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我國西北部一些欠發達地區,鄉村農業生產依然靠天吃飯,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依然占主流,因此應推進“三變改革”,助力鄉村振興。具體可以從形成利益共同體、集聚精英要素、抓住對外開放3方面做好“三變”改革的基礎工作,充分發揮產業的支柱引領作用,突出農業產業化、城鄉一體化、農業現代化三大重點,較好解決鄉村振興中的難題,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新思路和新路徑。
關鍵詞 “三變”改革;欠發達農業縣;關鍵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49
非平衡發展,是中國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鄉鎮和農村,是當前中國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領域。在我國西北部某些欠發達地區,鄉村農業生產依然“靠天吃飯”,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依然占主流。人口和人才流失、生產要素薄弱、科技農業普及度不夠、全產業鏈尚未形成、農業附加值低等因素,都無法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以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為例,靜寧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屬六盤山片區特困地區和甘肅中部18個干旱縣之一,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是典型的旱作農業縣。全縣總面積2 193 km2,土壤以黃綿土為主要土類,占全縣土壤面積的91.18%,有耕地9.82萬公頃,農業人口44.67萬人。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村150個,貧困人口12.95萬人,貧困面達28.85%,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貧困程度深,屬深度貧困縣。1949年以來,靜寧縣在歷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和全縣人民一起,使得經濟社會全方位發展都取得了相當顯著的成就,快速增長的經濟總量,逐步優化的經濟結構都使全縣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但靜寧縣農業發展科技水平較低的特征一直沒有顯著改善,嚴酷的自然條件下,在走向農業現代化的道路上并沒有邁出堅實的步伐。
當前,根據靜寧縣農業產值在全縣生產總值的比重、農村人口就業結構、農民消費結構等綜合判斷,靜寧縣農業處在傳統化向現代化過渡的初期階段。像靜寧縣這樣的西北部欠發達農業縣,如何推行“三變”改革,以產業為依托,以股份為紐帶,做到“產業聯體”,打造“股份農民”,形成一種推動生產發展的新的力量,走出一條“三變”改革助推產業發展、綠色生態提升縣域經濟、縣域經濟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可持續發展路徑是一個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
1 扎實做好“三變”改革的基礎工作
“三變”改革中,要讓沉睡的資源活起來。對于農村和農民來說,可利用的“沉睡”資源除了集體土地、林地、園地、四荒地(荒山、荒地、荒坡、荒灘)、水面等自然資源和閑置的房屋、自有的大中型農機具、資金、技術、無形資產、產業等生產要素,還應該包括發展的各種產業,而向龍頭企業、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土地流轉和村產業的轉型升級應該是一個同步發展的過程。要讓分散的資金聚起來,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各級財政投入到農業農村的發展類和扶持類資金“撒胡椒面”的現狀,在保持資金的用途和性質的前提下,通過量化手段,使其轉變為村集體和農民持有的股金,并用這些資金來入股經營主體,使村集體和農民享受股份權利。這樣一來,推進“農民變股東”就變得比較現實和容易。
1.1 形成利益共同體
“三變”改革中,農民必然是主體。但是以靜寧縣為例,在短期內,立足靜寧縣的基本農情——經營自家承包耕地的普通農戶仍占大多數,而且以種養業為主,期望大規模的工商資本在本縣范圍內進行大規模投資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廣大小農小戶和直接經營種養業的企業之間的利益關系要妥善處理好,要在積極招商引資的基礎上,鼓勵和幫助工商資本著力“帶動”農民而不是“代替”農民、“融入”農民而不是“擠出”農民。也就是說,要鼓勵和幫助企業積極在農畜產品品種繁育、農產品加工營銷、普通農產品品牌打造、成熟農產品品牌保護、農產品質量安全等現代農業發展的薄弱環節加大投入力度,把生產種植等低水平環節產生的利潤讓給農民,放棄低水平競爭,從而形成 “有效互補”“互相讓利”“各自獲益”的基本經營格局和利益共同體。
1.2 集聚精英要素
