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在水產養殖中,病害會對養殖產量和品質造成很大影響。而水產養殖病情測報是水產健康養殖的基礎,對水產養殖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基于此,以來賓市象州縣2019年水產養殖動物病情測報監測結果為基礎,對象州縣水產養殖病害流行特點進行分析,并對主要發生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加以探討。
關鍵詞 水產養殖;病害;防治措施;廣西來賓市象州縣
中圖分類號:S94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09.071
水產養殖病情測報是推進水產健康養殖的一項基礎性工作[1]。我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動物疫病及農業災害的監測、預報和預防”為各級水產技術推廣部門開展水產養殖病害測報提供了法律依據。水產養殖病情測報對水產養殖病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象州縣位于廣西桂中地區、來賓市東部,漁業資源豐富,2019年水產養殖總面積約0.17萬公頃,其中池塘養殖約0.08萬公頃,水庫養殖約0.09萬公頃,主要養殖品種有草魚、鰱魚、鳙魚、鯉魚、鯽魚、鯪魚、鯰魚、羅非魚、黃顙魚及對蝦、龜鱉等。
2019年,象州縣在7個鄉鎮建立了13個魚病監測報告點,監測點覆蓋了象州縣中、西、東部,分別分布在石龍鎮、象州鎮、羅秀鎮等鄉鎮,監測面積共計54.40 hm2,其中苗種場監測點1.87 hm2,成魚養殖監測點52.53 hm2,主要監測養殖品種為鰱魚、鳙魚、草魚、鯉魚、鯽魚及羅非魚。本文以象州縣2019年水產養殖動物病情測報監測結果為基礎,對象州縣水產養殖病害流行特點進行分析并對主要發生病蟲害的防治措施加以探討。
1 象州縣水產養殖病害總體狀況
1.1 測報點監測結果
經過對設置的13個測報點的54.40 hm2池塘進行定期監測,在養殖的草魚、鯉魚、鯽魚、鰱魚、鳙魚、羅非魚6個養殖品種中共發現了14種病害。其中,1種真菌病,即水霉病;6種細菌病,即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爛鰓病、爛尾病、赤皮病、細菌性腸炎病、打印病;1種原蟲病,即車輪蟲病;3種蠕蟲病,即指環蟲病、錨頭鳋病、魚鲺病;3種非病原性疾病,氨中毒癥、脂肪肝、肝膽綜合癥。
1.2 病害流行情況
如圖1所示,監測到的疾病種類所占比例為細菌性疾病34.88%,真菌性疾病9.30%,寄生蟲37.21%,非病源性疾病18.60%。
1.3 病害流行及為害特性分析
1.3.1 各種病害的流行及為害特性
2019年測報區域總體發病情況為全年平均發病面積所占比例為23.47%,全年監測區域平均死亡率為0.98%。2019年監測到的14種病害中,以水霉病及淡水魚類細菌性敗血癥為害最為嚴重,其次是氨中毒、肝膽綜合癥及爛鰓病、赤皮病。
1.3.2 主要養殖魚類品種的病害流行及為害特性
如表1所示,2019年測報區域主要養殖魚類品種的病害以羅非魚的水霉病(凍死)最為嚴重,其全年平均發病面積所占比例為53.78%;其次以草魚的腸炎病、爛鰓病、赤皮病較為嚴重,全年平均發病面積所占比例達48.11%,接近50%。
1.3.3 2019年各月監測到的病害流行及為害特性
根據測報情況來看,2019年1季度廣西象州縣因持續陰雨低溫天氣,池塘水溫持續低于常年,再加上個別養殖戶疏于防范,造成溫水性魚類(主要是羅非魚)凍傷而引發較嚴重的水霉病,進而導致魚類大批死亡,損失較嚴重。
4月為寄生蟲魚病發生和流行的主要季節,尤其是水產苗種的寄生蟲病害比較嚴重。同時,隨著氣溫回升,細菌性魚病亦開始發生,在13個監測點中,4月監測到發生比較嚴重的病害是寄生蟲魚病,即草魚、鰱鳙魚苗種的錨頭鳋病和魚鲺病。
5—6月是春夏交替時節,隨著氣溫和水溫持續回升,魚病發生也進入了高峰期,不但有寄生蟲魚病錨頭鳋病、魚鲺病、車輪蟲病、指環蟲病,還有細菌性魚病赤皮病、爛鰓病、爛尾病等病害發生。
因象州縣2019年上半年天氣干旱少雨,造成養殖水體交換量少、生物負荷量大,水中有機質含量過高,進而導致養殖水質惡化,發生了較為嚴重的病害,尤其是細菌性爛鰓病和氨中毒。所以5—6月是象州縣第一個病害發生高峰期。
