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湘
2020年春季,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大中小學校普遍執行超長版寒假。根據自治區教育廳印發的《疫情防控期間全區中小學線上教育教學實施方案》要求,區內各地各校通過有效方式,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電視等平臺開展線上學習,確保“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一度讓學生興奮(可以用電腦、手機聽課)、家長好奇,畢竟對于一些家庭尤其是農村家庭來說,線上教學還是一種比較新鮮的事物。為了掌握疫情期間學生居家學習及教師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我局對本轄區農村學校一至六年級44 728名學生和家長、1 755名農村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并據此對開學后的實際教學提出一些建議。
一、疫情期間農村學校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學生居家學習條件不夠完善
據統計,本轄區有83.47%的學生居住在農村或邊遠山區,這些地方網絡不穩定,部分家庭沒有安裝寬帶或缺乏電視、電腦等設備,有些父母的手機不能長期供孩子使用,造成部分學生無法正常上網學習。在調查的22 364個農村家庭中,有6.76%的學生家庭沒有智能手機、電腦等可支持網絡學習的設備,網絡學習受到限制,有些家庭甚至連智能手機都沒有,因此有5.25%的學生無法參與網絡學習。
(二)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
居家學習期間,學生對新學期的學習內容掌握得非常好的占3.12%,了解大部分知識的占21.02%,了解部分知識的占63.69%,還有12.18%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學到新知識。在學生的自我評價中,只有7.11%的學生認為在檢測中能考出好成績,56.9%的學生對自己在檢測中是否能考好表示不確定,6.5%的學生則認為自己在檢測中不能考出好成績。以上數據表明,農村學校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并出現了兩極分化現象。分析其中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家長不夠重視,一些學生開始聽課時比較認真,可堅持幾分鐘后就左顧右盼,精力難以集中,而部分家長對此不夠重視,只管把手機交給孩子,這種“放羊式”的管理導致學生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二是農村學校留守兒童居多,他們學習自覺性不高,線上學習時缺少家長和教師的雙重監督,學習時間無法保證;三是家長教育意識不強,部分家長不配合教師工作,導致任課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無法及時糾正學生出現的問題。
(三)學生融會貫通新舊知識的能力不足
部分學生對所學新知識未能聯系前后學習內容進行消化,只能掌握單個知識點,缺乏知識結構化意識,有礙學科思維、學科素養的發展。例如,五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第一單元《分數除法》包括“異分母分數加減”“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分數和小數的互化”三部分內容。在內容上分為兩條脈絡:一是“異分母分數加減”“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運算脈絡,由于沒有延續的評價機制和練習,導致學生相關運算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條是“分數與小數比大小”到“分數和小數的互化”教學脈絡,與“分數的認識”和“小數的認識”知識直接相關,且為后期學習“異分母分數加減”提供了另一種計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從運算中揭示了小數與分數這兩個概念之間的聯系。由于網課沒有整體考慮單元知識及新舊知識的連貫性,容易導致學生在知識結構方面出現諸多缺陷。
(四)學習效果反饋不容樂觀
疫情期間,有96.58%的學生已經領取了新教材,但能按時完成課后練習的學生只占76.09%,還有23.91%的學生沒有完成課后練習。在完成練習的學生當中,只有40%的學生家長通過微信、QQ等方式發送給教師批改,導致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未能及時了解和跟進。
二、開學后教學建議
基于以上學生學習現狀,教師在開學后將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教學難題。俗話說,萬事開頭難,頭起得好,后面的工作才能做好。所以,如何讓農村學校的學生在開學后做好課堂教學與線上教學的銜接,是學校和教師必須認真考慮并迫切需要做好的工作。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思想重視,合理安排教學任務
受疫情影響延遲開學期間,學生參與線上教學的進度、效果均存在差異,教師要對這一教學現狀有清楚認識。開學后,師生將面對繁重的教學任務,在本學期授課時間有所減少的情況下,教師必須合理安排教學進度,改革教育教學方式,優化教育教學行為,積極調整學生學業負擔要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二)課前摸底,了解學生知識掌握情況
