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琦
摘 要:文章從兩個方面介紹了《廣東醫藥月報》的辦刊特色:以常設欄目體現辦刊宗旨,以臨時欄目傳播訊息、豐富內容;策劃特刊、專刊,體現期刊的時效性。通過研究發現,該刊有其獨特的一面,值得深入整理、挖掘。
關鍵詞:民國期刊;廣東醫藥月報;辦刊特色
民國時期,“西學東漸”思潮導致西醫學在中國大量傳播,中醫藥學日漸衰微,到了幾近滅絕的地步。為了挽救危難中的中醫藥,全國各地的中醫藥界有識之士紛紛辦學、辦刊以宣傳、發揚、改進及普及中醫藥學。《廣東醫藥月報》就是在這一大環境下應運而生的。該刊于民國十八年(1929)一月在廣州創刊,同年十月停刊,月刊,共出版九期,廣東新中醫學會創辦,廣東新中醫學會宣傳委員會編輯發行,每月十五日出版。從其《發刊詞》可知其創刊目的有三:保存中國固有的醫藥衛生學術,并對其進行整理革新,發揚光大;研究外國最新的醫藥衛生學術,以彌補固有醫學的不足,同時把本報作為向世界展示中國醫學的窗口,加強中西醫學之間的溝通;通過醫藥衛生常識的介紹,普及醫學知識,更好地促進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圍繞這一辦刊宗旨,《廣東醫藥月報》無論在欄目設置還是稿件選擇方面都有其獨特之處,體現出其自有的辦刊特色。
1 以常設欄目體現辦刊宗旨,以臨時欄目傳播訊息、豐富內容
從各期來看,該刊欄目設置多樣,既有充分體現其辦刊宗旨的常設欄目,如“社論”“專著”“論說”“醫案”“藥物”“常識”“問答”等,又有緊跟形勢、擴大傳播、增加閱讀趣味性的臨時欄目,如“醫海珍聞”“文藝”及“特載”等。
1.1 中醫藥學術相關內容
中醫藥學術相關內容又可具體歸納為以下四類:
第一類以探討傳統中醫藥學的理論、學說及其臨床應用為主,反映了這一特定時期中醫藥界對于中醫學術提升的初步探索,如《肝病的研究》《生草藥的發掘》及醫案欄目所記載的內科、外科、婦科及眼科相關醫案等。其中,盧朋的《肝病的研究》一文從中醫學角度出發,針對肝病的肝氣、肝風、肝火提出了相應的治法、藥方;管氏父子的 《槍傷致粉碎性骨折醫案》,采用獨特的正骨手法,并用小夾板固定,通過內服接骨壯骨湯及生骨散,外用跌打駁骨丹等得以痊愈。這些理論與方法對于中醫藥學的傳承、發揚發揮著重要作用,至今仍具有很高的臨床參考價值。
第二類以探討中醫科學化為主題,盡管部分觀點在今天看來有些偏激、不夠完善,但也體現了民國時期中醫藥界有識之士為改良中醫藥學所做的努力,如《科學論》《中央研究院擬設中藥研究所計劃書》等。以趙燏黃《中央研究院擬設中藥研究所計劃書》一文為例,作者首先闡述了中藥研究的重要性,然后對中藥的研究方法進行了系統的論述,包括考訂、調查、栽培、鑒定、檢明、試驗等,最后還擬定了詳細的研究規程。該文也可以說是“中醫科學化”大潮中關于中藥科學化研究的構思,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第三類中西醫學內容兼有,屬中西醫匯通類,如《麻風癥概論》《臟燥之研究》等。如潤明所撰《臟燥之研究》,文中對臟燥的名稱、病因、癥狀做了詳細闡述,并且還專辟“張仲景之發明”一段介紹了中醫對此病的認識,然后對其治療方法進行闡述,包括西醫之心靈療法、飲食療法及內服鎮靜、安神劑等;中醫的心理療法及內服藥甘麥大棗湯,并對甘麥大棗湯的作用機理進行了詳細分析,頗具時代特征。
第四類主要是探討中醫藥學發展前途的文章。這些文章反映出當時中醫藥界的有識之士對中醫前途的深層次思考以及他們保存中醫、發揚國粹的拳拳之心。如《中醫今后應取方針之我見》,從多方面對中醫發展提出建議,包括開辦學校、組織學會、發展醫院、改良藥物及建設圖書館等;《整理國醫的我見》一文,從整理舊醫書、搜集藥物以編制標本、研究醫藥器械、秘方良藥的研究提倡、常識之補習、與學校的合作研究等方面對醫藥團體提出建議,并擬出為達成上述目的所需提前做的十點調查,以期提高、發揚中醫。
1.2 近代西醫學相關內容
近代西醫學相關內容,如《內分泌說略》,對內分泌四大器官——甲狀腺、大腦下垂體、松果腺、副腎腺與脾腺進行了詳細介紹,并探討了內分泌與消化的作用。該刊純粹西學知識介紹并不多,主要體現在中西匯通類相關文章中,如前文所述的多篇中西匯通類文章中,除了采用傳統中醫相關理論對疾病進行探討外,還引用最新西醫學說對該疾病做全面闡釋,以達到中西醫學溝通的目的。