要使農村“三變”改革工作取得成功,人力資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所以,在大力招商引資的基礎上,要盡可能地調動農村內部要素,吸引本土人才返鄉,使農村當地的能人大戶在“三變”改革中發揮作用。這些人才規模雖然相對較小,但是更具有穩定性,因為工商企業的加入瞄準的是政府的政策,要的是政府的資金,資源變資產、農民從中獲利能不能成功對企業來說是次要考慮的問題。而返鄉人才、能人大戶失敗的概率比較低,因為這些人在當地各方面穩定性較強,盲目性較小。因此,應該把當地能人大戶視為培育經營主體的主力軍,把土地流轉、政策、資金等制度創新的重點適度瞄準到本土大戶、鄉村精英上。同時,要把好干部、能人作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最大生產力,推薦懂發展、有思路、有技術、懂管理的農民黨員擔任企業的中層管理人員,為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1.3 抓住對外開放
根據貴州省農村“三變”改革的成功經驗不難發現,改變城鄉發展要素單向流動的狀況,使農村和城市實現全方位的雙向流通,并且保持這種流通可持續發展是推進“三變”改革的終極目標。要通過制度、農村資源價值發掘等吸引城市管理人才、技術、資金要素持續向農村滲透。在推動“三變”改革中,應把分散的各種資源要素集中起來,大力創造農民特別是貧困農戶參與經營主體培育、農村社會改革、政策制定等全過程,眼光不僅僅是盯在一鄉鎮之內、一縣之內,要有“大”格局、“大”胸懷,凡是能為我所用的資源皆可用,如能聯合全市、全省乃至全國形成“大”產業,那么受益的必將是更大的農民群體。
2 充分發揮產業的支柱引領作用
以靜寧縣為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當地蘋果產業已經相對成熟,所以靜寧縣的“三變”改革必須借蘋果產業的東風,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環節和抓手加以利用。在蘋果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過程中,應實現“產、加、銷”一體化,推動蘋果產業化經營、規模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規范化管理、品牌化經營。1)搶抓“一帶一路”戰略機遇,使靜寧縣的蘋果產業搭乘“一帶一路”的便車,和陜西的蘋果、寧夏的枸杞、臨澤的小棗、新疆的各種瓜果、干果,打造一條“瓜果飄香帶”;2)延伸產業鏈條,積極發展精深加工,擴大蘋果保健酒、保健醋、蘋果汁、蘋果脆片等新優產品市場份額,開發果膠、多酚、膳食纖維、蘋果籽油等綜合利用系列產品,通過重點發展果制品及其附屬品等農產品加工業,培育發展生物能源、生物制藥等新興產業,促進多次轉化增值;3)培育形成一批實力雄厚、開拓帶動能力強的蘋果產業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果實套袋、紙箱包裝、果樹專用肥等配套產業,促進蘋果生產、貯藏、營銷、加工業協調發展。
3 突出三大重點,找準“三變”改革的關鍵點
3.1 農業產業化
只有實現農業產業化,“農民變股東”才有可能成為現實。以靜寧縣為例,要形成有競爭力的果、畜、菜等農業特色產業體系,推動特色產業在提質增效上取得新突破,應該以精深加工農產品、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延伸產業鏈條為主攻方向,立足高效優質農產品,培育、扶持和興辦龍頭企業,帶動全縣所有農產品實現就地加工和貯藏增值,努力形成“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不斷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解決單家獨戶小生產無法適應千變萬化大市場的問題。
3.2 城鄉一體化
因為靜寧縣農業大縣的特征相當顯著,集中連片的高效農業發展層次不高、程度不夠,所以在“三變”改革推進中,很容易出現“撒胡椒面”“各自為政”的現象。所以,要按照“特色立鎮、產業興鎮、聚財建鎮”思路,以彰顯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為核心,在有區位優勢、交通優勢、資源特色優勢、規模優勢的重點鄉鎮,建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輻射帶動性強的示范小城鎮,整合教育資源和工貿經濟,使具有發展潛力的中心村社成為吸納更多的農村人口和外來人口的“磁鐵”,將全鄉鎮可以聚集的資源最大程度地聚集起來,使之與周邊農村、鄉鎮和縣城之間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
3.3 農業現代化
“三變”改革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進程,走科技含量高、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現代化新型農業化道路。農村“三變”并不是要消滅農村,而是要通過改革手段,使農村變成現代化的農村,變成人人向往的新去處。“三變”改革就是要通過三變手段,利用改革讓農民過上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只有實現農村和城市之間資源的雙向流通,“三變”改革才真正發揮了作用,而這些,與農業現代化是密不可分的。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20-02-25
作者簡介:柴金娥(1987—),女,甘肅靜寧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農村經濟、黨建。E-mail: 3080136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