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欽
摘 要:隨著我國進入改革關鍵期,財政體制改革會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地方政府的財政均等狀況。同時,由于我國的官員委任多考察其政績,而政績考核的重要標準之一就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與財政狀況。因此在財政分權的情況下,需要建立相應的政績考核標準,規范地方政府行為,保證經濟平穩發展。論述了財政分權以及地方政府行為異化的相關觀念,以期為相關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財政分權;行為異化;政府行為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1-0121-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12.2 ? ? ? ?文獻標志碼:A
隨著改革開放逐漸推進,我國財政領域的改革進入關鍵時期,財政分權已經成為改革的必然途徑。地方政府的主體地位逐漸提高,財政均等的情況不復存在,對地方政府的財政行為產生了一系列影響。通過對此類現象進行分析和探討,能夠規范地方政府行為,建立合理的財政體制[1]。
1 ?財政分權體制下的財政沖突
1.1 ?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的沖突
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的目標不同,因此二者的沖突較明顯。具體來說,地方政府在建設地方財政體制的過程中,會盡可能扶持和發展有助于地方經濟增長以及提高人們收入水平的企業,從而進一步提高地方財政的收入和獲得財政補貼。在某種情況下,可以尋求制度之外的收入,擴大地方財政預算規模。同時,在中央與地方溝通的過程中,盡可能使地方財政政策融入中央財政政策,在執行中央財政政策的過程中,盡可能附加有助于當地發展的條件。由于當前我國評價官員政績的標準是當地的經濟發展成果,因此眾多地方政府采取“報喜不報憂”的方式,夸大自身經濟發展取得的成果。在特殊情況下,相關人員為了爭取中央對地方的財政補貼和政策傾斜,會謊報實際取得的經濟發展成果[2]。
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之間的沖突有積極作用。具體來說,通過中央與地方的積極溝通和交流,一方面能使中央充分了解地方的需求和發展情況,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進行扶持和幫助;另一方面,能夠使地方政府更好地領會中央財政的精神和含義,改善當地的財政狀況。但是,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之間的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形象,導致政府信用降低,干擾了經濟秩序等,不利于經濟社會長遠發展[3]。
1.2 ?地方財政之間的沖突
財政分權改革能為地方政府帶來一定自由,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激勵作用,使其能在本區域開展相應的制度試驗,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經濟活力。但是,地方財政競爭的異化也會給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
首先,地方政府之間是平行關系,在以經濟發展水平為主的政績考核標準下,各地政府圍繞經濟發展水平產生了激烈的競爭。在某種情況下,地方政府為了使經濟發展效果更明顯,片面重視發展經濟,忽視了醫療、衛生以及教育等方面的工作,積極爭取投資,“面子工程”現象嚴重,不利于地方經濟長遠發展。其次,地方政府之間對資源的爭奪也更為激烈。我國尚未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導致資源分配不平衡,各個區域不能協調合作,雖然獲得資源支持的政府能在短期獲得較為突出的財政發展成果,但長遠來看并不利于我國的整體經濟發展。再次,地方財政以及經濟發展利益使地方政府注重地方保護主義,在防止資源外流的同時,限制外地資源以及商品在本地的銷售和流通,雖然為本地經濟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但違背了市場的運行規律,影響了經濟發展[4]。
1.3 ?地方財政與經濟主體之間的沖突
受基層民意表達方式的限制,地方經濟主體對實施財政政策的影響相對較小,并且對地方財政的監督力度相對較小,導致教育、醫療等惠及民生的社會性投資缺少政策支持,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的社會問題,不利于當地社會穩定。財政資金以及財政權力濫用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政府形象受損,不利于政府公信力的提高,為腐敗提供了溫床,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從這一點來說,我國當前沒有建立相應的協調機制和規章制度,缺乏對地方財政權利的規范和約束,這是更深層次的原因。
2 ?財政分權的措施
2.1 ?重視財政管理制度創新
針對當前財政分權存在的問題,要對相關制度進行創新,完善地方政府的財政職能,明確政府管理與市場規范的界限,限定政府的權力和管理范圍,最大程度減少地方財政和地方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轉變地方政府的財政職能。這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地方政府對地方經濟活動的直接干預,減少腐敗和違規現象,保證經濟健康有序發展[5]。
2.2 ?協調中央與地方之間的關系
在改革進入關鍵期的背景下,協調好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政關系能夠從根本上避免二者的沖突。一方面,通過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責任劃分,促進制度的法制化、規范化。另一方面,通過逐漸拓寬中央與地方之間的溝通渠道,使中央深入了解地方的實際情況,幫助地方領會中央的意圖和政策,促進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和實施,提高政策對地方情況的適應性和可操作性。
2.3 ?建立完善問責機制
在財政分權的情況下,應當加強對地方權力的監督和約束,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相應的問責機制。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杜絕虛報本區域情況的行為,加大對違法違規或者違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行為的打擊力度。此外,還應完善官員的考核制度,改革以往“唯GDP論”的考核模式,建立完善的考核體系,促進當地醫療、教育、環保等工作協調健康發展[6]。
3 ?結束語
在改革逐漸進入深水區的背景下,處理好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之間的關系是防止地方政府行為異化的重要途徑。因此,要重視完善相關的制度,將財政分權納入法制化軌道,堅決杜絕不規范財政權力的情況,對相關權力的運行進行全面監督,促進地方財政健康發展,為我國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馬萬里.增長共識、地方政府行為異化與收入分配差距——基于財政分權的視角[J].新疆社會科學,2013(2):28-36.
[2]刁偉濤,朱軍.地方債務分類納入預算管理下央地財政分權的指標構建與度量——兼對金融分權的辨析與度量[J].公共財政研究,2019(4):33-47.
[3]李敬濤.地方政府行為視角下的政府會計信息效應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5.
[4]袁建國.中國式分權、地方政府行為異化及其校正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4.
[5]張恒龍,康藝凡.財政分權與地方政府行為異化[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07(6):80-84,143-144.
[6]張為杰.中國政府治理結構與地方政府行為導向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