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推動廣西梧州市藤縣油茶的良種化發展,加快其產業化、標準化和品牌化發展步伐,介紹了油茶的基本特性和藤縣種植油茶的實際情況。并基于藤縣的特點,對當地發展油茶種植中遇到的問題和優勢進行了重點論述提出了促進藤縣油茶產業的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油茶產業;發展;對策;廣西梧州市藤縣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65
1 油茶概述
1.1 生長特性
秦嶺、淮河以南是油茶生長的主要地域,其主產區有閩、浙、贛、湘、桂及川等。油茶多栽培在低山丘陵地區,海拔一般不超過800 m,但在云南省和貴州等地,海拔達2 000 m亦可栽培。油茶喜光,適宜在年平均氣溫在14~21 ℃,最低月平均氣溫在0 ℃及以上,年降水量超過1 000 mm,氣候溫暖濕潤的地區[1]。油茶具有深根性,生長環境多以酸性土壤或者黃壤為主,土壤需具備排水良好、肥沃深厚等特點[2]。其繁殖方式多為種子、扦插或嫁接。通常情況下,油茶花開花結實的時間為栽植后2~4年,其盛果期為15~16年,持續60~80年。油茶除食用外還供制藥及工業用,是我國南方最重要的食用油料樹種[3]。
1.2 油茶價值
油茶全株均可有效利用。其木材具有堅硬的特點,可用于藝術雕刻;葉片中可以提取茶多酚;花可以做藥用,同時具備保健功效;茶油富含人體內極需和缺乏的營養成分,如不飽和脂肪酸、山茶苷、山茶皂苷、嘌呤類生物堿和茶精等,可以起到護膚潤發和食用保健的作用;茶麩或果殼不僅可以成為洗滌用具的制作成分,還能用來防治病蟲害,同時還能作為飼料和有機肥料供給動植物生長。油茶種植投入低、產出高,其自身所具備的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都不容忽視的,而且市場發展的前景也十分廣闊,可有效提升山區的整體效益[4]。
2 藤縣基本情況及油茶產業現狀
2.1 基本概況
廣西梧州市藤縣位于廣西東南部,東經110°21′00″~111°11′27″,北緯23°02′35″~24°03′09″。
珠江主要流域的西江潯江段從中部貫穿而過,境內有濛江、北流河兩大西江支流,北高南低的地勢使藤縣地貌較為復雜,其中丘陵占81.7%,平原和盆地占17.1%。年均降雨量1 472 mm,年平均氣溫21 ℃,年平均無霜期332 d。北回歸線從境內中部經過,是典型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其成土母巖占比最大者為砂頁巖,其次是花崗巖。土壤富含有機質,有著深厚的土層,以赤紅壤以及紅壤為主,紫色土以及黃壤次之,加之豐富的水熱資源,藤縣成為廣西種植油茶的重要產區。其原生植被為常綠闊葉林,現多為以馬尾松為主的次生林。
截至2017年,藤縣下轄15個鎮、2個鄉,區域面積約3 945 km2,其中林地面積約28.7萬公頃,總人口10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占90%,屬經濟欠發達的山區縣,森林覆蓋率73.7%。
2.2 藤縣油茶產業的基本情況
藤縣種植油茶歷史悠久,有良好的油茶種植、加工歷史和基礎。據記載,早在清朝嘉慶年間,藤縣就開始種植油茶。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開始普遍造林種植,這段時間油茶油一直是藤縣人民的主要食用油。20世紀80年代后,農村的收入渠道得以拓寬,農民不再一味依賴油茶作為經濟來源,加之受到傳統油茶加工技術以及市場導向等因素的影響,油茶產業發展緩慢,甚至出現萎減狀態,至2009年,全縣油茶林面積累計只有644.9 hm2。
林權制度改革后,落實了所有權,開放了經營權,藤縣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種植,油茶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到2018年底,全縣油茶林面積為1 641.43 hm2,占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的0.57%,比2009年增加了996.53 hm2。2018年底開始實施“油茶雙千”計劃,積極發展有機農業特色農業,把油茶發展列入重要產業推進,取得了一定成效。2019年實施“油茶雙千”計劃種植333多公頃。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以岑軟系列良種苗為主要造林的油茶林種植基地,并帶動油茶向著良種化、標準化、產業化以及品牌化的方向發展。
3 藤縣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優良品種難以全面推廣