1.3 醫學常識性內容
醫學常識性內容,如《屠蘇酒之功用及藥品》《孕婦衛生法》等。這一類文章以介紹醫學常識為主,所涉及的都是一些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醫學常識,內容淺顯,語言通俗,對于提升國人的醫藥衛生整體水平有一定的作用。如創刊號始連載之《婦女月經之生理》一文,作者從月經之來源、初潮、月經之型等五個方面對月經的生理做了詳細的介紹,為了使其更淺顯易懂,文中對一些生疏的問題還通過比較、打比方等方式加以闡述,提高了文章的科普性。其在講述“月經血之性狀”一段中,為了更好地解釋其不凝固之特性而與普通血液進行了比較;對初潮年齡的探討,作者也深入淺出地從風土、遺傳、人種等多方面加以比較論述。
由以上可見《廣東醫藥月報》緊緊圍繞辦刊宗旨的鮮明辦刊特色:既有對中醫藥學術的繼承、發揚、整理、革新,又有對近代西醫學知識的介紹,還通過常識、問答等普及醫學知識,提高民眾健康水平。
除此以外,為了豐富該刊的內容,提高閱讀性,該刊每期還會根據當時收稿情況及社會動態臨時增加欄目,以期傳播更多知識、訊息,達到更好的辦刊效果。如在第一卷第九號中新增“醫海珍聞”一欄刊載陳鑾中所撰《中國醫術風行于瑞士》,為了解中醫藥在海外發展提供了資料;同一期內還特載《王哲生先生演講詞在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十八年班畢業聚餐會》,表達了作者對中醫改革的愿望,對莘莘中醫學子的殷切期望。各種啟事、通告及廣告在本刊中亦有不少,雖不是主體,但皆與醫學、醫事相關,給大眾提供了豐富的信息。
總的來說,該刊的欄目多樣,既有體現其辦刊宗旨的固定欄目,又有針對稿件、時局形勢所設的臨時欄目,傳遞了豐富多彩的醫學知識,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
2 緊跟形勢策劃特刊、專刊,體現期刊的時效性
《廣東醫藥月報》創刊沒多久即遇上“廢止中醫案”事件,為了及時反映事態的發展經過及各界的態度、呼聲,該刊特意將第一卷第三、第四號命名為“醫潮特刊號”,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對當時的中醫存廢之論爭進行了全面而翔實的報道:既有中醫界的態度,也有西醫的態度;既有民間各個人、社團及學校的文章,也有衛生部等官方之表態;既有本刊及省內各中醫界之呼吁,又有上海等省外各界的呼應;既有贊同的聲音,也有反對的聲音。這些言論、宣言、提案、通告等的刊發將當時中醫藥學的生存發展環境、相關各方的態度都即時呈現出來,再現了該事件的發生、發展及省、港、澳三地中醫藥界為此而做的努力與抗爭,為研究粵港澳地區中醫藥學提供了重要的文獻史料。
隨著“廢止中醫案”一事的發展,中醫藥界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各地紛紛建立中醫藥學校,而課程的設置、教材及講義的編撰就成為中醫人士關注的焦點。針對此事,《廣東醫藥月報》特地將第七號辟為“中醫教材編輯會議專號”,“這個專號,就是搜集這次工作的經過和相關的事情,報告我們的關心者。希望關心者讀了之后,有良好的計劃,予這些工作者以助力;更希望這些工作者高瞻遠矚,邁力前進,達到我們的目的”①。并刊載多篇文章對此次會議進行了及時、詳盡的報道,如全國醫藥團體總聯合會呈教育部文《組織學程編制委員會之動機》《廣東中醫藥專門學校出席代表報告經過》等。
這兩類精心策劃的特刊、專刊,都是根據當時中醫藥學發展的形勢而臨時開設,體現了該刊極強的時效性。它們的出版發行,既反映出民國時期中醫藥學的生存、發展的情形,又將中醫藥學的生存環境、所遭遇的困境等生動地呈現在了讀者面前,也為后人研究民國時期廣東地區中醫藥學史提供了重要的文獻資料。
總的來說,《廣東醫藥月報》盡管辦刊時間不長,僅出版九期,但其欄目多樣,內容豐富,對當時中醫藥界的大事、要事都有詳細報道,信息量非常大,圍繞其辦刊宗旨而呈現出鮮明的辦刊特色,既有學術價值較高的論說、專著,又有科普性強、深入淺出的常識等,是研究近代中醫藥學最具“原生態”的資料之一,值得深入整理、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