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春 劉君花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在產量方面確實獲得明顯提高,然而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居民的經濟收入,我國政府必須對我國既有農村與農業產業機構予以調節。基于此,簡要闡述了目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分析了經濟結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討論了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與思路,提出了構建地方特色農業、更改政府決策權限等具體的農村產業結構調節方案。
關鍵詞 農村地區;產業結構;經濟發展
中圖分類號:F321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55
在我國,穩定農業發展至關重要,直接關系著國民是否可以安居樂業,而農業的穩定發展同時也為我國國際地位的穩固和進一步提升提供了相應保障。不僅如此,我國農業發展速度同農民個人經濟收入有直接關系,且我國農民數量在我國占比一直較高,為推動我國盡快進入小康社會,調節農業經濟發展以及農村產業結構便尤為關鍵,這也成為處理我國農村同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途徑與方法。我國農業在歷經數十年的改革與發展后,農業以及農村經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問題也更為突出。為此,調節農村產業結構,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速度便成為我國許多地區政府重點關注的問題[1]。
1 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現狀
我國經濟或是農業經濟轉型從長期發展歷史而言,并沒有失敗的經驗,僅僅是在參考諸多發達國家農業發展歷程之后,發現目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整體同農業經濟發展之間并不匹配,即我國目前農業經濟的發展明顯較國民整體經濟發展更為落后。當然,這也同我國社會城鄉呈現二元結構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農業經濟結構進行轉型,其本質就是希望小農經濟轉化為產業化、科技含量更高的大生產模式。然而我國農業同工業發展模式之間依舊存在許多差異,工業本身具有增加值,但農業發展卻缺少增加值,這就造成我國城鄉之間的差距不斷拉大。無論是農業發展還是農村發展,均難以與工業以及城市發展相比。所以,為了盡快處理農業機構轉型的相關問題,處理城鄉二元結構差距不斷增加的問題,只能依靠我國當前階段發展速度過快的工業反哺農業,工業財政反補貼農業財政[2]。
2 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轉化
2.1 經濟發展
經濟發展具體包含有如下2個方面的內容。1)經濟總量的提高。表現為農村地區國民產值得到明顯提升,可視為經濟方面的增長。2)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不管是國家,還是某一個地區,也不管運用何種方式,當產品以及勞務產量得到明顯提升時,人均國民產值也會隨之提高,便會形成經濟的增長。經濟增長屬于經濟發展中至關重要的內容,不可或缺。尤其是在經濟發展初期階段,人們關注的重點全部在經濟增長方面,認為經濟增長即為經濟發展。然而,單一的經濟增長并不一定會帶來經濟發展,基于國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消費格局也將隨之變化。單純增加產品總量,反而是一種資源的浪費,對經濟增長反而不利。此外,若僅注重經濟的增長,可能產生貧富兩極分化愈發明顯的問題,造成收入分配更不均衡的現象。反之,即便在經濟總量未能提升的背景下,借助合理分配結構,同樣能夠提高國民福利。故而,經濟結構變化屬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面[3]。
2.2 經濟結構變化
經濟結構由生產力結構以及生產力關系構成,彼此互相促進,也形成限制。生產力結構屬于一種硬結構,具體反映為國民經濟各個部門以及各個地區之間的構成以及布局,其限定部門之間同地區之間占比,明確了投入同產出之間的關系以及參加經濟活動的不同要素的地位與作用。生產關系結構則屬于一種軟結構,表現為社會經濟制度結構,貫徹在生產力結構之內。就長久的發展歷史而言,生產力結構具備強制為自身轉化創造條件的活力,其直接決定了生產關系結構。但處于特定的歷史階段內,生產關系結構則將對生產力結構的轉化產生一定干預,能夠令生產力結構發生扭曲,嚴重限制經濟的進一步運行。我國既有生產力結構同生產關系結構均存在不合理的現象。故而,各個地方政府在調節國民經濟結構以及資產結構過程中,也需要開展經濟運行體系、分配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的改革,梳理生產關系結構[4]。
3 農業經濟發展加速方案與策略
3.1 借助技術改善農業
結合我國目前土地實際運用現狀,土地運用存在的關鍵問題在于人均耕地面積過少。因為地球原本便是海洋面積明顯較陸地面積更為寬廣,且由于近些年我國加強了關于森林資源以及山丘的保護,使得我國能夠用以耕種的面積數量大幅縮減。但為了能夠切實處理我國全部人的溫飽問題,還需要依賴于科學技術的力量,盡可能從小規模的耕種土地之中獲取最大程度的產量。不僅如此,除了依賴于科學技術之外,還需要針對傳統農業生產技術方式予以完善以及升級,借助更為先進的種植技術及科學設備,令土地本身的價值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5]。
3.2 加大農業投入力度
