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不管是“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存錢”,都只是普通人對于疫情之后生活的一種預期。其中既有“任性”,也有“反思”,各人有各人的選擇,包含著對實現自己心目中更美好生活的不同路徑。
最憶人間煙火氣
三五好友、幾杯奶茶、一桌火鍋,曾經稀疏平常、唾手可得的生活,卻成為疫情期間很多人求而不得的美好。微博上“疫情過后的第一件事”話題閱讀量高達4.1億,“吃火鍋”的回帖點贊數超過了20.1萬,不少快被憋壞的“宅男”“宅女”揚言要“報復性消費”。
在這段特殊的、漫長的“窩”居日子里,和身體同時被禁錮的還有五花八門的消費需求:或許是那桌早早預定的親朋聚餐,又或許是精心計劃的年度旅行。計劃落空的沮喪、出行購物受限的遺憾、疫情引致的擔憂不安……許多人度過了一段備受煎熬的時期,蹦出想在疫情結束后以消費的形式實現自己吃穿住行游購娛的需求,也順理成章。
可以想象,部分零售、娛樂行業會在此次疫情結束后,迎來一波消費高峰。這是一段時間以來蓄積的消費欲的集中釋放,更是一段時間以來各種情緒的集中宣泄。
事實上,自越來越多的快遞外賣恢復運營、商家線上復工以來,很多人已經將“報復性消費”付諸實踐了:海底撈、喜茶外送訂單早早飽和;淘寶賬戶“待收貨”“待發貨”飆升;直播間買到斷貨。不過,根據一些市場調研來看,人們口中的“報復性消費”,恐怕還是一種“補償性消費”。一杯奶茶、一頓火鍋、一次美甲,最是人間煙火氣,或許更象征著可以隨心而聚、被小確幸點亮的簡單生活,寄托的是對日常生活恢復正常的迫切期盼。
“家有余糧,心里不慌”
在“報復性消費”外,想“報復性存錢”的也不在少數。某博主發起的調查顯示,4萬多人里,3/4的人表示“不會報復性消費”,“好不容易省下錢”“已經沒錢了”是不少人的心聲。
一方面,疫情期間火爆非常的“云經濟”“宅經濟”同樣滿足著人們娛樂、教育等多種消費需求,廚房家電、瑜伽墊、教輔等蟬聯熱銷榜,并非所有人都有報復性消費的需求。
另一方面,疫情暴發以來,大部分企業、行業受到影響,一些人收入驟降甚至沒了收入。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間窗口,有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儲蓄水平、創收能力和消費模式,是否具有抵抗突如其來風險的能力。
“家有余糧,心里不慌”是不少人的切身感受,量入為出、未雨綢繆、財務健康的理念也悄然在更多人心中生根發芽。畢竟,“報復性消費”報復的可能只有自己的錢包。而另一面,“宅生活”在鍛煉出花樣生活技能的同時,也讓一些人宅出了“斷舍離”的稟性,思考什么是真正的需求。
美好生活的不同路徑
其實,不管是“報復性消費”還是“報復性存錢”,都只是普通人對于疫情之后生活的一種預期。其中既有“任性”,也有“反思”,各人有各人的選擇,包含著對實現自己心目中更美好生活的不同路徑。有數據顯示,2003年非典疫情后,零售市場的增長也只是恢復到了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并沒有明顯的超常反彈。此外,出現反彈的行業和企業也有一定選擇性。從商家角度來看,判斷“報復性消費”和“報復性存錢”孰多孰少,或許并不是那么重要。其實,與其等待疫情后的“報復性消費”,更多企業不妨思考如何借機轉型。非典疫情催生了龐大的線上消費需求,為淘寶、京東等零售電商的崛起提供了契機。此次疫情,線下消費萎靡的同時,在線生鮮、在線教育等行業迎來了發展窗口期,“無接觸”餐廳順勢落地,一些大型商超、商城也試水或者加速推進在線銷售。由此看,疫情后的“報復性消費”或許具有雪中送炭的功效,而能否在疫情倒逼下加速轉型升級,或許關系著企業更長遠的生存與發展。
(《人民日報》)