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嬌
摘 要:通過分析我國裝備制造業及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現狀及經濟貢獻度,得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是我國趨于發達國家經濟發展道路,建立人類共同發展經濟體的關鍵,以及我國裝備制造業需要突破難關,由裝備制造業大國向高端裝備制造業強國邁進的結論,并重點探討了為實現裝備制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更好地發展和深度融合而出臺的財政稅收政策,提出優化建議。
關鍵詞:裝備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產業融合;財政政策
文章編號:1004-7026(2020)11-0151-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812.0;F426.4 ? ? ? ?文獻標志碼:A
1 ?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現狀及經濟貢獻度
新時代背景下,我國裝備制造業不斷進行著產業優化升級。在這個過程中,我國裝備制造業承擔著拉動我國國民經濟增長主要驅動力的重要角色,對我國經濟的飛速增長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經濟貢獻度很高。我國裝備制造業在發展歷程中,經歷了從大而不強到高精尖的艱難發展過程。如今,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已進入到向高端裝備制造業轉化的階段,正在經歷從大到強的艱難轉變,必將實現成為裝備制造業強國的最終目標。
2009—2012年,裝備制造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持續在50%以上。在2010年達到頂峰,該年裝備制造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57.4%,同年農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僅為3.6%,服務業對國內生產的貢獻率為39.0%。裝備制造業對GDP的貢獻率是農業的15.94倍,是服務業的1.47倍,對國內經濟的增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到2014年,裝備制造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與服務業基本持平,均約為47%。2014年后,由于國內人民生產生活的需求逐步上升,服務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有所上升,裝備制造業的貢獻率有所下降。但并不代表裝備制造業的產值下降,裝備制造業與服務業并駕齊驅,仍為拉動國內經濟總額增長的兩大支柱產業。
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雖遭遇了上升瓶頸期,但這是工業化后期的一般規律,需要生產性服務業來扶持其進一步發展。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產業融合是國際環境發展變化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產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次主動變革。
2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現狀及經濟貢獻度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飛速發展,帶動國內GDP的快速增長,不斷提升我國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度。服務業走過低迷期,步入發展“快車道”。到2015年,我國服務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為53%,超過同年第二產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度?,F如今,發達國家拉動經濟增長的主體已經由工業產業轉換為服務業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經濟增長速度比服務業整體經濟增長速度要高許多,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1/3[1]。
我國服務業對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率在2010年后保持逐步增長,2015年突破50%達到53.0%,2016年達到57.7%,2017年達到59.6%,2018年達到59.7%。從總體上看,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經歷了從“慢車道”到“快車道”的飛速行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于不受重視,服務業發展緩慢,1952年我國服務業的增加值僅有195億元。改革開放后,人們的生產生活需求逐步增加,服務業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拉動作用逐漸顯現。由此可見,我國服務業在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的支撐下,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形勢,產業機構明顯優化,比重持續上升,經濟貢獻率逐步增長。同時,服務業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為國家解決了就業難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業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機,表現出與制造業產生高度融合的可能性。國外Nike公司只保留核心的氣墊技術由自己生產,其他生產工作交給外包公司等,促使了生產性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國與發達國家在制造業上的差距主要體現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上。要實現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轉變,就要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腳步,補齊這塊短板。為了補齊這塊短板,我國陸續出臺了許多財政政策和稅收優惠政策,同時建立健全法律體系,以此營造健康的財政稅收環境。
3.1 ?加大財政投入,促進兩大產業升級和融合
政府財政投入的支持,對裝備制造業企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通過采用政府技術改造項目補貼、政府技術改造項目貼息等方式,加大對制造業企業和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資金投入,推動了制造業轉型升級,并有效結合生產性服務業,實現兩大產業的升級融合?;诖耍岣哒斦度胭Y金的使用效率,實施財政資金投入新方式。采用企業設備投資獎勵、企業技術改造投資基金等形式,加大對制造業企業的投資力度,推動制造業走向制造業智能化和制造業服務化,加深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力度,促進現代制造服務業的發展。
3.2 ?調整稅收政策,加快兩大產業發展和融合
我國一直致力于調整稅收政策,減緩制造業發展的壓力。對于制造業企業來說,增值稅政策的調整降低了稅率,極大地減少了稅收壓力,提高了企業對高精尖裝備的自主研發能力。增值稅政策的改革對服務業造成了有利的影響。增值稅率的調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但效果并不顯著。這是由于目前沒有專門針對生產性服務業制定的稅收政策,并且生產性服務業各行業的增值稅率也不盡相同。郵政業、鐵路運輸業、水電力供應等生產性服務業受到國家壟斷的影響,政府對這些行業的財政稅收政策有著特別的政策偏好,造成了不同地區間、企業間的不平等競爭,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生產性服務業各行業間的差距。優化稅收政策,縮小行業間的差距,使生產性服務業更好地服務于裝備制造業,加快兩者融合,長此以往可以改善裝備制造業企業的經營效益。
3.3 ?健全稅收法律體系,保障產業發展和融合
生產性服務業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大量稅收政策的出臺,推動了生產性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我國現行的針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優惠稅收政策幾乎涉及了所有稅種,但這些稅收政策大多數是以意見或通知的形式出現,立法層次低且缺乏穩定性[5]。因此,必須健全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稅收法律體系,將現行的規章制度形成法律條文,并且從全局出發制定統一的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健康有序發展的稅收政策。
要研究制定規范的生產性服務業產品的出口退稅法律法規,擴大生產性服務業產品的退稅目錄,減少生產性服務業企業的生產壓力。引導企業自主創新,加大自主研發的投入,加強生產性服務業的外溢效果,以此更好地服務于裝備制造業,最終實現制造服務產業鏈向中高端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蔣新菁.淺談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重要性[J].中國市場,2020(1):77-78.
[2]陳琛祎.政府財政支持與生產性服務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9(11):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