對我國大部分農戶而言,最為難以解決的問題便是部分地區在播種、除草、施肥以及病蟲害防治等多項種植流程之中,機械化水平依舊有待提高,同時對人力的需求也極為明顯。針對這一情況,有關政府部門應進一步加大關于農業的投資力度,不斷為農戶提供其所需要的農機設備,并積極向其宣傳、普及農機設備,借此幫助農民降低勞動強度,提高農戶的種植效率,提升農業發展的機械化水平,實現機械化生產。
4 農村產業結構優化調整方案
4.1 構建富有地方特色的農業
如今,我國農業市場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往往一種農作物價格上漲之后,市場便會出現大量同類型農作物,而部分地區的地理環境不適于種植該農作物,或是自身缺乏經驗,導致部分地區農作物在市場之中往往難以獲得良好的銷售效果。所以,各個地區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的首要工作便是因地制宜、揚長避短。例如,農戶可以嘗試在適宜種植大豆或是水稻的區域大規模種植綠色大豆或是綠色水稻,也可嘗試種植高油大豆或是市場前景較為理想的芽豆等。另外,各地方政府應充分發揮傳統產業的優勢,積極拓展地方市場,生產帶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產品,加快農業基地同企業之間的融合。最終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的良好格局,為當地經濟進一步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4.2 更改政府當前的權限
于市場經濟背景下,政府也需要改變傳統的職能,結合農民實際需求為其提供合理的幫助。政府應積極促進與帶領轄區內工作人員開展產業結構調節,同時積極開展相應的宣傳工作。而在生產之前,政府應積極收取相關信息數據,并為種植農戶提供全方位且精確可靠的信息數據,提供高質量的服務以及具體的技術指導等。生產之后,政府也要積極協助農民打開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或是積極同有關銷售平臺以及企業之間簽訂供貨合同,保證農產品能夠銷售出去。此外,政府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推行以及扶持力度,為農民提供一個優良的政策環境[6]。
4.3 重新調整發展方向
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必須將市場需求作為導向。而市場的需求不僅限于國內市場,國外市場需求也需要充分考慮,具體包括如下4個方面。
1)政府以及企業都要積極了解國內市場以及國外市場的實際需要,并根據市場的需求導向,種植相應的產品,同時增加對有關科學技術的研發力度,增加對高效率、高質量以及特色農產品的開發力度。
2)必須持續發展以及健全我國多個層次的市場體系,盡可能創造優秀的市場氛圍以及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借此保證市場健康、良性發展,也促進我國農產品整體發展水平的提升。
3)強化農村信息體系建設,通過信息體系的構建,使得農戶足不出門便可了解當前市場對農作物的需求,為需求方以及供給方搭建溝通與交流的平臺與橋梁,這不僅可以使市場發揮農村產業結構調節、引導以及帶動作用,同時也規避了農戶盲目種植農作物品類造成經濟受損的情況發生。
4)構建并不斷健全農產品市場預警系統。政府應幫助農戶建立農產品市場預警制度,時刻關注農產品市場的發展情況,并結合各項信息數據判斷當前市場發展的穩定性。一旦數據顯示農產品市場發生變化并將嚴重影響農產品行業的整體發展,預警系統就會給出預報,以幫助農戶應對這一危機。
5 結語
農業發展始終牽動政府的一舉一動,作為我國支柱性產業,一直是我國政府強調且關注的重點。農業發展不僅關乎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最為關鍵的是其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活保障。因此,應從更加科學的角度再次審視我國農業經濟同農村產業結構方面的問題,加快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速度,幫助我國經濟穩定健康發展。政府需要科學掌控農業發展進程,持續優化與改善農村產業結構,方可保證我國農業更為持續、穩定且快速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唐紅群,李慶華,彭金波,等.深化區域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進宜昌農村經濟優化升級[J].時代金融,2019(3):10-11.
[2] 巫海莉.基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農村勞動力就業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36):12-13.
[3] 劉芙蓉,朱強,李軍輝.鄉村旅游對農村產業發展的影響研究——以恭城紅巖村為例[J].廣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8(4):62-68.
[4] 張傳政.面向農業經濟發展的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研究[J].中國市場,2019(21):29-30.
[5] 楊吉婷,史潔蕓.農業結構調整下農民收入提升研究——以山西省三交村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8):90-91.
[6] 溫小林,孫德舉,莊義慶.產業融合理論視角下的休閑農業產業發展——基于鎮江市休閑農業發展實踐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量化分析[J].江蘇農業科學,2019,47(15):26-28.
(責任編輯:劉昀)
收稿日期:2020-03-16
作者簡介:李永春(1970—),男,山東臨沂人,本科,副高級農經師,研究方向為現代農業經營管理。E-mail: 9823912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