全縣各地種植的油茶品種不夠優良,再加上其推廣面較小,易導致油茶林出現老化以及低產等現象。
3.2 經營管理粗放
在對油茶林進行經營管理的過程中,各方面的管理力度均有所欠缺,很容易導致油茶林出現低產、雜草遍布以及油茶樹老化等情況,進而降低油茶林的生態效益以及經濟效益。
3.3 低產林面積大
2010年之前,藤縣新種植的油茶面積少,存在的油茶林絕大部分是以前種植保留下來的,管理粗放,基本上形成了低產林、老殘林。
3.4 油茶產業化程度低
受到加工技術的阻礙,油茶產業化發展的步伐減慢,從不同程度上降低了出油率和品質,再加上其發展模式單一,很容易降低其綜合利用率。
4 藤縣發展油茶產業的優勢
4.1 產業發展基礎良好
為加快發展油茶產業,藤縣很早就開展了油茶良種選育工作。1976年,建立了大芒界油茶場種植基地;近年來,在天平鎮也建立了約13.3 hm2的油茶苗木基地,并積極聯系岑溪軟枝油茶場,引導農戶積極發展油茶種植業,采用良種優質苗木造林,帶動全縣油茶產業的發展。
4.2 栽培經驗豐富
藤縣屬于林業大縣,全縣絕大部分都是山區,農村勞動力充足龐大有80%是農業戶口,各鄉鎮林業技術人員充足,各家各戶都有豐富的油茶種植生產經驗,而且對相關的種植及管理要點掌握得比較全面。
4.3 油茶發展空間充裕
全縣林業用地面積28.7萬公頃,且90%以上都是低山丘陵地區,不僅擁有深厚的土層,而且為油茶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土壤條件。目前油茶種植比例只占全縣林業用地面積的0.57%,而且大部分是老齡林、低產林,豐富的土地資源為種植油茶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4.4 油茶產業發展深受領導重視
不管是縣委還是縣政府的相關領導,在近些年來都有了足夠的重視,積極響應自治區的“油茶雙千”計劃戰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提供相應的資金扶持,積極推動全縣油茶產業發展。再加上油茶產業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5 大力發展油茶產業的對策
5.1 堅持良種種植經營
對優良品種的油茶進行積極選育并進一步推廣,并不斷加強相應的技術培訓(如墾復以及修枝等),引入和學習新技術,以提高油茶單產。目前,較適合在藤縣種植的油茶良種品種主要是岑溪軟枝系列,如岑軟2號、岑軟3號、岑軟11號等。
5.2 示范引導,全面推進
在發展油茶種植時,爭取在每一個鄉鎮建立一個示范樣板,示范引導、總結經驗、全面推進,由點及面相互促進全縣油茶產業的穩步發展。
5.3 加大低產林改造
將鄉鎮作為重點改造對象,并以其為樣板推動全縣低產林地改造管理工作。鼓勵和指導農戶對這些低產林進行改造,通過肥水管理等手段進行更新換代,使其獲得新的生機。
5.4 加強管理,合理經營
在培植和管理油茶過程中,需從種苗、整地、種植以及修剪等方面著手,將標準化堅持到底。同時加強肥水管理、中耕除草、合理修剪等。有條件的可采取引蜂授粉等方式進行授粉。此外,還要做好油茶炭疽病、油茶煙煤病、茶梢蛾、茶籽象甲、油茶蛀莖蟲等油茶病蟲害防治工作。
5.5 完善機制,增加投入
對于國家以及省級的政策、項目資金,都要進行積極爭取,以此來加大全縣油茶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同時還要完善機制,不斷創新,吸引并借助社會力量推動油茶產業的持續發展。此外,還可通過實行“公司+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等的經營模式,發揮大芒界油茶場、綠源、藤縣盛林等農業公司、個體造林經營大戶的示范帶動和輻射作用,帶動全縣油茶產業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油茶產業。
參考文獻:
[1] 梁月光,陳健平,趙玉琴.油茶高產栽培技術規程[J].廣東農業科學,2010(3):90-92.
[2] 廖慶華.關于興寧市油茶品牌產業發展的思考[J].廣東農業科學,2010,37(3):86-88
[3] 羅佐成.廣西油茶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南方農業,
2015,9(9):18-19.
[4] 黃闖,潘奇鴻.廣西油茶高產栽培技術初探[J].現代園藝,2014(6):52.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20-02-24
作者簡介:陸可交(1970—),男,廣西藤縣人,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林業林權及林業生產發展問題。E-mail: 37297722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