7—8月,因持續高溫天氣,池塘水色過濃,透明度降低,池塘水體容易出現分層,也容易發生突變,池塘中養殖的魚類容易缺氧浮頭,同時也會出現亞硝酸鹽、氨氮超標等水質惡化情況,致使養殖魚類應激反應頻繁而體質下降,最終導致疾病暴發,尤其容易發生嚴重的細菌性敗血癥、細菌性腸炎、爛鰓及赤皮病。
進入秋季后,天氣逐漸轉涼,晝夜溫差較大,池塘水溫常急劇變化,養殖魚類應激反應頻繁,導致魚類免疫力下降而頻繁感病,尤其會嚴重感染細菌性敗血癥。所以,9—10月是繼6月后的第二個病害發生高峰期。
綜上所述,2019年象州縣監測區域全年平均發病面積所占比例為23.47%,平均監測區域死亡率為0.98%,平均發病區域死亡率為27.10%。上半年的5—6月和下半年的9—10月是象州縣水產養殖病害流行和為害的兩個高峰期。每年春季要提前做好水產養殖病害預防工作,尤其是在4—5月,要做好寄生蟲的防治工作,以減少或杜絕6月后因寄生蟲的寄生侵襲而導致的細菌性疾病,7—10月要加強日常飼養管理和水質調節工作,確保養殖品種健康生長。
2 水產養殖病害的綜合防治措施
2.1 定期清理消毒
2.1.1 魚塘消毒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要定期對魚塘進行消毒,殺死細菌和病毒,降低下一年病害的發生率。1)要保證引入水源的可靠性,引入的新水源如果有條件需要經過消毒池的沉淀和消毒。2)魚塘塘底的淤泥和雜質是滋生細菌和病原體的溫床,也是寄生蟲的理想棲息地,每年在開始養殖之前應清理塘底淤泥和雜質,投放魚苗前要用生石灰對全池進行潑灑消毒,既能殺死病原體,還能調節水體pH。
2.1.2 水體消毒
應根據象州縣水產養殖病害的發生規律對水體進行消毒,殺死水中的病菌和寄生蟲,預防魚類感病。在每年的病害發生高峰期根據病蟲害發生情況投放相關藥品進行防治。
2.2 投放魚苗前做好消毒工作
魚苗在購買、運輸、投放的過程中可能會將病原引入養殖場,極有可能導致大面積感染。因此,魚苗在投放前要做好消毒工作。水產養殖者應提高病蟲害防治意識,先對魚苗進行觀察,在確定無明顯病害特征后,再對魚苗進行消毒。可將魚苗用3%~5%的食鹽水浸泡10 min,再用高錳酸鉀浸泡10 min,以殺死其體表病菌,有效預防病蟲害。
2.3 合理控制養殖投入品
1)應制定科學的投喂計劃,控制飼料投喂量,降低養殖成本,同時降低魚類發病率。2)應該結合本地水產養殖病蟲害發生的特點,在飼料中拌藥和益生菌素,達到預防病蟲害的目的。3)應秉承“預大于防”、保證魚類品質的原則,選擇合適的藥品開展病害預防工作,選擇藥物時要以預防為準,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漁業用藥[2]。
2.4 減少魚體外傷
大部分淡水魚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都是由于外傷感染所致,因此在拉網時應注意力度,避免魚體外傷。比如象州縣冬天羅非魚水霉病為害嚴重,冬天應減少拉網操作,減少水霉病感染,不得已動網應選擇尼龍網片網,拉網完成后全池潑灑0.5~1.0 mg·L-1聚維酮碘溶液及五倍子、苦參地膚子散、小蘇打、食鹽等抗真菌藥物消毒。
3 結語
水產養殖病情測報是水產健康養殖的基礎,對水產養殖中的病害防治有著重要作用。因此,應在病情監測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病蟲害的發病因素,建立科學的病害防治體系,提高養殖戶的病害防范意識,提升常見水產養殖病害的防治技術水平,采取科學的養殖方法,加強對水產養殖過程的控制[3],以提高水產養殖產量,加快象州縣水產養殖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方蘋,陳靜,倪金俤,等.2015年江蘇省水產養殖病情監測分析[J].水產養殖,2016,37(9):11-15.
[2] 胡軍娜,馬娟,余煒.水產養殖病害特點及防治技術[J].河南水產,2019(4):13-15.
[3] 陳云.淺談池塘淡水魚常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J].南方農業,2019,13(21):143-144.
(責任編輯:趙中正)
收稿日期:2020-02-21
作者簡介:韋積德(1963—),男,廣西來賓人,大專,水產工程師,研究方向為淡水養殖。E-mail: 9699738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