采用以課時為檢測內容或以單元為檢測內容的摸底調查,做好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分析,找出學生知識短板,及時查漏補缺。例如,在教學四年級數學(北師大版)第三單元《三角形三邊關系》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完成這樣一道題目:“有四根長分別為3厘米、5厘米、8厘米、11厘米的木棒,選三根圍成一個三角形,這個三角形的周長是(? )厘米。”學生可能會填24、22或16。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教師可以很快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統計出有多少學生掌握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知識點,又有多少學生沒有發現規律、學透知識。
(三)重新定位,合理制定教學計劃
從調研情況來看,有些教學點的學生家長沒有空陪孩子上“空中課堂”,學生學習不夠自覺,因此每節課的基礎知識、重點內容都得重新教學;農村娃白天沒有手機上不了網課,晚上也只是蜻蜓點水式學習,很難達到全班學習成績平衡。顯然,各類學校學生出現的情況都不盡相同,開學后教師應針對學生居家學習的特點及具體學習情況,制定符合本班實際的分層教學目標。學校可以通過集體備課的方式,共同研究適合本校學生的各學科分層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及重難點內容。
(四)因材施教,查缺補漏
調查中,有67.15%的教師采用平時的教學計劃開展教學,考慮到農村學校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程度參差不齊,甚至存在兩極分化現象,教師應在摸底測試、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因材施教、查缺補漏。對中等生要穩基礎、重過程,讓這部分學生體驗知識形成的過程,注重方法的提煉和知識的鞏固;對在疫情期間依然認真學習的學優生,不妨給他們設計一些特殊的學習任務,例如,教學五年級數學“展開和折疊”內容時,由于教學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大多缺乏相關的空間思維,無法通過平面圖判斷圖形和進行計算,只有少部分學生具備這方面的能力,針對這部分學生,可以另外設置有梯度的題目,不斷提升他們的思維品質。對“學困生”,教師則應傾注更多心血,注重個別輔導,努力做到不讓一個學生掉隊。
(五)縮小差距,精心設計作業
作業是檢測學生是否掌握知識的一種有效方法。學生回校后,教師對作業的設計尤為重要。首先,作業的設計要體現整體性,關注學科的知識體系,著眼學生素養的全面發展;其次,作業的設計要體現針對性,設計基礎練習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作業;再次,作業的設計要體現差異性,應針對不同水平和個性特點的學生分層設計,適量練習;最后,作業的設計要體現診斷性,在作業的批改和反饋階段,教師應采取精準、科學的方式,及時發現教學過程中的問題,進行教學反饋,提升糾錯能力。
(六)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效率
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是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其具有的綜合性、直觀性、趣味性等特點,能使課堂教學更加優化。例如,在一年級語文下冊(部編版)第3課識字教學中,教學“網”字時,屏幕上出現一張大大的網,慢慢地縮小,成了一個“網”字,此時無聲勝有聲,字的音、形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里,枯燥的識字教學變得形象、有趣。利用多媒體可記憶、可循環的特點,能更好地突出教學中的重點,有助于突破難點。例如,教學“采”字時,呈現色彩鮮艷的畫面:一棵樹上有一些果子,一只手靈活地采摘著樹上的果子(同時輔以字理與解說)。動感的畫面、形象的解說、艷麗的色彩吸引著學生,讓學生能更好地把畫面與相關聯的“采”字聯系在一起。教學實踐證明,直觀演示識字,學生的印象會更加深刻,掌握的生字也會更加牢固。另外,利用多媒體容量大的特點,根據學生的學習差異情況布置多樣性、有針對性的作業,并進行作業展示,可以讓學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改正;利用多媒體網絡信息無限性的特點,可加大學生信息量的獲取,開闊學生的視野。
(七)系統整理,重視發展核心素養
開學復課后,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系統的復習和整理,形成知識的網狀結構,發展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閱讀能力、模型思想、空間觀念等,進而發展學生的學科素養。例如,在賞析《北京的春天》等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傳統習俗中蘊含的人情美、文化美,激發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閱讀《十六年前的回憶》等文章,可以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些都是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課文整理出的思想內涵,進而促進學生學科素養的發展。
總體來看,各中小學校開學復課后,均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通過本次調查,我們了解了農村學校學生疫情期間居家學習的現狀,并針對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對農村學校教師有所幫助。
(責編 蔣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