分學生就不會陷入混亂狀態,也不會沉迷于手機。
綜上所述,網絡媒介下大學生手機依賴癥的探究,對于幫助大學生們逐漸克服手機依賴的現象,恢復大學生健康的生活作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勢利導,將學生的手機正常使用納入到我們的教學引導中。這也是我們老師長期堅持不懈的一種責任。
參考文獻
[1] 付兵紅.大學生手機依賴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宜春學院學報,2019,41(11):121-125.
[2] 伍玉華.高職學生手機依賴的現狀與對策:以浙江溫州高職院校為例[J].高教論壇,2015(2):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