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次疫情對世界局勢沖擊很大,也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隱憂。畢竟,歷史上因為疫情引發的戰爭不計其數。目前的新冠疫情全球累計確診人數已破200萬,疫情拐點卻尚未出現。在這種情況下,世界會爆發戰爭嗎?
疫情沖擊下的世界局勢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是新世紀以來最大的“黑天鵝”事件,而這只“黑天鵝”的到來,讓一些國家間的關系悄然生變。
西方聯盟嫌隙加深? 疫情初期,在沒有同歐洲進行溝通的前提下,美國單方面宣布暫停所有歐洲國家前往美國的旅行,造成機場混亂、市場恐慌,引發歐洲國家強烈不滿。
美國與日本一度圍繞“鉆石公主號郵輪的處置“相互謙讓”,最終導致郵輪數百名旅客被感染,并成為兩國疫情爆發的重要來源。
面對全球疫情的進一步加深,七國集團加強了內部政策協調,但各方在防控策略、藥物研發、宏觀經濟政策等方面還尚難做到真正的步調一致。
歐洲內部團結備受質疑 在經歷債務困境、烏克蘭危機、難民涌入以及英國“脫歐”等一系列沖擊后,歐洲一體化傷痕累累。在疫情迅速蔓延的初期,歐洲各國缺乏互幫互助、共克時艱的姿態。相反,都拼命扎緊主權籬笆、搶奪緊缺物資,將歐洲推向各自為政的境地。比如,瑞士采購的防疫物資頻遭截留,先是被德國截住口罩和手套,又被意大利扣押了消毒水,引發相互之間的外交糾紛。
中美關系改善難以樂觀 進入2020年,一度緊繃的中美關系因階段性貿易協議的達成有所緩解。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使兩國關系進一步改善的樂觀預期增添陰影。
隨著疫情在美國擴散,特朗普本人多次公開宣稱“武漢病毒”,并抱怨中國早期應對疫情不利,“甩鍋”中國,借此推卸自己的政治責任。同時,對華戰略打壓并沒有因為疫情絲毫放松,一系列做法使得中美關系面臨很大挑戰。
亂象中多國關系惡化? 疫情沖擊下的國際亂象還在多對國家間關系中得到體現。
為防止疫情擴散,日本要求從韓國的入境者必須在指定場所隔離,并取消韓國公民赴日簽證效力。韓國對日本未經磋商的單邊行動表示強烈不滿,對從日本入境者采取對等限制性舉措。雙方“你來我往”使得兩國關系雪上加霜。
伊朗與美國繼針對蘇萊曼尼之死直接交鋒后,又圍繞疫情的全球蔓延隔空互懟。美國官員攻擊伊朗政府隱瞞疫情致使多國出現新冠病毒疫情;伊朗領導人則指責美國的“醫療恐怖主義”加劇了伊朗國內疫情形勢的惡化。
這些地方可能爆發世界大戰?
此次疫情使我們對未來充滿了隱憂。面對疫情對世界局勢的沖擊,最近網絡上出現了戰爭即將爆發的聲音。畢竟,歷史上因疫情引發的戰爭不計其數。
其實,早在2020年伊始,肯塔基大學外交與國際關系學教授羅伯特·法利就在美國《國家利益》雜志發表文章,預測2020年以下五個地方可能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伊朗-以色列沖突? 法利稱,伊朗和以色列在中東各地交戰,伊朗支持分布在加沙、黎巴嫩、敘利亞等地的反以色列團體;以色列則大力打擊部署在敘利亞的伊朗部隊。法利認為,伊朗、以色列兩國間不會爆發大規模戰爭,但伊朗會利用發展核計劃的契機給沙特一些教訓,這可能促使以色列加大對伊朗目標甚至是伊朗內部目標的打擊。伊朗-以色列沖突引發的后果影響巨大,可能威脅到全球石油供應,從而引來美國或俄羅斯的干預。
土耳其-美國? 在過去一年里,土耳其與美國的關系緊張升級。美國出乎意料地給土耳其亮綠燈,允許其清除土敘邊境地區美國支持的庫爾德人,但迅速反悔并表示如果土耳其不停止相關行動的話將對其進行制裁。法利認為,美土關系已經惡化到人們對北約的未來感到擔憂。美土問題的復雜性可能引發二者的直接對抗。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不會袖手旁觀。
克什米爾? 在過去十年中,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關系時緊時緩。2019年,印度總理莫迪廢除克什米爾地區由印度控制部分的自治權,并改變了印度其他地區的國籍政策,這導致印度境內出現動蕩,引發印巴長期緊張局勢的升級。法利稱,印度在克什米爾采取的措施以及對《國籍法》的修改可能導致印度與巴基斯坦緊張局勢升級并引發恐怖主義。他在文章中提到,中國與巴基斯坦有著牢固友誼,美國與印度的關系也在不斷發展,這可能使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沖突成為一場國際災難。
朝鮮半島? 一年前,人們十分希望美國與朝鮮之間的談判能夠成功緩解朝鮮半島的緊張局勢。但不幸的是,兩國內部立場的根本問題使雙方無法達成任何協議。法利認為,美國總統特朗普如果與朝鮮達成協議,將有助于他贏得總統大選。如果朝鮮試驗洲際彈道導彈或進行核試驗,特朗普可能會訴諸武力進行干預。
南海? 法利認為,中美關系目前處于不穩定狀態,兩國之間的任何貿易協定似乎都將在某種程度上緩和緊張局勢,但能否得到執行仍是未知數。無論在外交還是經濟上都存在推動中美雙方危機升級的誘因,這可能引發兩國在中國南海或東海發生軍事對抗。
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的新冠疫情全球累計確診人數已破200萬,累計死亡人數破10萬,而全球疫情拐點尚未出現。這種情況下,真會爆發戰爭嗎?近日,中國核戰略專家、核軍控專家楊承軍給出了預判:縱觀當前國際及周邊形勢,近期不會爆發大規模戰爭,但不排除局部武裝沖突。
楊承軍指出,二戰后迄今世界范圍的各種戰爭始終沒有間斷過,但都是小范圍、小規模、局部和低強度的,并沒有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世界主流。雖然當前爆發戰爭的風險仍客觀存在,但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沖擊是巨大的。疫情之后各國的主要任務應是著手恢復本國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暫時沒有發動戰爭的迫切需求、精力和能力。而且全球疫情能否在2020年內結束也是個未知數,所以爆發戰爭的可能性不大。
針對法利認為中國南海可能引發沖突,楊承軍給出的結論是:三年內不會爆發針對中國的戰爭。理由是:盡管針對中國南海、中國臺海,個別國家有軍事動作,但都將停留在偵察、試探層面。同時,奧地利中國數據研究中心主席韋爾策日前認為,疫情過后中國的國際影響力會進一步提升。與此同時,那些原本對中國抱有敵意的人可能更加忌憚中國。所以,針對中國爆發戰爭和沖突的可能性很小。
(《半月談》2020年第7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